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农民工创业与就业指导-预付365_综合福利消费平台
0 购物车
商品详情
首页 > 图书> 励志与成功> 创业必修 > 返乡农民工创业与就业指导
返乡农民工创业与就业指导
商品价格: ¥26.50 [定价  ¥28.00]
商品编号: 10289818
服      务: 图书 负责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商品运费: 全站满99包邮,不满收10元,实际运费以支付页面金额为准。
温馨提示: 不支持7天无理由退货
购买数量: - +
365商城不参加品牌方的满减优惠及赠品活动
商品介绍
规格与包装
  • 商品名称:返乡农民工创业与就业指导
  • 商品编号:10289818
产品特色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农民工是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特殊社会群体,也是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形成的过渡性社会群体。农民工回乡创业与就业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贡献巨大,对农村城镇化的影响深远。
  农民工创业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农民工回乡创业开辟了我国农村城镇化的新渠道,拓展了返乡农民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新途径,推动了农业的商品化、规模化、特色化和结构调整。农民工返乡创业,实现了由普通打工者向创业者的转变,形成了以创业带就业,以就业促创业的格局,为农民提供了容量大、门槛低、易接受的就业渠道,带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工返乡创业作为外出打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种派生现象,对于拓展农村就业渠道、发展县域经济同样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对促进农村城镇化发展有积极的影响。由于农民工与农村、农业的天然联系,农民工返乡创业与就业正在以其特有的方式,在带动农民就地、就近转移,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早在1985年前后,我国已经有一批农民开始着手进行自主创业。目前,随着我国土地流转政策的出台,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到创业队伍中。特别是在遭遇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的侵袭下,越来越多的在外打工农民对未来的就业形势不确定性增强,这样的经济形势迫使大多数返乡农民工开始寻求就业与创业之道。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加速,国家开始号召并鼓励返乡农民工积极加入到创业的队伍中,为大批的农民工提供了新的就业途径,为农民工提供了发展自身所长的广阔平台,这有利于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据统计,全国约有2000万农民工由于此次金融危机失去工作或者还没有找到工作而返乡,占外出就业农民工总数的15.3%。在这2000万返乡农民工当中,当一部分人苦苦寻找着新的就业岗位时,另外一些农民工却已经开始踏上了创业之路。这些农民工的创业,带着明显的被动与摸索的痕迹,他们的创业环境还不够完善,创业形式和创业技巧还难免稚嫩。然而无论如何,农民工却正在为改写自己的命运做着积极的尝试——把创业视为一种生存和发展的方式。这种创业与就业的探索和尝试,在几年、十几年之后可能会改变整个中国城乡社会的面貌。

内容简介
  农民工是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特殊社会群体。农民工返乡就业与创业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贡献巨大。对农村城镇化的影响深远。《返乡农民工创业与就业指导》在对当前就业形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及前景进行了展望和定位。分析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人才需求与趋势,重点研究并介绍了返乡农民工的特点、优势、返乡农民工就业与创业机会以及国家对返乡农民工创业与就业的政策支持,详细介绍了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具体程序及工商手续、中小企业创建与经营管理、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的风险规避与权益保障。
目录
第一章 农村劳动力就业形势与分析 第一节 全国就业形势分析 第二节 新形势下中国农民工问题的新特点 第三节 当前农民工就业的形势分析及发展趋势 第二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及前景 第一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与目标 第三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原则与对策 第四节 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几个关系 第三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人才需求与趋势 第一节 人才与农村人才的概念、特点与作用 第二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人才供给与需求分析 第三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人才供给机制及创新 第四章 返乡农民工的特征、优势与就业需求 第一节 返乡农民工的概念与特征 第二节 返乡农民工的优势 第三节 返乡农民工的就业需求 第四节 返乡农民工就业与创业状况调查分析 第五章 返乡农民工就业与创业机会分析 第一节 返乡农民工就业与创业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返乡农民工就业与创业的成功案例 第六章 国家对返乡农民工就业与创业的政策支持——农民工就业与创业政策解读 第一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发[2004]1号)解读 第二节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4]92号)解读 第三节 《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5号)解读 第四节 建设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劳动保障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关于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建住房[2007]276号)解读 