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生活观及其当代价值-预付365_综合福利消费平台
0 购物车
商品详情
首页 > 图书> 哲学/宗教> 马克思哲学 > 马克思生活观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生活观及其当代价值
商品价格: ¥70.90 [定价  ¥88.00]
商品编号: 12594018
服      务: 图书 负责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商品运费: 全站满99包邮,不满收10元,实际运费以支付页面金额为准。
温馨提示: 不支持7天无理由退货
购买数量: - +
365商城不参加品牌方的满减优惠及赠品活动
商品介绍
规格与包装
  • 商品名称:马克思生活观及其当代价值
  • 商品编号:12594018
内容简介

马克思在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时始终贯穿着对生活的审视。他对现实生活给予强烈的关注,并从人类思想文化中汲取理论营养,逐步形成了关于人类该如何生活的一系列观点和理论。他从现实生活的主要矛盾出发,以人的物质生活变迁和人的发展作为主线来衡量整个历史的发展和变革,为人类探寻实现美好生活的路径。马克思的生活观激发了西方学者对生活世界的关注,也成为中国人民实现美好生活向往的指路明灯。研究并运用马克思生活观审视当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简介

顾燕峰,女,1975年出生,上海市人。中共上海市浦东新区委员会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2016年获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博士学位。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政党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近年来参与撰写《当代人类社会问题》等专著六部,承担国家、省、市级课题十余项,在国内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并有多篇为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

目录
序言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简要评述
第三节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第四节  概念考察与内涵分析
第一章  马克思生活观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马克思生活观产生的社会背景
第二节  德国古典哲学与马克思生活观的形成
第三节  马克思生活观的发展脉络
第二章  马克思生活观的逻辑与内涵
第一节  生活的要素维度: 主体、场域、本质
第二节  生活的关系维度: 人、自然、社会在生活中的关联
第三节  生活的现实维度: 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生活
第四节  生活的价值维度: 人的解放与自由全面发展
第三章  西方学者对马克思生活观的改造
第一节  列斐伏尔: 为日常生活辩护
第二节  马尔库塞: 技术控制下的生活
第三节  吉登斯: 现代社会生活危机与生活政治
第四节  哈贝马斯: 生活世界殖民化
第四章  马克思生活观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实践探索
第二节  生活观视野下美好生活实践的鲜明特点
第三节  理念与行动的张力: 实践中的挑战与问题
第五章  马克思生活观关照下新时代美好生活构建
第一节  美好生活的价值意蕴
第二节  美好生活与现实困境
第三节  美好生活的路径选择
结语  迈向美好生活
参考文献
附录  马克思恩格斯论生活
精彩书摘
  第三节  生活的现实维度: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生活
  资本主义生活是全面异化了的生活,是人类异化生活的极端化形态。对资本主义生活这一典型形态进行解剖,揭开资本主义生活异化的秘密,揭示人类生活异化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规律,是马克思倾力而为并作出重要贡献之所在。马克思对“生活”的揭示和批判没有停留在表面,而是从隐藏于现象背后的人的活动和人的关系之中探索生活之谜。他通过对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批判,揭露了资本主义生活中的一切异化领域,并提出要消除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生活,最终实现人类解放,推进人自由与全面的发展。马克思说:“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
  一、 劳动的异化产生了生活的异化
  异化导致人的主体地位的丧失。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异化进行了集中揭示和批判。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人丧失了对劳动的主导性,劳动不再是人的本质,出现了劳动的异化。马克思说:“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在国民经济学假定的状况中,劳动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异化劳动导致了人与自然、社会和自身关系的异化。劳动的异化导致了劳动者与劳动产品、劳动过程和人的异化。马克思从社会生产力状况、社会分工和私有制去说明劳动异化的历史性产生、发展和扬弃,描述了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异化状态的表现,阐明了异化劳动造成人的发展的断裂。
  劳动的异化表现为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分离。劳动产品是劳动主体的对象化,劳动者理应占有自己所生产的劳动产品。然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事实刚好相反。劳动产品不归工人所有,而是被拥有资本的资本家所占有。劳动者对自己生产出的劳动产品的丧失意味着劳动者在劳动中丧失了自己。“工人越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占有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他就越是在两个方面失去生活资料: 第一,感性的外部世界越来越不成为属于他的劳动的对象,不成为他的劳动的生活资料,第二,感性的外部世界越来越不给他提供直接意义的生活资料,即维持工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他的活动由此而表现为苦难,他个人的创造物表现为异己的力量,他的财富表现为他的贫穷,把他同别人结合起来的本质的联系表现为非本质的联系,相反,他同别人的分离表现为他的真正的存在;他的生命表现为他的生命的牺牲,他的本质的现实化表现为他的生命的失去现实性,他的生产表现为他的非存在的生产,他支配物的权力表现为物支配他的权力,而他本身,即他的创造物的主人,则表现为这个创造物的奴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的劳动产品完全被资本家所控制和占有,完全丧失了地位和权力。
  劳动的异化使生活丧失创造性。马克思认为,劳动本应是劳动者展现创造性的过程,然而劳动的异化却使劳动者在劳动中不断否定自己。工人越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占有外部世界,越是失去生活资料。“异化劳动把类生活变成维持个人生活的手段。第一,它使类生活和个人生活异化;第二,它把抽象形式的个人生活变成同样是抽象形式和异化形式的类生活的目的。”“工人只有当他对自己作为资本存在的时候,才作为工人存在;而只有当某种资本对他存在的时候,他才作为资本存在。资本的存在是他的存在、他的生活,资本的存在以一种对他来说无所谓的方式规定他的生活的内容。”“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棚舍。劳动生产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手工劳动,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一部分工人变成机器。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当劳动成为与自身对立的力量时,已成为一种痛苦。
  劳动的异化导致生活关系的异化。人与劳动产品的异化、人与自身的异化带来的结果是人与人关系的异化。当工人通过异化劳动生产出的产品属于别人时,就必然产生人与人关系的异化。所以,马克思说,“通过异化劳动,人不仅生产出他同作为异己的、敌对的力量的生产对象和生产行为的关系,而且还生产出他人对他的生产和他的产品的关系,以及他对这些他人的关系。”资本家对生产和产品的占有产生了对抗的社会关系。
  “异化既表现为我的生活资料属于别人,我所希望的东西是我不能得到的、别人的占有物;也表现为每个事物本身都是不同于它本身的另一个东西,我的活动是另一个东西,而最后,——这也适用于资本家,——则表现为一种非人的力量统治一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最终诉诸对私有制度的控诉。马克思强烈谴责了雇佣劳动制度对人的蔑视。他认为,在私有制度中时间就是一切,人不过是时间的体现而已。马克思在《英国状况》中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物对人的控制,人成为物的奴隶,人和物的关系被颠倒。整个资本主义制度就是“人为物而牺牲”的,一种卑鄙的反人制度。
  ……
  • 著者顾燕峰
  •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ISBN9787552026979
  • 版次1
  • 包装平装
  • 出版时间2019-03-01
  • 用纸胶版纸
  • 页数306

温馨提示

由于部分商品包装更换较为频繁,因此您收到的货品有可能与图片不完全一致,请您以收到的商品实物为准,同时我们会尽量做到及时更新,由此给您带来不便多多谅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