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天瑜文集-预付365_综合福利消费平台
0 购物车
商品详情
首页 > 图书> 文化> 文化理论 > 冯天瑜文集
冯天瑜文集
商品价格: ¥116.50 [定价  ¥138.00]
商品编号: 10302623
服      务: 图书 负责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商品运费: 全站满99包邮,不满收10元,实际运费以支付页面金额为准。
温馨提示: 不支持7天无理由退货
购买数量: - +
365商城不参加品牌方的满减优惠及赠品活动
商品介绍
规格与包装
  • 商品名称:冯天瑜文集
  • 商品编号:10302623
内容简介
      《冯天瑜文集》收入了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冯天瑜先生几十年在文化史学、地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文化语义学等领域的极有代表性的学术成果,主要包括《文化史学探略》、《元典精神管窥》、《文化转型刍议》、《地域文化片论》、《历史文化语义学发微》、《随笔》等部分,共百余篇文章。
作者简介
    冯天瑜,1942年生,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从事中国文化史及湖北地方史志研究,著有《中华文化史》、《中华元典精神》、《张之洞评传》、《辛亥武昌首义史》、《千岁丸上海行-日本人1862年的中国观察》、《晚清经世实学》、《解构专制-明末清縮初“新民本”思想研究》、《“封建”考论》等。时下丰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近代术语的生成演变与中西曰文化互动研究》。
目录
文化史学探略<br>即器求道 兼采内外——文化史学的研究对象<br>中华文化史关键词诠释(一)<br>中国·中华民族<br>中华文化史关键词诠释(二)<br>文化·文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观念文化<br>略论中西人文精神<br>中华文化生态界说<br>地理环境与文化生成<br>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协调发展<br>文化的保守与更革<br>分宗别源——中国学术流变断想<br>解构“专制”<br>唯物史观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及其遭遇<br>历史泡沫下的深沉巨流<br>评《剑桥中国晚清史》的文化观<br>“文明冲突论”辨析<br><br>元典精神管窥<br>经史同异论<br>《中华元典精神》作者献辞<br>《中华元典精神》写作缘起<br>《元典文化丛书》序<br>关于“文化重演律”的思考<br>元典精神的近代转化<br>从元典的忧患意识到近代救亡思潮<br>近代民主主义的民族文化渊源<br>孙中山对中国传统伦理的现代诠释<br>东亚智慧与现代病疗治<br>对东亚智慧现世意义应持平允态度<br>“五伦”、“三纲”分梳说<br>孔子“轻自然、斥技艺”思想的历史评价<br><br>文化转型刍议<br>“冲击一反应论”与“中国文化本位论”的两极取向<br>中国文化现代转型刍议——兼论现代中国多层级变幸的交叉互叠<br>[附录]辩证审视中国传统思想的近代转型<br>从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文化到近代新学<br>《明夷待访录》“近代性”考辨<br>王夫之创见四题<br>道光咸丰年间的经世实学——“古学”通往“新学”的桥梁<br>试论道咸经世派的“睁眼看世界”<br>《晚清经世实学》后记<br>《“千岁丸”上海行——日本人1862年的中国观察》序曲<br>日本幕府使团所见1862年之上海<br>张之洞与转型时代<br>张之洞从清流党到洋务派的转变<br>张之洞与戊戌维新<br>两种近代化方略的论战——《劝学篇》与《(劝学篇)书后》评析<br>“变易”与“不易”的二律背反——洋务派“变法”观刍议<br>《新青年》民主诉求之特色<br><br>地域文化片论<br>中国文化的地域展开<br>近世鄂东人文兴盛原因简议<br>《湖北近三百年学术文化》序<br>湖北何以成为辛亥革命首义之区<br>《辛亥武昌首义史》序<br>《辛亥武昌首义史》导言<br>辛亥武昌首义史事考辨五则<br>《红安县志》序<br>《黄鹤楼志》序<br>《汉口租界志》序<br>《中国名城武汉》导言<br>武汉早期现代化刍议<br>武汉: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纪念“汉冶萍公司”百周年<br>张之洞在湖北的文教兴革——兼议武汉大学、湖北图书馆溯源张之洞<br>李自成归宿问题研讨会学术小结<br>呈现乡土社会的真实生活<br>大禹治水记<br>龙泉山明楚王墓园修复记<br>辛亥武昌首义发难处纪念亭记<br><br>历史文化语义发微<br>“历史文化语义学”刍议<br>近代新语的创制及其功用<br>利玛窦与徐光启、李之藻:汉译西洋术语的先驱<br>人华新教传教士译介西学术语述评<br>日本明治时期“新汉语”的创制与人华<br>张之洞“游学”、“广译”之倡对近代术语的促成<br>“革命”“共和”:近代政治中坚概念的形成<br>“科学”:概念的古今转换与中外对接<br>“哲学”:汉字文化圈创译学科名目的范例<br>“社会”:概念的中西涵化<br>“经济”:语义转化的历史考察<br>史学术语“封建”误植考辨<br>《“封建”考论》题记<br>严复、陈独秀“封建观”比较<br>走出单线直进史观误区——以“中国封建社会”定位为例<br><br>序言<br>随笔
精彩书摘
    自从人类站立起来,脱离兽类,在自觉意识支配下从事生产劳动,自然界就被赋予人的意义,出现反映人的意向和活动的世界,“文化”也就开始了它的一发而不可止歇的生命运动。“社会的人是动物长期发展的产物。但是,只有当人不满足于坐享大自然的赐予,而开始亲自生产他所需要的消费品时,人类的文化史才开始了。”①<br>    同已有亿万年经历的宇宙自然史相比,人类文化史“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②,但与人的个体生命时间相比,人类文化史则相当悠久,我们今天所拥有的文化,不是骤然降临的,正所谓“千仓万箱,非一耕所得;干天之木,非旬日所长”③,它是人类在过去各时代由交互关系与劳动生活所产生的延续的累积的结果。<br>    文化史的任务便在于综合考察这一汪洋恣肆的进程,并探究看似白云苍狗、莫测变幻的文化运动的规律。<br>    文化既包括人类活动的对象性结果,也包括人在活动中所发挥的主观力量和才能,因此,文化史不仅要研究文化的“外化过程”,即人类“开物成务”④,创造各种物化产品,从而改造外部世界,使其不断“人化”的过程,而且要研究文化的“内化过程”,即文化的“主体”——人自身在创造文化的实践中不断被塑造的过程,同时还要研究外化过程与内化过程如何交相渗透,彼此推引,共同促进文化有机整体进步。<br>    因为主体(个体主体和群体主体)居于文化史研究的中心位置,所以,文化史家历来格外留意于主体色彩鲜明的领域。举凡人的认知系统、艺术语言文字系统、宗教伦理系统、习俗生活方式系统,尤为文化史家所注目倾心;即使是对那些主体性隐而未彰的领域,如科技器物系统、社会制度系统,文化史家也着力剖视潜伏其间的主体因素的创造作用,以及那些外化了的文化形态对主体的再造功能。
  • 著者冯天瑜
  •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7066120
  • 版次1
  • 包装精装
  • 出版时间2009-01-01
  • 用纸胶版纸
  • 页数1161
  • 正文语种中文

温馨提示

由于部分商品包装更换较为频繁,因此您收到的货品有可能与图片不完全一致,请您以收到的商品实物为准,同时我们会尽量做到及时更新,由此给您带来不便多多谅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