第五节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4]92号)解读 第六节 《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8]130号)解读 第七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09]1号)解读 第八节 《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国办发[2008]111号)解读 第九节 《国务院关于做好当前经济形势下就业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国发[2009]4号)解读 第十节 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解读——中央财政拟投资420亿,五大举措促就业 第七章 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具体程序和工商手续 第一节 返乡农民工的创业准备 第二节 返乡农民工的创业设计和决策过程 第三节 创业的组织管理和工商手续 第八章 返乡农民工就业与创业的风险规避和权益保护 第一节 创业风险的概念、类型与成因 第二节 就业与创业风险的防范、控制与化解 第三节 返乡农民工就业与创业的权益保障 附件A 《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 附件B 《关于进一步做好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工作的通知》 附件C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 附件D 《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 附件E 《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 附件F 《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的通知》 附件G 《国务院关于做好当前经济形势下就业工作的通知》 附件H 《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农村劳动力就业形势与分析   “农民工”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概念,是指户籍身份还是农民、有承包土地,但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人员。狭义的农民工,一般指跨地区外出进城务工人员。广义的农民工,既包括跨地区外出进城务工人员,也包括在乡及乡以内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   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民工统计监测调查,截至2008年12月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542万人。其中,本乡镇以外就业的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4041万人,占农民工总量的62.3%;本乡镇以内就业的本地农民工数量为8501万人,占农民工总量的37.7%。   在外出务工的14041万农民工中,按输出地分,来自中部、西部和东部地区外出农民工数量比例分别为37.6%、32.7%和29.7%。按输入地区分,东部地区吸纳外出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总数的71%,中部占13.2%,西部占15.4%。在本地就业的8510万农民工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占62.1%,中部地区占22.8%,西部地区占15.1%。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到农民工的转变对经济增长贡献为21.4%,如果再加上作为劳动投入的贡献,2001—2005年农民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别达到了21.81%、21.85%、21.89%、21.91%和21.94%,基本接近22.0%。   第一节 全国就业形势分析   2008年以来,我国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2008年1—10月,全国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020万人,为全年目标任务1000万人的102%;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450万人,为全年目标任务500万人的90%;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29万人,为全年目标任务100万人的129%。截至2008年三季度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   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的就业局势也出现了一些变化。其影响主要表现在部分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有一部分出现了关闭、停产或者半停产的情况,造成部分人员失业。所以目前的就业形势还是严峻的,而且这种影响还在进一步发展。   一、2009年全国就业情况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加上国内本身的结构性问题,2009年中国的就业形势将异常严峻。2009年,企业用人需求下降的趋势较难有根本性的转变;一批停产、半停产企业尚未解除劳动关系的、处于放长假等隐性失业状态的职工,有可能会有一部分转为公开失业,2009年失业率会有所增长;回流的农民工及新增的需要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将面临难以转移就业的问题,导致农村失业问题加重;城镇低学历青年及规模不断增大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将更加困难。2009年中国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形势如下:   从供给来看,新增非农就业压力主要来自于两方面:一是新成长的劳动力,二是失业人员。2009年各级、各类学校将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毕业生人数近1800万,其中绝大多数人需要进入非农领域就业;按目前4%的城镇登记失业率计算,城镇登记失业人数约830万。按照目前5.3%的调查失业率推算,则失业人数将达1600多万。新增非农就业需求总量合计2600万-3400万人。即使假定约700万农村劳动力不向城镇转移就业,也有2000万~2700万城镇劳动力供给。   