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开辟的哲学道路-预付365_综合福利消费平台
0 购物车
商品详情
首页 > 图书> 哲学/宗教> 马克思哲学 > 论马克思开辟的哲学道路
论马克思开辟的哲学道路
商品价格: ¥56.10 [定价  ¥78.00]
商品编号: 13113736
服      务: 图书 负责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商品运费: 全站满99包邮,不满收10元,实际运费以支付页面金额为准。
温馨提示: 不支持7天无理由退货
购买数量: - +
365商城不参加品牌方的满减优惠及赠品活动
商品介绍
规格与包装
  • 商品名称:论马克思开辟的哲学道路
  • 商品编号:13113736
内容简介

本书以深入研读“经典文本”“现实逻辑”为基础,从马克思哲学的生成性本质、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发展逻辑、马克思哲学的三种形态及其历史命运、马克思哲学的创新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历史演进、马克思的人学理论等方面,从学理学术上系统分析研究“马克思开辟的哲学道路”这一基础性问题,厘清马克思的哲学观,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价值与历史命运。本书对于把握马克思哲学的本性,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简介

韩庆祥,中央党校一级教授,中央党校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央党校校委委员、中央党校副教育长兼哲学部主任。党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11次集体学习主讲专家。

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道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出版学术专著《面向“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的人学理论》《能力本位》《发展与代价》《社会层级结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逻辑》《中国道路能为世界贡献什么》和《强国时代》等9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哲学动态》《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学术月刊》《求是》《人民日报》等刊物发表论文190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原理研究”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逻辑”、重点项目“人的全面发展研究”和“马克思的人学理论”等6项。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塑造》获“全国首届胡绳青年学术奖”、“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著作《社会层级结构理论》获“教育部优秀成果二等奖”

2004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ji人选”。2008年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2014年入选“国家第一批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原国务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曾任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国人学学会副会长、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副会长。


目录

第一章  马克思开辟的哲学道路

一、哲学的视阈

二、哲学的主题及其品格

三、哲学的本质

四、哲学的功能

五、哲学思维方式

六、哲学的目的与手段

七、哲学的基本价值

第二章  马克思哲学的生成性本质

一、马克思实现哲学变革的实质

二、马克思哲学的生成性本质之证明

三、马克思哲学的生成性本质之基本内涵

第三章  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发展逻辑

一、与时俱进的内涵和形式

二、马克思哲学与时俱进的动因与内容

三、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发展逻辑所提供的启示

第四章  马克思哲学的三种形态及其历史命运

一、马克思哲学的大众形态、学术形态、政治形态的有机统一

二、马克思哲学的大众形态、学术形态、政治形态之历史演变

三、马克思哲学的大众形态、学术形态、政治形态在当代中国的命运

第五章  马克思以哲学方式解读现实问题的基本路径

一、马克思以哲学方式关注现实及其深远影响

二、马克思以哲学方式解读现实问题的基本路径

三、马克思以哲学方式解读现实问题的当代意义

第六章  以哲学把握经济的基本方式

一、对经济活动的本体论理解:追问劳动的本质

二、对经济活动的认识论分析:追问经济问题的哲学之道

三、对经济活动的辩证法阐释:追问经济问题的哲学分析

四、对经济活动的价值观解读:追问经济问题的价值评价

五、对经济活动的人学追问:关于人的本性、人的本质的理解

第七章  马克思哲学的创新发展:“经典文本”与“现实逻辑”

一、马克思哲学创新发展的两个基本维度

二、?马克思哲学基于人民立场对“现实逻辑”作既“科学”又“价值”的理解

三、马克思哲学所理解的现实与把握“现实逻辑”的方式

四、哲学视域中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

第八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历史演进

一、哲学主题的转换

二、哲学观念的发展

三、哲学思维的跃迁

四、哲学视野的拓展

五、哲学内容的丰富

六、哲学研究方式的变化

七、哲学发展新的路径

八、哲学功能的提升

九、哲学本体的重解

十、哲学形态的建构

第九章  当代哲学的主题形态何以是人学

一、哲学形态的论阈与特质

二、传统哲学形态中“人”的缺失

三、人的问题是当代哲学的主题

四、人学在当代哲学中的总体性地位

五、马克思哲学与人学的内在关联

六、人学对当代中国哲学的主导意义

第十章  近现代西方人的问题研究的清理与总结

一、人类自我意识的发展与近代“人的发现”

二、理性主义的僭妄与人文精神的总体性危机

三、“人”的再度发现与现代“人文精神的总体性反思”

