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预付365_综合福利消费平台
0 购物车
商品详情
首页 > 图书> 文学> 文学理论 >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
商品价格: ¥28.20 [定价  ¥31.00]
商品编号: 10076690
服      务: 图书 负责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商品运费: 全站满99包邮,不满收10元,实际运费以支付页面金额为准。
温馨提示: 不支持7天无理由退货
购买数量: - +
365商城不参加品牌方的满减优惠及赠品活动
商品介绍
规格与包装
  • 商品名称: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
  • 商品编号:10076690
编辑推荐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内容简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是古人对文学创作的历史发展规律和艺术创作经验的总结,从中可以看到中国古代人的文学观察及其演变,各种不同的文学批评方法,审美标准和审美趣味。有别于西方文学理论批评。作者把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分为古代和近代两大阶段,五个时期:先秦萌芽产生期、汉魏六朝发展成熟期、唐宋金元胜利扩展期、明清繁荣鼎盛期和近代中西结合期。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是古人对文学创作的历史发展规律和艺术创作经验的总结,从中可以看到中国古代人的文学观察及其演变,各种不同的文学批评方法,审美标准和审美趣味。有别于西方文学理论批评。作者把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分为古代和近代两大阶段,五个时期:先秦萌芽产生期、汉魏六朝发展成熟期、唐宋金元胜利扩展期、明清繁荣鼎盛期和近代中西结合期。全书共五编,计32章。作者长期从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研究与教学,认真吸取了现有批评史的某些研究成果,在体例安排、内容取舍、观点评价有独到之处,尤其注重对文学内容批评史上的重点部分提出自己的看法,探讨各个不同时期的重要文学内容批评家对批评史发展所作的主要贡献,进而总结带有规律性的问题。上卷14章,论述了从先秦、汉魏六朝到唐代的文学理论批评。
目录
前 言/1
第一编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先秦时期
概说/9
第一章 先秦的文学观念和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11
第一节 先秦的文学观念/11
第二节 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14
第三节 诗、乐、舞三位一体与“诗言志”的提出/18
第二章 孔子和儒家的文学观/22
第一节 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22
第二节 孟子“与民同乐”的文学观及其文学批评方法论/33
第三节 荀子对儒家文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41
第三章 庄子和道家的文学观/49
第一节 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论/49
第二节 庄子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文艺美学思想/52
第三节 庄子“虚静”、“物化”的艺术创作论/56
第四节 庄子“得意忘言”论及其对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60
第五节 庄子文艺思想的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特征/64
第四章 先秦百家争鸣中的其他重要文学思想流派/67
第一节 墨家的功利主义文学观/67
第二节 商鞅、韩非的法家文学观/71
第三节 《易传》文学观的特色/76
第四节 《楚辞》的“发愤抒情”说/80
第二编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和成熟——汉魏六朝时期
概说/87
第五章 两汉经学时代的文学理论批评/89
第一节 西汉前期的道家文学观与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89
第二节 封建正统文艺观的确立——从《礼记·乐记》到《毛诗大序》/98
第三节 儒家“定于一尊”与扬雄、班固的文学理论批评/109
第四节 王充真、善、美相统一的文学观/119
第五节 王逸对《楚辞》的评论与东汉后期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129
第六章 魏晋玄学与文学理论批评的新发展/141
第一节 玄学的兴起与文学观念的变迁/141
第二节 曹丕《典论·论文》的时代意义/146
第三节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及其在六朝文论发展中的意义/152
第四节 陆机《文赋》论文学的构思与创作/161
第五节 葛洪倡导繁富奥博的文学观与美学观/170
第七章 玄佛合流与南朝文学理论批评的繁荣/175
第一节 佛教的流行及其对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175
第二节 沈约与声律论的历史地位/179
第三节 对文学特征的探讨与文笔之争/182
第四节 “荚蓉出水”与“错采镂金”/187
第八章 刘勰及其不朽巨著《文心雕龙》/190
第一节 刘勰的生平思想与《文心雕龙》的写作/1,90
第二节 《文心雕龙》的文学思想体系/193
第三节 《文心雕龙》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上的地位与作用/222
第九章 钟嵘的诗论专著《诗品》/224
第一节 钟嵘的生平思想及《诗品》的写作/224
第二节 钟嵘以“直寻”为核心的文学思想/230
第三节 钟嵘对历代五言诗人的评价/240
第十章 颜之推与北朝的文学理论批评/244
第一节 尚质与尚文两种对立的不同思潮/244
第二节 北朝的文学理论批评/246
第三节 颜之推调和南北的文学思想/248
第三编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深化和扩展——唐宋金元时期
概说/255
第十一章 初盛唐的文学理论批评/257
第一节 反齐梁文风中的两种不同倾向/257
第二节 刘知几《史通》对文学理论批评发展的影响/267
第三节 陈子昂的兴寄论与风骨论/270
第四节 李白崇尚自然清新的诗歌理论/274.
