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吸收力的心灵-预付365_综合福利消费平台
0 购物车
商品详情
首页 > 图书> 家教> 家教理论 > 有吸收力的心灵
有吸收力的心灵
商品价格: ¥21.30 [定价  ¥29.80]
商品编号: 11165726
服      务: 图书 负责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商品运费: 全站满99包邮,不满收10元,实际运费以支付页面金额为准。
温馨提示: 不支持7天无理由退货
购买数量: - +
365商城不参加品牌方的满减优惠及赠品活动
商品介绍
规格与包装
  • 商品名称:有吸收力的心灵
  • 商品编号:11165726
内容简介

  《有吸收力的心灵》,蒙台梭利的封笔之作,集其理论思想和方法之大成,是蒙台梭利知名,也是能体现她革新思想的一部作品。这本书代表了她晚年的部分教育思想,极为称奇的是蒙台梭利的想法远远超过了她的同行们在教育以及心理学领域的认知。如,儿童有一颗“有吸收力的心灵”,他们有极强的自学能力;婴儿的语言并非来自于母亲,而是向周围环境学习的结果;人生重要的阶段不是大学,而是出生后的最初三年,且学到的知识多、密集,等等。这是一本了解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必读书。
  正如英国蒙台梭利学会会长克劳德·A·克莱蒙特所说:“如果我称本书是有史以来为重要的著作(《圣经》除外),也许有些言过其实。然而,对人类的未来福祉而言,我确实无法找出还有哪本书比这本书更有价值。”

作者简介

  玛丽亚·蒙台梭利,20世纪享誉全球的幼儿教育家。1907年她在罗马创办头一所“儿童之家”,并取得了惊人效果。在实践中她提出了一系列极具革命性的教育观点,如“敏感期”“精神胚胎”“有吸收力的心灵”等,为我们揭示了儿童成长的奥秘。蒙台梭利在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先后撰写了《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童年的秘密》《发现孩子》《有吸收力的心灵》等多部著作,迄今为止,已被译成37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

目录

第一章 儿童在世界重建中的意义
第二章 关系一生的教育
第三章 成长的不同阶段
第四章 新的途径
第五章 造物的奇迹
第六章 胚胎与行为
第七章 精神胚胎
第八章 儿童对独立的获取
第九章 生命之初
第十章 儿童的语言发展
第十一章 语言对儿童的召唤
第十二章 发展障碍的影响
第十三章 运动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第十四章 智力与手
第十五章 发展和模仿
第十六章 从无意识的创造者到有意识的劳动
第十七章 文化与想象
第十八章 性格和缺陷
第十九章 儿童的正常发展
第二十章 性格靠儿童自身形成
第二十一章 儿童的占有欲及其变化
第二十二章 社会发展
第二十三章 社会的凝聚力
第二十四章 错误及其纠正方法
第二十五章 服从的三个阶段
第二十六章 纪律性和老师
第二十七章 老师的准备工作
第二十八章 爱及其源泉——儿童

 

精彩书评

  《有吸收力的心灵》是蒙台梭利知名,也是能体现她革新思想的一部作品。这本书在全球以多种语言不断再版,足以说明在教育以及人类潜能的辩论中,她的观点已经深入人心。对于家长、教育工作者、心理学家以及其他关注儿童和社会的人士来说,她在儿童发展以及传统教育方面所表现出的洞悉力都不可小视。
  ——约翰·查汀- 麦克尼寇尔(美国蒙台梭利学会会长)

  如果我称本书是有史以来为重要的著作(《圣经》除外),也许有些言过其实。然而,对人类的未来福祉而言,我确实无法找出还有哪本书比这本书更有价值。
  ——克劳德·A·克莱蒙特(英国蒙台梭利学会会长)

  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为什么能超过国界、世界观和复杂的宗教差异,从而风靡整个世界?我认为主要在于她发现和揭示了儿童成长的本质规律。这些为教育孩子的父母和像我一样从事教育的工作者提供了很好的指导。
  ——李跃儿(中国著名儿童教育专家)

  从哲学意义上思考,蒙台梭利崇尚自主教育的思想与中国老子的“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不谋而合。发现孩子的天性,按照孩子的天性去教育,行不言之教,孩子自然会快快乐乐地成长。
  ——小巫(中国著名家庭教育专家)

