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转非”群体参与村庄治理研究:湘中胜村的表述-预付365_综合福利消费平台
0 购物车
商品详情
首页 > 图书> 法律> 法律史 > “农转非”群体参与村庄治理研究:湘中胜村的表述
“农转非”群体参与村庄治理研究:湘中胜村的表述
商品价格: ¥50.60 [定价  ¥60.00]
商品编号: 12826864
服      务: 图书 负责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商品运费: 全站满99包邮,不满收10元,实际运费以支付页面金额为准。
温馨提示: 不支持7天无理由退货
购买数量: - +
365商城不参加品牌方的满减优惠及赠品活动
商品介绍
规格与包装
  • 商品名称:“农转非”群体参与村庄治理研究:湘中胜村的表述
  • 商品编号:12826864
产品特色
  在中国户籍管理制度中,“农转非”意指公民的户籍管理类别由农村户籍转为城镇户籍。“农转非”群体则是指实现了从农村户籍到非农户籍转换的人群。“农转非”群体作为“摆脱了农民身份”的人群,他们与迁出地村庄间仍存在千丝万缕的关联。探讨“农转非”群体与村庄的关系和理解他们参与村庄治理的行动逻辑是本书的研究主题。
  以湘中胜村为个案,本书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胜村人”实现“农转非”的历史,分析了胜村“农转非”群体在“摆脱农民身份”后与村庄存在的各种关联,并描述和分析了胜村“农转非”群体参与村庄筑路修桥、举办村庄春节联欢会、成立爱心互助会和保护村庄古桥等的行动实践。
  通过对胜村个案的研究,作者认为理解“农转非”群体参与村庄治理这一社会现象,需要把握该群体的特殊身份和城乡关系的变迁。“农转非”群体的特殊身份是理解他们参与村庄治理的关键因素。“农转非”人员尽管通过升学、参军转业、招工、购房落户等方式摆脱了农民身份,进而失去了村庄的“法律性村民身份”,但是,他们仍然具有“文化性村民身份”。所谓“文化性村民身份”是指,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农转非”人员尽管户口不再在村庄,从而不再具备“法律性村民身份”,但是在他们自己和村民的文化认同中,他们仍然属于村庄的人,只不过是村庄的“在外工作人员”。“文化性村民身份”的身份认同,赋予了“农转非”群体参与村庄治理的基础性文化动力。“农转非”群体参与村庄治理的现象,还必须置于城乡关系结构及其变迁的宏观社会背景之下来理解和把握。一方面,对于大部分居住在城镇的“农转非”人员而言,尤其是对于那些在村庄有长期生活经历并且年岁已大的“40后”、“50后”和“60后”的“农转非”人员而言,村庄是他们人生价值的重要归宿,参与村庄治理是他们寻找和展示自己人生价值的一种选择。另一方面,随着城乡关系进入“城市反哺乡村”阶段,“项目下乡”为“农转非”群体从村庄获取物质利益提供了空间。故而,“农转非”群体参与村庄治理不仅有基础性文化动力,还有物质利益动力。
  城镇化和市场化促使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镇,中国农村出现了“空心化”和“留守化”的治理困境。“农转非”群体参与村庄治理有利于丰富村庄治理资金来源、弥补因村庄青壮年劳动力流失造成的治理主体缺乏、提升村庄认同的再生产能力和丰富村庄公共产品供给。因此,引导和鼓励“农转非”群体参与村庄治理不失为缓解甚至破解农村“空心化”治理困境的一种应对之策。
内容简介
  在中国户籍管理制度中,“农转非”意指公民的户籍管理类别由农村户籍转为城镇户籍。“农转非”群体则是指实现了从农业户籍到非农户籍转换的人群。“农转非”群体作为“摆脱了农民身份”的人群,他们与迁出地村庄间仍存在千丝万缕的关联。探讨“农转非”群体与村庄的关系和理解他们参与村庄治理的行动逻辑是本书的研究主题。
作者简介
  王前,男,1983年出生,湖南双峰人,法学(政治学)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湖南工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副院长,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综合改革协同创新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主要从事公共经济与地方治理研究。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农转非”的研究
(二)关于村庄治理的研究
(三)关于村庄治理中的“农转非”群体的研究
三、基本概念界定
(一)“农转非”群体
(二)村庄治理
(三)文化性村民
四、研究思路与篇章安排
(一)研究思路
(二)篇章安排
五、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一)研究方法
(二)资料来源
六、个案概况