第十一章  从人道主义到马克思人学

一、人道主义演进的历史逻辑

二、马克思对人道主义的合理传承

三、马克思对人道主义的扬弃发展

第十二章  对马克思思想体系的重新解读

一、人学是马克思整个思想体系中一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

二、马克思人学理论内容的总体图景

三、挖掘、整理和研究马克思人学理论的意义

第十三章  马克思的人学理论

一、人的对象化

二、经济活动与经济关系的人文关怀

三、社会生产力发展与人的能力发展的关系

四、商品经济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五、人的发展形态与人格转型

六、世界历史与个人解放

七、马克思人学理论的方法论及其当代意义

第十四章  发展中的当代中国人学思潮

一、背景—任务—实质

二、进程—主题—观点

三、总结—特征—走势

第十五章  我国人的问题研究的演进逻辑

一、“伤痕文学”的崛起及哲学回应

二、人性、异化和人道主义

三、文化变革与人的现代化

四、人的主体性与哲学主体性原则

五、人的问题研究的两大走向

第十六章  人学何以可能

一、建构人学的必要性

二、人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性质

三、人学理论的基本构架

四、人学研究的方法论

五、建立人学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重要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马克思以哲学方式关注现实及其深远影响

马克思在直面现实、直面现实的人、直面实践、直面问题中终结旧哲学,从而实现了哲学观的革命性变革,创立了一门关注“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哲学。

(一)以哲学方式把握现实:把抽象的纯粹“思辨哲学”改造成为改变世界的“实践哲学”

如前所述,马克思开辟的哲学道路,从根本上说是以哲学方式面向现实人的生活世界和实践发展过程的实践哲学。马克思哲学的本性是关注现实人的生活世界,关注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现实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关于意识的空话将终止,它们一定会被真正的知识所代替。对现实的描述会使独立的哲学失去生存环境,能够取而代之的充其量不过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考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概括。这些抽象本身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

传统西方哲学脱离现实生活世界来理解人,“人”要么湮没于天国,要么依附于自然,从这种“抽象的人”出发,只能产生抽象的人本主义,不可能真正实现对人的尊重。与此不同,马克思的哲学研究不是从“天国降到人间”,而是从“人间升到天国”。由此,马克思的哲学注目于现实人的生活世界。“回归生活世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呼声,这一呼声在当代引起激烈的回响。在马克思之后,胡塞尔、维特根斯坦、卢卡奇等哲学家均发出了回归生活世界的声音。

随着哲学理性定位的下移,哲学逐渐向生活世界回归。哲学回归生活世界本质上乃是向“人的现实”和“现实的人”的历史性回归。马克思不喜欢黑格尔哲学那种离奇古怪的调子。在《莱茵报》工作的实践,使马克思认识到黑格尔哲学面对现实物质利益问题时无能为力,黑格尔哲学的致命弱点就是远离现实生活实际。恰在此时费尔巴哈提出:“未来哲学应有的任务,就是将哲学从僵死的精神境界重新引导到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精神境界,使它从美满的神圣的虚幻的精神乐园下降到多灾多难的现实人间。”正是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双重影响,马克思放弃了知识论路向,转向对现实人的生活世界的反思性探索,从而开辟了回归生活世界的哲学道路。马克思之所以要研究哲学,并不是为了满足纯粹的理论兴趣,也不是要创立什么哲学学派,而主要是为了解决他所关心的现实问题,即哲学与现实的互动关系问题。在马克思看来,真正的哲学必须要有助于现实问题的解决,如果无助于现实问题的解决,哲学就将失去其存在的“合法性”。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远离现实生活而醉心于抽象哲学批判的思辨倾向,批评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家“没有一个想到要提出关于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关于他们所作的批判和他们自身的物质环境之间的联系问题”。质言之,青年黑格尔派严重脱离实际,不关心德国现实,仅仅满足于抽象思辨而搞“修辞学的革命”。他们不是反对现实的、现存的世界,而是仅仅反对“词句”,试图通过另外的解释来承认现存的东西,最终沦落为最大的保守分子。马克思指出:“德国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人间升到天国。”在马克思看来,哲学的“根”不在天国,而在人间,它的出发点不是抽象的人,而是从事实践活动的现实的、感性的和历史的人。以现实的人作为哲学研究的前提,实际上就是以“人的活动和人的物质生活条件”为出发点,也就是从现实人的“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正是在此意义上,生活和实践的观点才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


  • 著者韩庆祥
  •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1171913
  • 版次1
  • 包装精装
  • 出版时间2021-02-01
  • 用纸胶版纸
  • 页数472

温馨提示

由于部分商品包装更换较为频繁,因此您收到的货品有可能与图片不完全一致,请您以收到的商品实物为准,同时我们会尽量做到及时更新,由此给您带来不便多多谅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