精彩书摘
  第二章
  关系一生的教育
  儿童并不是一个毫无生气的、处处需要我们帮助的个体,并不是一个需要我们填充的空瓶子。相反,正是儿童造就了成人,没有人能不经过儿童时期就独立地成了人。
  为了在本章的开头就解释清楚什么是“从一出生就开始的关系一生”的教育,我有必要进行更详细的说明。作为一位著名的民族领袖,甘地曾宣称,教育必须贯通整个生命。不仅如此,他还表示教育的核心意义应该是捍卫生命。这也是头一次有社会领袖对这个问题做出表示。贯穿一生的教育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从20 世纪初直至今日的所有事实也表明,贯穿一生的教育会使人在实践中取得成功。但即便如此,目前还没有任何一个政府教育机构采纳这一观点。
  我们现在的教育五花八门,但只将注意力集中在方法、目标、社会需求上,却忽视了人本身。从世界各国官方采用的教育制度来看,没有哪一种是注重人出生之后本身的教育,并对他的发展进行保护的。而今,教育被认为是脱离了生物学以及社会生活而独立存在的。所有受教育的人都与社会隔离开来。大学的学生被要求遵守学校校规,还要遵循当局制订的教学大纲进行学习。直到现在,可以说,教育依然没有将学生的物质环境和社会需求考虑在内。如果一个学生吃不饱,或者视力下降、听力有问题,从而影响了他的能力,那么他只能得低分。纵然现在学生的生理缺陷已经得到关注,但也仅限于卫生保健方面。没有人关心不健全以及不合理的教育方法是否会对儿童的心理造成威胁和损害。克莱帕瑞德领导的如火如荼的“新教育”运动已经对课程设置的数量是否合适,进行了深入调查,并且在努力减少课程数量,以减轻学生的大脑疲劳。但是这一运动并未涉及儿童为何可以毫不费力地吸收文化这一问题。大部分政府教育机构只关心教学大纲的实施和完成。若是有大学毕业生对社会的不公正或是对自己深有感悟的某些社会真相做出反应,那么当局就会发出命令,称年轻人不应该涉足政治问题,而应该专注于学习。接下来就是这些思想受到禁锢的年轻人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已经失去了他们自己的个性,根本不能对他们所处的时代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教学制度逐渐偏离了社会生活,看起来好像社会生活里的问题与学生毫无关系。教育的世界就像一座孤岛,好似这里生活的人已经完全与世隔绝,并且准备就这样一辈子隔绝下去。假如一个大学生感染了肺结核后死亡,在他生病的时候,大学——这个他生活的圈子没有给予他关心,也没为他的遭遇感到难过,而这些情绪在他的葬礼上突然出现,这不会让人感到奇怪和悲哀吗? 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进入社会后惶恐不安,不仅不能自力更生,甚至还成了朋友和家庭的负担。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指望教育机构里的人能认识到这一点,他们这种无所谓的态度已经从各种规则中得到充分的证明。这些规则禁止教育考虑心理因素,它们只负责组织学习以及考试,通过考试的人可以得到文凭和学位。现今社会,这些便是在学校教育中所能取得的最高荣誉。同时,研究社会问题的学者也发现,大学毕业生以及获得了学位和文凭的学生对进入社会后的生活毫无准备,不仅如此,他们能有效参加社会工作的能力也大大降低了。有数据显示,精神失常者、罪犯以及所谓的“狂躁分子”数量大幅增加。社会学家呼吁学校应对这些严重问题进行补救,但校方丝毫不关心这些问题。作为一个非常古老的机构,学校不愿意改变它原有的路线和传统。只有外界的压力才可以对教育造成的缺陷和错误进行改变和补救。不合理的教育会对学生造成非常大的伤害。
  那么,从婴儿出生到六七岁这一阶段又是什么情况呢? 所谓的学校对这一阶段根本不感兴趣,因此便有了学前教育。也就是说,官方教育机构完全把这个阶段排出了它们的体制。不过,刚出生的婴儿在学校真正能做的有什么呢?不管在哪里,为学龄前儿童设立的教育机构,很少依靠政府的官方教育机构,而是由非官方机构管理的。这类私人管理模式一般具有慈善目的。目前社会上还没有将保护儿童的心理作为社会问题来关注。此外,社会一致宣称年幼的儿童只属于他们的家庭,而并不属于政府。
