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绿色低碳发展的路径与对策-预付365_综合福利消费平台
0 购物车
商品详情
首页 > 图书> 经济> 经济计划与管理 > 小城镇绿色低碳发展的路径与对策
小城镇绿色低碳发展的路径与对策
商品价格: ¥68.60 [定价  ¥88.00]
商品编号: 12437584
服      务: 图书 负责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商品运费: 全站满99包邮,不满收10元,实际运费以支付页面金额为准。
温馨提示: 不支持7天无理由退货
购买数量: - +
365商城不参加品牌方的满减优惠及赠品活动
商品介绍
规格与包装
  • 商品名称:小城镇绿色低碳发展的路径与对策
  • 商品编号:12437584
内容简介

本书对我国小城镇绿色低碳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我国小城镇绿色低碳发展的实施路径并辅以大量案例介绍,最后对政府推动小城镇绿色低碳发展提出相关建议。该书对研究小城镇能源消费、碳排放特征和绿色低碳发展路径,对指定小城镇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

康艳兵:研究员,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现任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世界能源理事会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能源经济、节能减排、能源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绿色低碳发展、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政策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先后参与了大量节能低碳政策的起草制定。主持参加了60多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曾获“2013年国家能源局能源软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国家发改委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等荣誉,发表论文60多篇。出版《2050中国能源与碳排放情景分析暨能源转型与低碳发展路线图》《中国2020年温室气体控制目标的实现路径与对策》《碳交易制度研究》等著作20多部。

