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2020年第2辑 总第35辑)-预付365_综合福利消费平台
0 购物车
商品详情
首页 > 图书> 哲学/宗教> 马克思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2020年第2辑 总第35辑)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2020年第2辑 总第35辑)
商品价格: ¥76.40 [定价  ¥98.00]
商品编号: 12766607
服      务: 图书 负责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商品运费: 全站满99包邮,不满收10元,实际运费以支付页面金额为准。
温馨提示: 不支持7天无理由退货
购买数量: - +
365商城不参加品牌方的满减优惠及赠品活动
商品介绍
规格与包装
  • 商品名称: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2020年第2辑 总第35辑)
  • 商品编号:12766607
内容简介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系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会刊,主管单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总第35辑由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文献中心组稿、编辑。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2020年第2辑 总第35辑)》分“当代境遇与思想发展”“基本理论问题辨析”“经典文本及思想解读”三部分,汇集了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成果,包括老、中、青三代学者的论文,特别是青年学者的论文,在文献考证和思想解读等方面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气象,呈现出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后继有人、蓬勃发展的新面貌。
作者简介
聂锦芳, 1966年8月生,山西寿阳人。199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曾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工作,1998年调北京大学任教。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秘书长、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理事、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文本、文献学和哲学史研究。其研究路向新颖而独到,近年来发表的大量关于马克思原始文本、文献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详细解读和深入分析,填补了这一文本研究的空白,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反响。他从文本、文献的角度对马克思思想重新进行的梳理、阐释和评论,有助于矫正长期以来形成的误读和曲解,提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术水准,是国内这一领域“文本研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批判与建构:〈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学研究》。著有《清理与超越——重读马克思文本的意旨、基础和方法》《批判与建构:〈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学研究》等10多部(含独著、合著、主编)。
目录
本辑特稿
领导干部要学好哲学、用好哲学(下) 王伟光/3

当代境遇与思想发展
习近平人民观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继承与发展 王建亭 李春华/17
论命运的本质 高岸起/34
发展视域下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哲学反思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 杜松石/56
马克思对“ideologisch-”的认知与用法
——对《德意志意识形态》形容词及副词“意识形态的/地” 的考查 廖伟凯/67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阐释 陈艺文/82
资本、叙事与现代性:马克思与利奥塔的思想对话 安昊楠/94
国家治理现代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发展
——以“道心” 和“人心” 概念为切入点的历史唯物主义检讨 曹颐晨 李昊轩/106

基本理论问题辨析
马克思关于私有财产运动的辩证逻辑与哈维空间理论的互释性价值 宋朝龙 崔琳菲/119
试论马克思对亚里士多德“实践”概念的改造 张羽佳/131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决定论 高超/146
从历史唯物主义形成过程看“历史唯物主义的一致性”问题 彭五堂/155
社会主义的平等:马克思与拉萨尔的分野
——基于《哥达纲领批判》的分析 杨偲劢/166
论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 卢思熙/177
原始社会发展动力新解
——以“人自身的生产” 的多重意蕴为视角 赵珺宇/187
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理解 吕菁楠/203
重新认识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的结合问题
——论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的继承关系 周龙辉/217