第二章 摆脱农民身份:制度壁垒与制度空间
一、户籍制度:城乡流动的制度壁垒
(一)与计划经济相配套的户籍管理制度的建立
(二)户籍制度的功能拓展与城乡分割二元体制的建立
二、“农转非”:国家创设的制度空间
(一)改革前的“农转非”制度空间
(二)改革后的“农转非”制度空间
三、“农转非”:胜村的经验表述
(一)改革前胜村“农转非”情况
(二)改革后胜村“农转非”情况
四、小结

第三章 难以割舍的村庄:“农转非”群体与村庄的关联
一、生于斯的文化表达
二、长于斯的村庄记忆
三、连于斯的亲缘纽带
(一)夫妻关联型
(二)直系亲属关联型
(三)旁系亲属关联型
四、个体选择与村庄关联
(一)参与村庄性人情网络
(二)参与村庄集体公共事务
(三)回村庄居住
五、小结

第四章 “农转非”群体与村庄筑路修桥
一、村级公路建设
(一)村级公路养护
(二)村级公路硬化
二、邓家坝人行天桥建设
三、小结

第五章 “农转非”群体与村庄春节联欢会
一、村庄传统公共文化生活的衰落与复苏
二、农民春节联欢会的缘起与发展
(一)农民春节联欢会的缘起
(二)农民春节联欢会的连续三年举办
三、农民春节联欢会的停办与再办
(一)观念与利益冲突:农民春节联欢会的停办
(二)发展凝聚共识:农民春节联欢会的再办
四、小结

第六章 “农转非”群体与村庄爱心互助会
一、组织成立与发展
二、爱心资金筹集
(一)个人捐资:道德机制和“面子”机制的运用
(二)组织捐款:“合法性”机制和个人社会资本的运用
(三)政府项目资金:财政资金的“套取”
(四)企业赞助:商业机制的运用
三、爱心活动类型
(一)关爱村庄困难户
(二)奖励村庄大学新生
(三)慰问村庄重症病人
(四)牵线爱心助学
四、小结

第七章 “农转非”群体与村庄古桥保护
一、星桥:交通要道与文化符号
(一)作为交通要道的星桥
(二)作为文化符号的星桥
二、护桥:保存与重修之争
三、念桥:留在文本上的纪念
四、小结

第八章 “农转非”群体参与村庄治理的行动逻辑
一、行动动力:身份认同、价值展示和利益驱动
(一)身份认同
(二)价值展示
(三)利益驱动
二、行动背景:城乡关系结构的调整
(一)“乡村支持城市”阶段的“农转非”群体与村庄治理
(二)“乡村推动城市”阶段的“农转非”群体与村庄治理
(三)“城市反哺农村”阶段的“农转非”群体与村庄治理
三、行动影响:村庄治理成效与村庄治理结构转型
(一)“农转非”群体参与村庄治理的成效
(二)“权成竞合”与村庄治理结构转型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调查表
附录2:《古桥毁了,禹公精神毁不了》
附录3:《一场相向而行的争议看今日胜村》
附录4:《进言书》
附录5:《一封家书话春秋》
后记
  • 著者王前
  • 出版社海洋出版社
  • ISBN9787521005011
  • 版次1
  • 包装平装
  • 开本14
  • 出版时间2019-12-01
  • 用纸胶版纸
  • 页数210
  • 正文语种中文

温馨提示

由于部分商品包装更换较为频繁,因此您收到的货品有可能与图片不完全一致,请您以收到的商品实物为准,同时我们会尽量做到及时更新,由此给您带来不便多多谅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