目录

目录

第一章我国小城镇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 

第一节小城镇的概念 / 

第二节小城镇的发展历程 / 

一、小城镇的历史沿革 /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小城镇的建设历程 / 

第三节我国小城镇的发展现状 / 

一、县城 / 

二、建制镇 / 第二章小城镇与城镇化 / 

第一节主要国家的城镇化与小城镇发展 / 

一、美国 / 

二、日本 / 

三、德国 / 

四、韩国 / 

五、英国 / 

六、巴西 / 

七、小结 / 

第二节小城镇在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战略定位 / 

一、中国城镇化现状与存在问题 / 

二、新型城镇化的要求 / 

第三节新型城镇化下小城镇的发展趋势 / 

一、总体发展趋势 / 

二、人口发展趋势 / 

三、形态发展趋势 / 第三章绿色低碳视角下的小城镇发展 / 

第一节推动我国小城镇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意义 / 

一、小城镇绿色低碳发展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要求 / 

二、小城镇绿色低碳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 / 

三、小城镇绿色低碳发展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举措 / 

四、小城镇绿色低碳发展是开展供给侧改革的重要途径 / 

第二节小城镇绿色低碳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 

一、小城镇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现状 / 

二、绿色低碳视角下小城镇的特点 / 

第三节小城镇绿色低碳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 

一、居民生活 / 

二、产业支撑 / 

三、生态环境 / 

四、小结和展望 / 第四章推动小城镇绿色低碳发展的国内外经验 / 

第一节国外小城镇绿色低碳发展经验及典型案例 / 

一、国外小城镇绿色低碳发展经验 / 

二、国外推动小城镇绿色低碳发展实践的典型案例 / 

第二节国内小城镇绿色低碳发展经验及典型案例 / 

一、国内小城镇绿色低碳发展经验 / 

二、国内推动小城镇绿色低碳发展实践的典型案例 / 

第三节对我国小城镇绿色低碳发展的启示 / 

一、注重规划引导 / 

二、加强法律保障 / 

三、突出产业支撑 / 

四、应用清洁能源 / 

五、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 

六、重视人才培养 / 

七、注重财政资金支持 / 

八、结合实际情况推动低碳小城镇的建设 / 第五章我国小城镇绿色低碳发展的路径 / 

第一节前提:规划布局融入绿色低碳理念 / 

一、规划定位:遵从小城镇形态演替规律,发挥规划引领作用 / 

二、规划内容:融入绿色低碳理念 / 

三、规划指标:设计绿色低碳相关指标 / 

四、规划实施:多规融合、完善机制 / 

第二节核心:按照绿色低碳的理念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 

一、提高建筑节能低碳水平 / 

二、构建绿色交通体系 / 

三、应用节能技术产品 / 

四、引导居民绿色低碳消费方式 / 

第三节动力:因地制宜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 

第四节关键:提升城镇生态系统功能 / 

第五节基础:建立清洁低碳的能源体系 / 

一、积极应用清洁高效能源 / 

二、对有采暖需求小城镇进行清洁供暖 / 

二、因地制宜,积极利用可再生能源和分布式能源 / 

第六节保障:搭建绿色高效的基础设施 / 

一、建设能源基础设施 / 

二、科学设计路网系统 / 

三、建设低碳市政设施 / 第六章我国小城镇绿色低碳发展相关政策总结与评述 / 

第一节小城镇发展战略 / 

一、国家越来越重视政策对小城镇发展的引导作用 / 

二、不断深化和明确小城镇在城镇化中的战略地位 / 

三、绿色低碳成为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导向 / 

第二节小城镇发展政策 / 

一、规划政策 / 

二、人口政策 / 

三、土地政策 / 

四、产业政策 / 

第三节试点示范和专项工程 / 

一、开展试点示范 / 

二、实施专项工程 / 

第四节地方政策 / 

一、加快发展重点镇 / 

二、重点支持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规划编制 / 

第五节特色小镇发展政策 / 

一、国家层面支持引导政策 / 

二、地方层面支持引导政策 / 

第六节总结与评述 / 

一、基本形成较完整的小城镇政策体系 / 

二、政府成为推动小城镇发展的主导力量,

市场机制有待发挥更大作用 / 

三、绿色低碳成为小城镇新的发展方向,但试点小镇的

绿色低碳特征不明显 / 第七章建议 / 

一、将绿色低碳发展作为重要指标纳入小城镇的发展 / 

二、加大对小城镇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支持 / 

三、加强对小城镇绿色低碳发展重点领域的支持 / 

四、加强对小城镇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 /                                                                                                                                                      参考文献 /


精彩书摘

一、小城镇的历史沿革

我国的小城镇是在村落的基础上,随着商品交换的出现而逐步形成发展的,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早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农业与渔牧业的分离,人类对土地产生依赖,就形成了最早的村落,小城镇开始萌芽。到奴隶制社会初期,由于生产工具不断改进,生产力不断发展,劳动产品有了剩余,出现了商品交换。尤其在周代,我国由奴隶社会开始进入封建社会,私有制进一步发展,随着商品交换得更为频繁,集市贸易应运而生,但只是在露天的交易广场,只有一定的交换地点而没有固定的建筑围墙和店铺,而且数量较少。在我国《礼记》中所记载的“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就是集市兴起的象征。

南北朝时期,北方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与南方优越的农业自然条件相结合,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加上河网密布的便利的水运条件,集市贸易扩大并日趋活跃,开始出现规模稍大的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定期交换场地——草市。唐中叶后,草市普遍发展,促进了集市贸易活动的普及推广,商人、手工业者逐渐在草市中聚集,工商业者增多,商品种类和数量增加,经营范围扩大,此时的小城镇形成了全国性的网络。

到北宋,随着分工、分业的发展,集市贸易的兴旺,定期集改为常日集,小城镇有了更大的发展,一些集市有了围墙升级为镇,已经成为一个颇具规模的地理实体和经济实体。宋代以后,镇是指县以下的以商业、聚居为主的小都市,这个概念沿袭至今。所以现代意义上的镇应该追溯到10世纪前后的宋代,是在唐末乡村出现的大量居民聚居地和在草市的基础上形成的日常生活、商业、社交的场所。

明清时期,由于社会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各地新型小城镇陆续出现。各镇发展较快,密度、规模都有所增加,尤其在一些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和银行的出现,大大地促进了小城镇的繁荣,小城镇的发展进入兴盛时期。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和帝国主义侵入,我国小城镇尤其是城市经济处于半殖民地化,小城镇经济转入衰败时期。

由此可见,我国小城镇是在低级的草市、圩、场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再进一步发展为小、中、大城市。虽然发展形式多样,但是城镇起源的根本原因,仍然以生产力的发展作为基础。生产力发展为城镇提供消费的商品和剩余劳动力,加快了人口集聚,促进了社会分工,进而加速了城镇的发展。小城镇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自古以来就是乡村手工业、农副产品生产加工的集中地,也是商品交换的集散地,更是沟通城市与乡村的桥梁。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小城镇的建设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小城镇的建设历程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演变阶段。

