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研究-预付365_综合福利消费平台
0 购物车
商品详情
首页 > 图书> 农业/林业> 农业工程 > 新时期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研究
新时期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研究
商品价格: ¥32.10 [定价  ¥38.00]
商品编号: 12705918
服      务: 图书 负责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商品运费: 全站满99包邮,不满收10元,实际运费以支付页面金额为准。
温馨提示: 不支持7天无理由退货
购买数量: - +
365商城不参加品牌方的满减优惠及赠品活动
商品介绍
规格与包装
  • 商品名称:新时期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研究
  • 商品编号:12705918
产品特色
  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乡村振兴战略中最为艰巨的任务。农民收入一般由农业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四部分组成。近年来农民的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农民的财产不断积累,我国农民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获得财产性收入的物质基础,相应的财产性收入也呈现增长态势。在经济下行压力趋于加大的宏观背景下,依靠传统增收渠道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难度不断加大,正因如此,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增加财产性收入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它是农民家庭抵御社会风险、稳定生活水平的有效力量,对确保社会安定和民生幸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农民财产性收入来源主要是土地、房屋和资金三方面:来自土地的财产性收入主要是通过土地征收征用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获得的收入;来自住房的财产性收入主要是通过房屋出租、出售和拆迁补偿等方式获得的收入;来自资金的财产性收入主要是通过储蓄、民间借贷和投资股票、债券、基金等渠道获得的收入。农民的这些财产性收入来源一是从农民家庭自有财产中获得的收益,二是通过集体财产经营收益分配形成的财产性收入,如集体分配股息和红利等。财产性收入是财产的衍生物,是通过财产权获得的收入。因此,研究和探讨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对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近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财产性收入总量也不断增加,但与城镇居民相比,财产性收入总体水平仍然不高,在可支配收入中所占的比例比较低,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不高,存在收入来源渠道狭窄,结构单一,增幅波动,且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这些制约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的因素,与农民可支配收入较少、农村产权制度不完善、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意识不高等原因有关。但随着农民理财意识的增强,以及农村产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拥有土地的使用权、集体资产股权及房屋所有权的农民,其财产性收入增长的潜力巨大。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追溯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居民财产性收入思想的发展历程。在研究和借鉴国内外财产性收入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内涵与外延、性质、分配依据等进行分析,并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以统计部门发布的官方数据和实际调研数据为依据,阐述了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的特点和发展现状,系统分析了制约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的各种因素,归纳总结了不同地区、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实践与经验,从国家、集体及农民个人角度对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提出建议和对策。希望本书能在提高农民的财产性收入这一研究领域提供一定的实际参考价值和理论启示。
内容简介
  《新时期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研究》一书,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追溯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演进历程,分析了新时期农民财产性收入的特征和主要来源,研究了影响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的因素,提出促进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的途径和建议。
  《新时期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研究》的研究成果对于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杜一馨,现任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副教授,注册理财规划师。主要从事农村金融、统计教学与研究。近年来先后主持参与了“北京市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途径研究”“京郊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研究”“京郊农户理财问题研究”“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研究”“投资与理财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与实施”等省部级课题、院级教改及科研课题10余项;主编了《统计学原理与实务》《统计学基础》《家庭理财》《农产品经纪人基础知识与实务》4部教材,任副主编和参编教材10余部;公开发表论文15篇,其中《“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教育的思考》一文在2018年第十一届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优秀论文评选中获得三等奖;《职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培养德技双馨人才》一文在2017年获北京市职业教育学会论文评选二等奖;《增加京郊农民财产性收入》一文在教育部经济与贸易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的2017年教学成果评选中获得一等奖。
  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农民财产性收入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财产性收入的特征及性质
1.3.1 财产性收入的特征
1.3.2 财产性收入的性质
1.4 农民财产性收入的社会经济功能
1.4.1 增加农民收入
1.4.2 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4.3 缩小城乡之间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1.5 财产性收入研究现状综述
1.5.1 国外财产性收入研究综述
1.5.2 国内财产性收入研究综述
1.5.3 国内外学者研究述评
1.6 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2章 财产性收入的相关基础理论
2.1 西方经济学中财产性收入相关理论
2.2 马克思的财产性收入理论
2.2.1 马克思经济理论中的财产关系和财产性收入
2.2.2 资本主义社会财产性收入的基本形式及其分配依据
2.2.3 马克思的财产性收入理论对我国财产性收入理论的启示
2.3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民财产性收入演进历程
2.3.1 第一次强制性制度变迁时期(1949-1955年)
2.3.2 第二次强制性制度变迁时期(1956-1978年)
2.3.3 诱致性制度变迁时期(1978年至今)
2.4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产性收入理论
2.5 法学视角下的财产性收入的性质与法律保护
2.5.1 法学视角下的财产性收入的含义
2.5.2 财产性收入的法律保护

第3章 农民财产性收入特征
3.1 影响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因素
3.1.1 国家经济制度和政策环境对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影响
3.1.2 土地资产对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影响
3.1.3 农村宅基地及房产对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影响
3.1.4 农村集体资产对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影响
3.1.5 金融资产对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影响
3.1.6 其他因素对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影响
3.1.7 农民财产性收入影响因素模型分析
3.2 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区域性特征
3.2.1 经济发展水平是财产性收入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3.2.2 经济发达地区
3.2.3 较早进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地区
3.2.4 人均拥有自然资源数量较多的地区
3.2.5 经济欠发达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相对滞后地区
3.3 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城乡差异
3.3.1 农民财产性收入城乡差异现状
3.3.2 农民财产性收入城乡差异产生的原因
3.3.3 缩小城乡财产性收入差距的对策
3.4 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中存在的问题——以北京为例
3.4.1 京郊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总体趋势
3.4.2 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民之间的财产性收入差距较大
3.4.3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
3.4.4 农民利用宅基地来增加自身财产性收入的渠道比较狭窄
3.4.5 农民缺少增加财产性收入的知识、技能和条件
3.4.6 市场缺乏适合农民投资理财的金融产品和渠道
3.4.7 农民财产权保护力度亟待加强
3.4.8 农民预防性储蓄挤占其他投资收益
……
第4章 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
第5章 农民宅基地及房屋财产性收入
第6章 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第7章 不同地区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经验
第8章 科学理财,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第9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 著者杜一馨
  • 出版社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5522277
  • 版次1
  • 包装平装
  • 开本12
  • 出版时间2019-06-01
  • 用纸胶版纸
  • 页数182
  • 正文语种中文

温馨提示

由于部分商品包装更换较为频繁,因此您收到的货品有可能与图片不完全一致,请您以收到的商品实物为准,同时我们会尽量做到及时更新,由此给您带来不便多多谅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