君子不器:《论语》 读解-预付365_综合福利消费平台
0 购物车
商品详情
首页 > 图书> 哲学/宗教> 东方哲学 > 君子不器:《论语》 读解
君子不器:《论语》 读解
商品价格: ¥12.50 [定价  ¥25.00]
商品编号: 12917924
服      务: 图书 负责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商品运费: 全站满99包邮,不满收10元,实际运费以支付页面金额为准。
温馨提示: 不支持7天无理由退货
购买数量: - +
365商城不参加品牌方的满减优惠及赠品活动
商品介绍
规格与包装
  • 商品名称:君子不器:《论语》 读解
  • 商品编号:12917924
产品特色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本典籍,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孔子虽然不是《论语》的编者,但是《论语》中记载的基本上是孔子的言辞,只有一小部分内容记载的是他的几位弟子的言辞。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鲁国是圣人周公的封地,周公为周朝制礼作乐,因此鲁国较好地保存了周代的文物和典籍制度。尽管王室播迁、诸侯力政,但鲁国的礼乐文化绵延不绝。孔子小时候玩游戏,喜欢模仿祭礼仪式,“常陈俎豆,设礼容”(《史记·孔子世家》)。正是因为传统礼乐文化的延续,在秦汉之际,刘邦举兵围鲁时,鲁国儒生仍然讲习礼乐、弦歌之音不绝;汉朝建立,刘邦令制定朝仪,叔孙通与鲁地儒生共襄盛事。
孔子是商人的后裔。商朝灭亡后,周王朝以商王朝为圣人成汤之后,封商纣之子武庚于殷商故地。经历了“三监之乱”后,改封武庚伯父微子启于宋地。因此说孔子是“圣人之后”,血统高贵。孔子的祖先是宋国贵族,七世祖正考父担任过宋国君主戴公、武公、宣公的上卿,做官非常谦恭,《国语》记载他校订过《诗经》的《商颂》。六世祖孔父嘉是宋国主管军事的大司马,因得罪华父督被杀,孔家从此家道中落。到了孔子曾祖父孔防叔的时候,不得不迁居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只是普通的士人,做过陬邑的长官,以勇力著称。叔梁纥跟妻子施氏生了九个女儿,他很想要一个儿子继承家业,娶妾生下儿子孟皮,却天生跛脚,只好又娶了颜徵在,生下了孔子。
孔子的长相与众不同,生来“圩顶”,即头顶上中间低、四面高;又是“张面”,即大脸盘,但个子很高,有九尺六寸高,号称“长人”。
孔子生而贫贱,三岁时丧父,家境贫寒,随母亲迁居到鲁国的都城曲阜,住在靠近宫城的阙门,就是著名的“阙里”。孔子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畜牧的乘田,因此他曾感慨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他十五岁时发奋学习,虽然学无常师,但好学不厌。三十岁的时候,孔子已小有名声,开始收徒讲学,是第一位私人授学的教师,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促成了平民士人的兴起。
孔子的仕途也屡遭挫折。鲁定公九年(前501年),孔子五十一岁出来做官,被任命为中都宰,即中都的行政长官,取得了治绩,引起了各地的效仿,很快被擢升为主管工程建筑的司空,又被提拔为主管司法刑狱的大司寇。在与齐国的夹谷之会上,孔子维护了鲁国的正当利益。为了增强君主的权威,他试图削弱鲁国三公的实力,终失败。齐国担心鲁国在孔子的治理下走向富强,于是给鲁国国君和掌权的季孙氏送去了美女和宝马,使他们怠于政事。孔子深为失望,带着颜渊、子路等弟子周游列国,辗转六个国家,奔波了十四年,受尽了苦难和嘲笑,遭到匡人的拘执、桓魋的追杀,甚至在陈、蔡之间一度断粮。孔子回到鲁国后,感到仕途无望,于是投身于文献整理、学术研究和教育活动。
孔子是著名的思想家,他的学说主要保存在《论语》当中,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论语·颜渊》记樊迟问仁,孔子曰:“爱人。”“仁”本指人与人相互亲爱,进一步发展为从家庭出发的尊卑长幼、贵贱亲疏的差别的爱。“仁”也是士大夫自身修养的道德要求(《论语·颜渊》说“克己复礼为仁”)和做官处事的原则要求(《论语·阳货》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仁”的实现途径是“忠恕”,“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孔子也很重视“礼”,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认为“礼”是实现“仁”的手段。“仁”侧重对人内在品质的提升,“礼”侧重人对外在规范的遵行。“礼”本来是西周的典章制度,又是君子立身行事的仪节规范,要求人们克制自己的个人欲望。“中庸”是孔子奉行的“至德”。孔子主张中正平和,反对“过”与“不及”。但中庸不是折中主义、骑墙主义,不是教人圆滑世故,而是要求人的德行符合礼的规范,孔子说“礼乎礼!夫礼所以制中也”(《礼记·仲尼燕居》),强调了中庸之德所坚持的原则。