经典文本及思想解读
论马克思的社会劳动概念及其批判性内涵 李乾坤/231
社会主义语境中的《评李斯特手稿》 韩蒙/244
MEGA2中恩格斯对《资本论》第二册手稿的处理 刁超群/256
再论《神圣家族》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历史观的关系
——以市民社会为线索 柳成雅/266
马克思对李斯特生产力理论的批判 刘玉瑶/278
论马克思对乌托邦社会主义的批判 张米兰/290
论自然的历史与历史的自然的统一
——《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考察 陈雨萌/301
马克思论法兰西民族主义的双重逻辑 康峻川/313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稿约/335
精彩书摘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2020年第2辑 总第35辑)》:
  人们并非在自己的劳作中,而是在劳作的自己中,才找到了命运的基础。这是命运给予人们的真正意义。命运的真正意义是在人们劳作的自己中显现出来的。命运呈现出来的可能性,为人们揭示命运的结构提供了基础。命运是在实践中被人们理解的,而不是在理论上被人们理解的。因此,实践中的理解成为理解命运的关键之所在。
  命运的整体结构的根据,就是命运的意义。改变命运有一种积极的意义。改变命运标明了人们的各种积极的可能性。改变命运与积极的可能性是共属一体的。改变命运本身就是积极的可能性。改变命运本身有超越的倾向。改变命运本身显示了命运的历史性。命运的历史性对于人们改变命运具有构成性的意义。
  人将失去命运乃是人的根本命运。人的命运之失去乃是人的根本之失去。改变命运就是超越命运,就是超越命运当下之所是。人们在世界之中生存和发展,是人们的命运的基本结构。人们的命运只有基于源始的在世界之中才是可能的。只因为人们在世界之中,所以人们才能接受人们对世界的关系。
  人们的周围命运构成人们的共同命运。人们的可能命运高于人们的现实命运。人们后期对于命运的思考,能够深化人们对于命运的理解。人们命运的转向是构成人们命运的演进的决定性的环节。人们命运的每一次转向,都直接影响人们后来的命运。命运的可能性,是以现在的可能性为前提的,命运的可能性是一种现在的可能性。没有现在的可能性就没有命运的可能性,没有命运的可能性也就没有现在的可能性。命运的可能性就是现在的可能性。
  命运是必然性、现实性和可能性的统一体。改变命运是以改变和命运为基础和背景的。人们总是无畏地直面自己的命运,总是无畏地担当自己的命运,总是用有限的自己担负命运的无限。命运的可能性是命运的超越性,在命运的可能性中含着命运的超越性。命运的超越性寓于命运的可能性之中。
  所有命运都是现在命运。过去命运无非已逝的现在命运,未来命运则只是尚未到来的现在命运。命运问题就是现在问题,命运与现在是一回事。人们看到,命运的改变乃是人们进步的必要的前提。改变命运就是超越限制,进入一种进步的境地。改变命运的基本含义是什么呢?是进步。
  命运的本质是命运的根据。命运的根据在命运本身中。命运具有命运所及的东西,即命运的对象,这是命运的构成环节。通常,命运被经验为现成的东西,命运被阐释为现成的东西,命运具有现成性的意义。人们的命运是与人们的现在连为一体的。
  人们是要劳作的。于劳作中,人们的命运的本质得以启明出来,人们的本质得以展开出来。命运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历艰苦努力的尝试的。人们的命运结构是人们的本质结构。人们的命运结构是可变的,人们的本质结构也是可变的。
  人们不仅询问命运,而且回答命运。人们询问命运是响应命运,人们回答命运也是响应命运。人们若能着眼于命运本身,就能听命于命运之真理的邀请,期待命运之真理的召唤。人们总是要最好地理解自己的命运,也就是说,总是要在自己现有的条件的界限内理解自己的命运。人们是否理解自己的命运,全看人们是否理解命运的本质。
  人们若能理解命运的本质,人们就能达到命运的极端的可能性。可以说,只是在人们形成了对于命运的理解之后,改变命运的观念和行动才可能产生。改变命运的可能性及其限度实际上是有其根据的。在源头上,命运具有具体的、确定的、活生生的意义。改变命运是有一个过程的,改变命运的过程通常是~个十分困难的过程。人们的命运系于人们对命运的本质的理解。理解命运的本质是人们致思命运的一个方向。
  人们要看出自己的命运的基本取向,并不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虽然人们的命运有着各不相同的意义,但是人们的命运总是保持在现时的范围内。从一种命运到另一种命运的演变过程,是在人们的现时那里完成的。人们通常从一种命运与另一种命运的区分中规定命运的本质。人们在瞻望命运的过程中显示出了命运本身。或者说,命运本身通过人们的瞻望而展示出来了,命运向人们的瞻望显示了其本质。其实,人们的本质和命运的本质是一回事。
  人们的命运的伟大性的奥秘即在人们的历史的必然性之中。人们从命运之展示中能够认识到命运的本质。人们对命运的本质的理解,应从人们的命运的开端中来理解。命运的本质在于命运的显现。而命运的显现根本上就是命运的开端。命运喜欢隐匿自身,而命运的历史的必然性显示命运自身。如果着眼于命运的本质,那么,命运与命运的历史的必然性的区分根本就不成其为区分,两者是一体的。
  ……
  • 编者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王伟光
  •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ISBN9787520173889
  • 版次1
  • 包装平装
  • 开本21
  • 出版时间2020-09-01
  • 用纸胶版纸
  • 页数336
  • 正文语种中文

温馨提示

由于部分商品包装更换较为频繁,因此您收到的货品有可能与图片不完全一致,请您以收到的商品实物为准,同时我们会尽量做到及时更新,由此给您带来不便多多谅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