(1)1949~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的小城镇获得较快的发展。这时期的镇是同乡平级的行政区划建制,同时镇的设置缺乏统一规定,各地掌握的设镇标准普遍偏宽,有些省设置建制镇过多。1949年全国小城镇仅2000个左右,到1954年底,全国设有5400个镇,其中人口2000以下的920个,人口2000~5000的2302个,人口5000~10000的1373个,人口1万~5万的784个,人口5万以上的21个。这一阶段,不仅小城镇作为城乡商品集散中心和联结城市与乡村纽带的经济功能得到正常发挥,而且城镇人民的生活也有改善,社会比较安定,小城镇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但当时的小城镇主要分布在县和镇政府所在地,仅仅具有行政区划的意义,小城镇的功能较为单一,规模都很小。

(2)1954~1978年:因政治影响小城镇发展受到一定抑制。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镇和乡同为县辖基层行政区划建制。当时镇的平均人口为6000多人。1955年6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设置市、建制镇的决定》,并于1963年颁布《关于调整市、建制镇,缩小城市和郊区的指示》,规定了设镇标准,要求调整和压缩建制镇。这一时期由于政策的作用,基本确定优先发展重工业基地的战略,产业向大中城市倾斜发展,导致小城镇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受到巨大影响,并最终导致这一阶段城镇数量的下降和城镇人口规模的缩小。1956年全国建制镇减少为3672个。1958年以后,受“左倾”思想影响较为严重,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挫折,不少小城镇逐渐衰落,小城镇数量大幅度下降。1965年,全国建制镇减少到2905个。“文化大革命”期间,镇的发展受到抑制。到1978年政社分开恢复乡制之前,全国仅有镇2687个,建制镇发展处于低谷时期。

(3)1979~2010年:改革开放后小城镇的建设进入到快速发展时期。此时由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可以发展多种经营,发展乡镇企业,与乡镇企业发展相辅相成的农村小城镇因此得到较快的发展。在这个时期,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一直是国家强调的重要政策。1979年9月,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有计划的发展小城镇建设,加强城市对农村的支援……我们一定要十分注意加强小城镇的建设,逐步用现代工业交通业、现代商业服务业、现代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事业把它们武装起来,作为改变全国农村面貌的前进基地。”由于国家政策上鼓励发展小城镇,加上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有力地推动着小城镇的建设。1984~1988年,全国建制镇从6211个增加到10609个。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讲话,大大加快了中国市场化改革的进程,进一步加快了乡镇企业和小城镇的发展步伐。1992~1994年,全国建制镇数量增加了4551个。1993年10月,召开了全国村镇建设工作会议,确定了以小城镇为重点的村镇建设工作方针,到2010年,县城稳定在1635个左右,小城镇发展到2万个左右。

(4)2011年至今:小城镇进入由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新阶段。“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提出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要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按照控制数量、提高质量、节约用地、体现特色的要求,推动小城发展与疏解大城市中心城区功能相结合、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与服务“三农”相结合。全国各地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明确了新常态下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及指导思路与目标,从偏重城镇化发展速度转向更加注重城镇发展的质量。“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引导产业项目在中小城市和县城布局,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推动优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向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配置。加快拓展特大镇功能,赋予镇区人口10万以上的特大镇部分县级管理权限,完善设市设区标准,符合条件的县和特大镇可有序改市。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魅力的小城镇。”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等相关部委以及浙江省、江苏省等相关省级行政机构相继启动了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特色小镇等工作,小城镇建设也进入了新阶段。

……

  • 著者康艳兵,廖虹云,赵盟,等
  • 出版社中国发展出版社
  • ISBN9787517708759
  • 版次1
  • 包装平装
  • 出版时间2018-09-01
  • 用纸胶版纸
  • 页数234

温馨提示

由于部分商品包装更换较为频繁,因此您收到的货品有可能与图片不完全一致,请您以收到的商品实物为准,同时我们会尽量做到及时更新,由此给您带来不便多多谅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