《论语》尽管主要是语录体的短章,但文学性也颇有可称。如语言的形象与鲜活,“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雍也》)语言精练简洁,人物形象如在目前。《论语》还擅长通过简单的对话和行动展示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因而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如《论语·先进》篇的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等人侍坐,是《论语》中具文学性的篇章。孔子文学思想的核心是“诗教”,强调文学要为政治教化服务,而且认为文学是以仁义礼乐教化百姓的好手段。比如文学对道德的作用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通过学《诗》掌握礼的各种原则,完善自己的道德。文学对政治的作用是“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掌握《诗经》有利于政治与外交的开展。文学批评的标准是“思无邪”(《论语·为政》)。文学的社会作用是“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文学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是“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汉代时《论语》地位很高,一度被汉文帝列于学官,与《孝经》同是学子的入门读本。东汉末年《论语》甚至与《易》《诗》《书》《礼》《春秋》“五经”一起被刻在洛阳太学的石碑上。魏晋以后,《论语》被列入学官,有专职博士传授。南宋朱熹将《论语》与《孟子》《大学》《中庸》列入“四书”,与“五经”共同成为科举考试的基本教材。
目前通行的是《鲁论语》二十篇。汉代另有《齐论语》二十二篇,比《鲁论语》多《问王》《知道》两篇;鲁恭王在孔壁发现的《古论语》,将《尧曰》的《子张》另分为一篇,于是有两个《子张篇》,共二十一篇,惜乎未能流传。《论语》的注释本,一般以三国何晏、宋代朱熹和清代刘宝楠的著作为重要,但何晏的《论语集解》带有玄学色彩,朱熹《论语集注》受到理学影响,刘宝楠《论语正义》发扬了考据学家的特点,不可避免地保留了时代学术的印迹。《论语》的注本极多,朱熹的《四书章句》简明扼要,影响极大,刘宝楠的《论语正义》遍引前代说法和清人研究成果,忠实准确。今人通俗本以杨伯峻的《论语译注》为可靠。
编辑推荐
如果您酷爱传统文化,愿这套通俗与学术结合、生趣与灵性映衬的“中华经典通识”读本在浩瀚书海中与您相遇。——苏州大学文学院 张珊
以引人入胜的设问,环环相扣的章节设置,明快晓畅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论述,讲述古典名著的方方面面,将新研究成果以毫不艰深的方式与大家分享。这不仅展现出古人的智慧,也展现出历史文化的有趣,让人对其心生亲近。——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 金溪
本丛书既旁征博引、严谨深厚,又娓娓道来、平实如晤,可谓雅俗同赏,为传统文化爱好者提供了阅读经典的新视野、学习经典的新窗口。——清华大学中文系 李飞跃?
内容简介
《论语》是中国重要的典籍之一,历来的研究和解读汗牛充栋,本书在继承已往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分为“人物篇”“文本篇”“流传篇”三个部分。“人物篇”着重介绍孔子家族的由来和孔子的生平经历、学术创获和教育成就等。“文本篇”重在分析《论语》所体现的孔子重要思想,并揭示《论语》的成书过程。“流传篇”重点关注孔子及其学派在后世的命运变迁和《论语》在不同时代的面貌呈现。本书既能融汇古今中外的优秀成果,又能别开生面地有所创造,兼具通俗性和学术性,是一本与众不同的《论语》精读本。
作者简介
徐昌盛,男,1982年生,江苏盐城人。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先秦诸子研究中心博士后,现为山东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和文献研究。著有《绝代奇书:<淮南子>精解》《道德经译读》《孟子译读》等作品。
目录
人物篇
1.商人后裔:孔子家族的来源/003
2.生来奇异:孔子的出生与长相/007
3.出身卑贱:没落之家的平民生活/013
4.俎豆礼容:追寻周公的礼乐文明/017
5.转益多师:孔子好学与儒家创立/021
6.四科十哲:翘颖如林的孔门弟子/025
7.『有教无类』:历史上第一个教育家/043
8.『君子不器』:曲折仕途的短暂辉煌/049
9.『丧家之犬』:周游列国的艰辛生活/056
10.『述而不作』:孔子的五经整理/063
文本篇
1.仁为核心:为人处事的根本原则/077
2.礼是规范:治政做人的基本遵循/083
3.中庸至德:儒家学派的高道德/087
4.经典生成:『语』体演进与《论语》成书/091
5.体制开创:语录体与说理文演进/097
6.文如其人:《论语》中的孔子呈现/104
7.文质彬彬:儒家文艺理论的鼻祖/109
流传篇
1.『儒分为八』:孔子逝后的儒家分裂/115
2.私淑孔子:亚圣孟子的发扬光大/119
3.重见天日:海昏侯墓《齐论语》探密/122