第五节 殷瑶的兴象论和王昌龄的诗境论/277
第六节 杜甫的《戏为六绝句》及其论诗歌创作之“神”/284
第十二章 皎然、白居易与中唐诗歌理论的发展/290
第一节 皎然《诗式》与中唐对诗歌意境特征的探讨/290
第二节 白居易的诗歌理论/304
第三节 元稹的诗论与“元和体”的文学思想/316
第十三章 唐代古文理论与韩愈、柳宗元的文学思想/323
第一节 唐代古文理论的产生与发展/323
第二节 韩愈的文学思想/334
第三节 柳宗元的文学思想/349
第十四章 司空图与晚唐五代的文学理论批评/361
第一节 晚唐五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几个主要流派/361
第二节 司空图论诗歌的“味外之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374
第三节 晚唐五代的诗格和诗句图/394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先秦的文学观念和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
    第一节 先秦的文学观念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产生和发展,是和文学观念的形成与演变密切相关的,而文学观念又总是受文化发展状况及其特点的影响与制约的。先秦时期的文学观念也有一个由模糊到清晰的发展过程。
    中国最早的“文”的概念之本义,大约就是后来《说文》中所解释的:“文,错画也,象交文。”是指由线条交错而形成的一种带有修饰性的形式。甲骨文中的“文”字,与“人”字相近,金文中“文”字有的像人身上有花纹,因此“文”字的产生可能与原始人的纹身有关。同时,这种“文”的含意也可能与原始时代陶器上的编织文有关。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物质生产水平的提高,人们认识能力、想像能力的加强,“文”的含意逐渐扩大和丰富,色彩的交错亦可引申为“文”,就有了后来《乐记》中说的“五色成文”的观念。《周礼·考工记》中说:“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五彩备谓之绣。”其实这里的“章”、“黼”、“黻”、“绣”也都是广义的“文”。故《左传》桓公二年臧哀伯曾说:“火、龙、黼、黻,昭其文也。”更进一步是发展为《系辞》所说的:“物相杂,故曰文。”也就是说,任何事物的形式,只要具有某种“错画”性或修饰性,均可称之为“文”。《国语,郑语》中史伯说的“物一无文”,便是从这个意义上所作的发挥。不仅自然事物有“文”,社会事物亦有“文”。政治礼仪、典章制度、文化艺术,均可称“文”。人的服饰、语言、行为、动作,亦皆可为“文”。所谓:“服,心之文也。”(《国语·鲁语》)“言,身之文也。”(《国语·晋语》,“动作有文。”(《左传》襄公二十一年)甚至以“文德”为“文”,主张“昭文德”(《左传》襄公二十七年,,“修文德”(《论语,季氏》)。后来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篇中说:“日月叠璧”为“天文”,“山川焕绮”为“地文”,“傍及万品,动植皆文”,正是说的这种最广义的“文”。这种宽泛的“文”的概念在某种程度上是与“美”的概念接近的,是指事物的一种美的形式。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篇中正是据此而分艺术之美为“形文”、“声文”、“情文”。
    对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学观念发展影响最大最直接的,是比上述广义的“文”稍微狭隘一些的文化之“文”。《论语》中记载孔子所说的“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以及“天之将丧斯文也”中的“文”,都是指西周的文化。孔子所说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指的是文化修养。《论语》中说孔子的弟子中“文学:子游、子夏。”此“文学”乃指对西周文化的学习与研究。《左传》中引孔子所说“言之不文,行而不远”,这种对语言的修饰是指能体现有很高文化修养的语言,而不是粗野的语言。这些从文化的角度与范围所说的“文”,自然是包括了纯粹的文学在内的,但又不能等同于纯粹的文学。郭绍虞先生说先秦时期的“文”包含了博学与文章两个方面,这就文化之“文”的含义来说,有一定道理,但是,在战国中期以前,实际上其中文章的含义,亦即词章写作的含义,所占比重是很小的,主要是指学术,像《墨子·非命》中说的:“凡出言谈、由文学之为道也。”又《天志》篇说的:“下将以量天下之万民为文学出言谈也。”这里的“文学”都是指学术,几乎没有什么文章的含义。
    ……
  • 著者张少康
  •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1090749
  • 版次2
  • 包装平装
  • 出版时间2005-08-01
  • 用纸胶版纸
  • 页数402
  • 正文语种中文

温馨提示

由于部分商品包装更换较为频繁,因此您收到的货品有可能与图片不完全一致,请您以收到的商品实物为准,同时我们会尽量做到及时更新,由此给您带来不便多多谅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