  现在婴儿出生后最开始的几年确实已经受到关注,不过在这一阶段究竟应该采取哪些实际措施,还没有人给出建议。目前为止,所有人都只表示应该重视家庭教育,他们认为对母亲进行训练是很有必要的。不过,家庭毕竟不是学校的一部分,它属于社会。因此,儿童的个性或者对儿童个性的关注便被隔离开了。首先,家庭作为社会中独立出来的一个个体,却被社会忽略了;其次,学校也与社会完全隔绝了;最后,连大学也跟社会断了联系。在这一点上,既没有统一的概念,也没有社会对生命的关怀,只有被忽略的各种因素。在这一问题上,人们时而求助于学校,时而求助于家庭,时而求助于大学,这些方法是连续性的或是可选择性的。而大学也仅仅被当作整个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一些社会科学,比如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已经认识到了这种隔离带来的弊病,但他们的研究尚未进入学校。所以说,目前还没有一个可以为人的发展提供真正帮助的系统。如我所说,教育有助于人的发展不是一种新的概念,但这个概念在社会结构中依旧没什么地位。人类文明应该尽快采取下一步措施,而接下来的所有步骤都已经规划完毕。批评家轻易就能指出我们现在所处环境的不足,研究人员也已经非常清楚人生的不同阶段都需要采取怎样的措施。因此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我们要做的便是逐步填满这些空缺。现在的研究成果正像一块块从采石场采来的石头,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它们堆放到需要的地点,为人类文明筑起一座新的房子。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推翻了所有上述观点。教育不应该仅仅把重心放在课程表和时间表上,而应该与人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遵循这一理念,对新生儿的教育才会突然变得重要起来。但新生婴儿尚未有任何行动能力,按照常理来说,我们也不能对他们进行教授。他们仅仅是个观察对象,通过观察我们才知道他们基本的需求。观察的目的便是找出生命的定律,因为我们要为生命提供帮助,这就要求我们先要找出是怎样的定律在主导生命。但是仅仅知道这个还不够,仅了解生命的定律说明我们还没有真正进入心理学的领域,这样我们很难在这个领域里走得更远。
  幼龄儿童心理发展的知识应该得到广泛宣传,只有这样,教育才能注入新的声音,并且向世界做出权威宣布:“生命的规律便是如此这般,它们不容忽视。人们应该根据这些定律行动。它们就是人类的‘人权宣言’,是普遍适用的。”
  如果社会认为实行义务教育是必需的,也就是说人类都应该接受教育,而我们一旦认可了“教育是从出生就开始的”这一观点,那么了解人类发展规律就成了最重要的事情。与教育被社会看作无足轻重不同,权威机构应该在社会中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社会机制应该满足“生命应得到捍卫”这一全新概念的固有需求,呼吁每个人献出自己的力量。父母应履行他们的责任,如果家庭没有履行责任,那么社会就得作出应有的回应,不仅要给出必要的指导,还应该将婴儿抚育成人。如果教育意味着对个体的保护,如果家庭不能履行责任,而社会又认识到了这一点,那么社会有责任向他们提供帮助。政府永远不能遗弃儿童。
  教育应该是社会必须履行的责任,而不应该和以前一样,把教育和社会隔绝开来。如果社会应该对人类个体进行有益的管理,而教育又确确实实有利于人类发展的话,那么这种管理就不应该受到抑制和压迫,社会应该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社会要做的第一步就是为教育提供更多的资金。
  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需求已经被研究过了,研究结果也已经出版。而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就应该恪尽职守地履行起对教育的责任,而在这一过程中受益的教育也应该努力回报社会。
  确实,教育不应该仅仅是儿童和家长关注的事,也应该得到政府和国际社会的关注。教育可以激起世界每一个地方的改变,是社会进步的最重要因素。而如今,还有什么能比教育更加保守和滞后呢?如果一个国家需要缩减开支,那么首先被缩减的便是投在教育上的资金。如果问一个政府官员对教育的看法,他会说教育与他无关,他已经把抚养孩子的任务交由妻子来完成,而妻子又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学校。只要我们努力实践,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政府官员对这一问题将再也不会这样回答,也不会再对教育如此熟视无睹了。
  从心理学家对儿童幼年时期的研究报告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什么?没有人会否认,如果儿童获得适当的关心和帮助,他会更刚强,心理更平衡,他的精力也会更充沛。我们不应该任其自然发展,而应该在这一时期给予儿童科学的关心和重视。这不单是指生理健康上的措施,就像保护他们,使其身体不受伤害一样,我们也应该保护他们的心理健康,让他们的精神和心灵免受伤害。