从需求看,按目前GDP每增加1个百分点,社会新增就业0.107个百分点(或85万人左右)估算,假设2009年GDP增长7%~9%,则带动新增就业800万~1000万人。城镇劳动力供过于求,缺口在1200万-1900万人。失业率将可能攀升到6.3%。   二、当前就业形势的特点   我国目前的就业再就业工作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劳动力供给量的迅猛增长,正成为当前就业工作中的最大“心病”。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供的资料显示,在经过多年的高速增扩之后,近期我国新成长劳动力的供给将升至峰值,加上现存的下岗失业人员,预计2009年城镇需要就业的劳动力将达到2400万人。   与迅猛增长的供给量相比,就业岗位的增加却显得“步履沉重”。资料显示,在过去的25年中,由于经济的增长,平均每年增加1370万个工作岗位,但由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正逐步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已明显减弱。权威人士估计,按2009年经济增长保持7%计算,在现有的经济结构下,新增的就业岗位仅为800万个左右。   供求的巨大缺口远不是唯一的挑战。专家指出,从劳动力结构上看,一方面传统行业出现大量下岗失业人员,另一方面新兴产业、行业和技术性职业却人才短缺,劳动力素质与岗位需求的矛盾更加突出。   规模庞大的农民就业“大军”更对就业工作构成了考验。数字显示,目前农村富余劳动力超过1.5亿人,随着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领域城市“进军”的规模将越来越大。   让人不能乐观的还有失业率。2009年一季度和2008年底,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尽管这一数字尚未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但解读这一数字可以发现,一方面它相对于以往3%左右的数字已经呈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另一方面它尚未包括与原单位“藕断丝连”的国有、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及数目庞大的农民工,实际的失业数字应高于现有的统计。   三、对2009年就业趋势的预测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9年《社会蓝皮书》估计,2010年我国GDP的增长速度可能达到8%左右,低于2008年的水平。另外,金融危机导致中国出口下降。一般来说,中国外贸出口每波动1个百分点,将影响中国18万~20万人的就业。预计2009年毕业的大学生有560万人左右,估计到2010年底有150万人难以找到工作。对于2010年的失业率,《社会蓝皮书》称,中国的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加大,2010年的调查失业率有可能超过9.4%,将是官方维系的登记失业率的两倍。   趋势一:公务员走热,求稳成首选。2009年“国考”报名人数再创新高,不少大学生顾不得职业兴趣,以稳定为首要的择业原则。   趋势二:生育高峰带动教师职业走俏。另外,受金融危机影响,许多白领选择充电培训,也使教育行业迎来发展高峰。   趋势三:随着国务院4万亿元经济计划的出台,很多国有重点企业在今后几年对人才的需求将更为迫切。   趋势四:快速消费品及零售行业需求看涨且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相对较小,就业形势相对较好。   趋势五:研发人才依然“吃香”。特别是对高级IT研发和医药生物类研发人才,企业需求依然强烈。   趋势六:高职生就业率较为稳定。由于高职生就业观比较实际,且对于汽车、电子和维修等技术含量较高的一线技术岗位,经过短期适应就可以上手,实际操作能力强。   四、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婴儿潮“80后”   婴儿潮伴随着学科结构和大学教育扩招的问题使得近些年来大学生失业率在几年内居高不下,将持续到2012年,其从2002年开始的叠加效应将直接导致大学生求职困难。   1980~1990年是婴儿潮的第二代“独生子女”降生时期,波峰出现在1986年,1990年后基本恢复到1980年前的水平,而且“80后”一代上大学的时期正好赶上教育改革,扩招人数每年以超越GDP 5个百分点的水平递增,直接导致“80后”供大于求;此外,由于大学教育在1996年以后从中央计划下放到各大学本身,也将大学的基调从“精英教育”转变为“普及教育”,扩招比例年年超过GDP增长率和就业岗位增长率,而大学不考虑就业情况,为了吸收优秀生源,也蜂拥加大开办“热门专业”,导致毕业生专业结构和就业需要的专业结构差异很大。   2.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带来了大量就业问题,失地农民直接和城镇原有劳动力进行竞争。当然城乡一体化带给城镇劳动力市场的冲击主要是针对较低文化层次(大专以下)的劳动力,但是由于现在大学生的工作难找,大学生也不可避免地进入了和他们学历不相称的就业领域。宏观上农民进城也就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了整个城镇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   3.国家产业结构调整   政府的政策从“劳动密集型”转为“知识创新型”,劳动工具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直接使一部分低效率的劳动岗位消失,进一步扩大了劳动力供求差异。产业结构调整后,产业结构就业数据显示不同行业的供求关系差异非常大,机械制造类岗位严重缺失,文、史、哲类岗位严重饱和。   五、中国政府已采取的政策和举措   针对当前经济和就业形势,中国政府已实施了一系列积极政策和举措。中国政府除了在财政、货币等方面加大投入、扩大内需外,在就业方面出台了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稳定就业局势措施,调整就业和社会保险政策,通过保企业来稳定就业岗位,保障劳动者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1.稳定就业岗位的措施   稳定就业岗位的措施主要是增强社会保险制度的灵活性和劳动关系调整的灵活性,帮助企业稳定就业、减少裁员。   (1)在2009年之内,可以阶段性降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的费率,减轻困难企业缴费负担和参保人员费用负担。   
  • 著者罗剑朝,等
  • 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
  • ISBN9787509606186
  • 版次1
  • 包装平装
  • 出版时间2009-05-01
  • 用纸胶版纸
  • 页数243
  • 正文语种中文

温馨提示

由于部分商品包装更换较为频繁,因此您收到的货品有可能与图片不完全一致,请您以收到的商品实物为准,同时我们会尽量做到及时更新,由此给您带来不便多多谅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