4.三家归一:《鲁论语》一统地位的形成/125
5.《论语集解》:何晏开创的集解注书/130
6.《论语义疏》:皇侃创立的义疏典范/135
7.《论语集注》:朱熹编撰的权威注本/139
8.《论语正义》:传统研究的集大成/143
9.超凡入圣:孔子地位的日益提升/146

参考书目 /151
后记 /153
精彩书评
这套丛书是面对国学或文史爱好者的读物,对于初备传统文化基础知识的读者来说,尤其值得一览。何出此言?因为这是一套超出了读者期待的书。
与古代经典有关的知识读物,多数是平庸的流俗之作。当你走进一家书店,或是浏览购物网站,挑选古代经典读物时,诗文选本、古籍白话译本数不胜数。
诗文选本古代就有,具代表性的自然是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所编的《文选》。隋唐之后,它成为古人学习诗文写作的基础书籍之一。后来,它还形成了“《文选》学”这样的专门学问。直到今天,《文选》研究仍是唐以前文学研究的重要部分。唐代的《中兴间气集》《河岳英灵集》等,是时人编选的唐诗读本,并一直流传到今天。明清以来,随着雕版印刷技术的成熟,书籍制作的技术门槛和成本越来越低,以儿童启蒙或科举应试为目的的诗文选本开始大量出现。为我们熟知的就是《千家诗》和《唐诗三百首》。20世纪50年代之后,为适应新中国文化建设的需要,一些学问大家都曾编选过诗文选本,如余冠英的《诗经选》、王伯祥的《史记选》、萧涤非的《杜甫诗选注》、钱锺书的《宋诗选注》等。这些书选目精当,注释简明,且断语清通,可以说是新时代的经典选本。近二十年以来,电子技术的进步使得制作一本书越来越容易,各种临时拼凑的诗文选本大量出现。虽然编选注释者多是专业学者,甚至不乏名家,但是编选诗文不属于专业的学术研究,因此学者们投入的精力十分有限。此类书籍即便每年都有新产品面世,但其质量堪忧。
古籍的白话译本在今天看来已是奇葩。它们也是适应新中国文化普及工作而逐渐出现的读物。对于只具备初步文字阅读能力的读者来说,这些译本是他们了解古籍内容的便捷途径。因此直到今天,这类图书仍然被大量印刷。但是,当代人大多受过古文阅读的训练,借助注释,绝大多数的古籍是可以读通的。古文自有其独特的韵味,我们本可以从这些文字中体会汉语的韵律与美感,甚至可以怀想古人的辞气、心态、日常生活乃至时代风习。但古文一经白话翻译,那些文字中的美感和灵性便荡然无存了。这就如同把新鲜的水果制成维生素片,那些天然的果香是加工过程中先失掉的东西。即使优秀的白话译者,也不能传递原始文字的美与韵。我们阅读这类书籍,就好像吃他人咀嚼过的食物,美食的滋味和入口的快感,恐怕只存在于译者的齿间。当然,翻译不能略过任何细节,因此,若我们将白话翻译当作阅读古文的辅助材料,把它们当作更加详细的注释来使用的话,这类书还是有一定价值的。
读书当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诗文选和译注一类的书,是文句和内容层面的通俗化,只提供了基本的阅读对象,却极少涉及古代文献的成书、流传与思想史背景等问题,这对于那些富于探索兴趣的读者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况且,这样的书见得多了,很容易让人降低阅读的期待,因为不用翻开,就已经知道里面有什么了。
那么,如何来满足读者的探索兴趣呢?我想,凡是具有此种兴趣的人,都会被学术问题吸引。但专业的学术研究与通俗的阅读之间,横亘着一道鸿沟。王国维的《观堂集林》、陈寅恪的《金明馆丛稿》、余嘉锡的《古书通例》等著作,对于专业学者来说,弥漫着令人叹为观止的洞见与魅力,让他们反复玩赏,三月不知肉味。但这些著作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却显得过于艰深了。学术研究充满了无穷的魅力,但专业的书写方式成了一般读者了解学术问题的障碍,因此,在一般层面的阅读世界里,缺少的正是以通俗的语言来描述有趣学术问题的书。
“中华经典通识”系列丛书独辟蹊径,将学术研究中的那些有趣问题,以通俗化的语言讲述出来,成为一套让我们知其所以然的书。
在这一套书里,经典的成书、文本、思想与流传成了主要内容,这些也是专业学术研究的重要课题。这些书的作者,都是非常专业的青年学者,她(他)们经历了良好学术训练,对前沿问题有敏锐的嗅觉。当她(他)们想把那些有趣而精深的问题,用清通的语言写出来时,我们真该庆幸,同时也当感谢她(他)们。因为这样一来,学术就不仅仅是象牙塔里的狂欢了,而是可以惠及众人,让许多抱有文化情怀的读者所熟知,从而更深入地了解和探索学术研究中的那些有趣话题。
可以说,这是一套充满了朝气的书,是书中的少年,有着毫不妥协的傲骨。同时这套书又是一座桥梁,沟通了学术与通识,知识与趣味,让有关中华经典的诸多问题,以清新的面目示人,通俗而不平庸,且图文并茂,便于赏读。
  • 著者徐昌盛
  •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8063043
  • 版次1
  • 包装平装
  • 出版时间2020-07-01
  • 用纸胶版纸
  • 页数176
  • 正文语种中文

温馨提示

由于部分商品包装更换较为频繁,因此您收到的货品有可能与图片不完全一致,请您以收到的商品实物为准,同时我们会尽量做到及时更新,由此给您带来不便多多谅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