  关于婴儿出生后最开始的那些日子,科学还有其他的发现,新生婴儿精神之强大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婴儿刚出生时什么都不能做,不仅在心理上,生理上也不能做出平衡的动作。那时候他的四肢对他毫无帮助,而且他的所见所闻都不能通过嘴巴表达出来。是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能走能说了,慢慢地一样一样地都学会了,直到最后长成了一个生理、心理都健全的真正的人。这些都证明了一个既定的事实:儿童并不是一个毫无生气的、处处需要我们帮助的个体,并不是一个需要我们填充的空瓶子。相反,正是儿童造就了成人,没有人能不经过儿童时期就独立地成了人。
  儿童的创造性能力我们已经谈了很多,科学家也正尽力对其进行研究,至今为止,很多人认为这一能力与母亲的关系非常大。我们经常说正是母亲造就了一个人,因为是母亲教会了他行走、说话等等。然而,以上所说没有一项真正是母亲教的,相反它们是孩子自己的成就。母亲创造了一个婴儿,而正是婴儿造就了一个成人。即便母亲去世了,婴儿依旧会成长,并且完成他长大成人的所有工作 。假如把一个印度婴儿带到美国去,交由美国人来抚养,那么他长大后说的就是英语而非印度语。因此,儿童的语言并非来自母亲,而是他自己学来的,正像他从周围的人和物那里学习各种习惯和传统一样。因此,儿童学到的这些东西和遗传毫无关系,是他自己从周围的环境中吸取、学习的,他用这些塑造了未来的成人。
  承认儿童这种非凡的能力并不代表要降低父母的权威。只有当父母承认自己不是一切的创造者,而只是这个过程中的一部分,那么他们就能更好地履行他们的职责了。这样,从广义角度来说,他们的帮助就更有价值了。帮助得当,儿童就能更好地成长。所以父母真正的权威和尊严并非来自他们自己认为的那样,而是来自他们给孩子提供的帮助。
  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看儿童在社会中的地位。
  马克思主义所弘扬的劳动者的形象已经成了现代社会道德良知的一部分。劳动者被看作是财富和福利的创造者,是建设城市生活这一伟大工程的重要力量。社会逐步认可他在道德和经济上的价值,满足他在工作中的各项需求。
  假使我们把这一道理运用到儿童身上,那么他也是一个创造者,他的目标就是创造一个成人。父母为他的创造活动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不过在这一点上,社会问题却显得更为重要,因为他们的劳动成果不是普通的物质,而是对人性的创造,不是仅对于某一个种族、阶层和社会团体,而是整个人类。这么考虑的话,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社会必须对儿童给予关注,认可他们的权利,并且满足他们的需求。一旦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到人类本身的研究上,就会发现我们已经触及了人类的秘密,这样我们就可以知道应该如何掌握和帮助人类了。同时,当我们把教育说成一场革命的时候,也就预示着今天的教育将会改变。我把它当作最后的革命,没有血腥,也没有暴力,这些东西完全被隔离出去了。因为儿童的心理创造力会因一点点暴力和血腥就被击得粉碎。
  人类正常状态的建设必须得到捍卫。我们所有的努力不正是为儿童清除其发展道路上的所有障碍以及前进道路上的危险和威胁吗?这便是教育,为生命提供帮助,并且从婴儿刚出生时就已开始。它形成了一场和平的革命,把所有东西都统一到一个共同而有吸引力的目标和中心上来。儿童跟随着自己内心的指引,踏上一场深邃、深刻而神秘的精神之旅。父亲、母亲以及政治家们对这一行动都应该给予尊重和帮助。这是人类新的希望。人类灵魂需要的并非重建,而是促进儿童的创造性活动,使它取得成果。它给儿童——我们的子孙——带来的潜力是巨大且无穷尽的!
  ……
  • 著者[意]玛丽亚·蒙台梭利
  • 译者吴学颍
  • 出版社广东经济出版社
  • ISBN9787545416633
  • 版次1
  • 包装平装
  • 出版时间2013-03-01
  • 用纸轻型纸
  • 页数256
  • 正文语种中文

温馨提示

由于部分商品包装更换较为频繁,因此您收到的货品有可能与图片不完全一致,请您以收到的商品实物为准,同时我们会尽量做到及时更新,由此给您带来不便多多谅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