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野下中西经典文学翻译研究-预付365_综合福利消费平台
0 购物车
商品详情
首页 > 图书> 外语学习> 外语教学/学术著作 > 跨文化视野下中西经典文学翻译研究
跨文化视野下中西经典文学翻译研究
商品价格: ¥50.00 [定价  ¥50.00]
商品编号: 12427445
服      务: 图书 负责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商品运费: 全站满99包邮,不满收10元,实际运费以支付页面金额为准。
温馨提示: 不支持7天无理由退货
购买数量: - +
365商城不参加品牌方的满减优惠及赠品活动
商品介绍
规格与包装
  • 商品名称:跨文化视野下中西经典文学翻译研究
  • 商品编号:12427445
产品特色
  中西跨文化交流主要指中国主流文化和西方主流文化之间的交往、传播和互动。一个民族最主要的文化来自经典文化作品的传承与发展传播,在跨文化交流中,经典文学作品的翻译至关重要。经典文学作品的翻译研究是中西文化交流和融合的主要动力,中国与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交流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回顾中国数千年的社会发展变迁史,可以看到文学翻译活动已经影响渗透到其文化发展的各个方面。离开了这些文学翻译活动,我们就很难真正写出一部完整的中国社会文化文学史,也无法梳理清楚数千年来的中外文化与文学交流史。与此同时,西方文学经典作品也随着西方传教士的翻译流入中国。
  中西方经典文学翻译的发展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一个具有共性的文化交际行为,是一个与译入语民族、国家的社会、政治、文学、意识形态、诗学观念等都有着密切关系的文化交往行为。
  本书分八章对跨文化视野下的中西经典文学翻译这一主题进行阐述。首先,第一章从宏观的角度对中西翻译思想、理论的演变轨迹进行梳理,并且对中西方翻译的未来进行展望。第二三章主要突出了文学翻译的类型、审美等方面,不仅分析了文学翻译的影响,还阐述了文学翻译的译者艺术风格。第四五章以跨文化为主旋律,分析多维与跨文化传播视角下的中西方文学翻译的属性与功能等多个方面。第六七章以中国文学翻译的代表人物一一林纾、张爱玲为主题,对林纾与张爱玲的文学作品以及文学翻译思想进行研究与探索。第八章为全书的最后一个章节,主要写了中西方文学史上的文学巨匠,并对他们翻译的经典作品进行赏析。
  本书是由白晶、姜丽斐、付颖三位老师合著而成。哈尔滨金融学院的白晶老师负责撰写了第二章和第五章,大约6万字;黑龙江大学的姜丽斐撰写第一章和第三章,大约5万字,牡丹江师范学院的付颖负责撰写了第四、六、七、八章,大约5万字。
  本书是牡丹江师范学院科研项目青年项目课题:新丝路背景下中华典籍英译问题与策略研究(QN2018022)的阶段性成果。
  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同仁、专家和朋友的关心与支持,同时也参考了许多前人的研究成果和专业书籍等资料,在此一并向有关人员致以诚挚的谢意。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妥之处,在此肯请同行不吝赐教。
内容简介
  文学翻译活动是一种重要的跨文化传播现象,所有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借鉴域外文化的成果。而进行这种成果交换的有力的媒介就是翻译。回顾中国数千年的社会发展变迁史,可以看到文学翻译活动已经影响渗透到其文化的各个方面。离开了这些文学翻译活动,我们就很难真正写出一部完整的中国社会文化文学史,也无法梳理清楚数千年来的中外文化与文学交流史。
  《跨文化视野下中西经典文学翻译研究》分八章对跨文化视野下的中西经典文学翻译这一主题进行阐述。
  首先,第一章从宏观的角度对中西翻译思想、理论的演变轨迹进行梳理,并且对中西方翻译的未来进行展望。第二、三章主要突出了文学翻译的类型、审美等方面,不仅分析了文学翻译方面。更加阐述了文学翻译的译者的艺术风格。第四、五章以跨文化为主旋律。分析多维与跨文化传播视角下的中西方文学翻译的属性与功能等多个方面。第六、七章以中国文学翻译的代表人物——林纾、张爱玲为主题。对林纾与张爱玲的文学作品以及文学翻译思想进行研究与探索。第八章为全书的最后一个章节,主要写了中西方的文学史上的文学巨匠以及他们的翻译经典作品的赏析。
  中西方经典文学翻译的发展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一个具有共性的文化交际行为。一个与译入语民族、社会、政治、文学、意识形态、诗学观念等都有着密切关系的文化交往行为。不仅探索其共同的发展规律,而且还把它们作为两个各具特色、各自独立发展的文化文学交流活动融合到了一起,互相关照,互证互识。
作者简介
  白晶(1978.11-),女,满族,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2007年毕业于哈尔滨工程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翻译、英语语言学、跨文化交际、文学。现就职于哈尔滨金融学院,系商务英语系教师,讲师。曾经编写《金融文秘英语教程》、《大学英语综合教程》,参与过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黑龙江省教育厅教改、人文社会科学等多项课题,发表论文十几篇。
  
  姜丽斐(1981.10-),女,汉族,黑龙江哈尔滨阿城人,硕士研究生学历,讲师,黑龙江大学应用外语学院教师,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文学及翻译领域的研究。近年来,在省级期刊发表论文若干篇,参与编写教材1部。
  
  付颖(1982.12-),女,汉族,黑龙江牡丹江人,硕士研究生学历,讲师,牡丹江师范学院西方语言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
目录
第一章 中西方文学翻译与文化交流
第一节 我国对西方社科经典的翻译
一、清末民初我国对西方社科名著的翻译
二、2泄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对俄苏、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文学的翻译
三、新时期我国对现代西方各种思潮流派著作的翻译
第二节 西方对中国文化典籍的翻译
一、西方各国对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翻译
二、西方各国对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的翻译
第三节 我国新时期以来对外国文学的翻译
一、新时期外国文学翻译概述
二、新时期我国对世界文学经典名著的翻译出版的特点
第四节 中西方的翻译思想与理论
一、西方的翻译思想与理论
二、中国的翻译思想与理论
三、中西方翻译思维的差异
第五节 中西方翻译的现状与未来展望
一、中国翻译事业的历史与发展
二、西方翻译事业的历史与发展

第二章 多维视角看翻译
第一节 英汉语言与文化对比
一、中西方翻译发展历程对比
二、英汉语结构歧义的分析与排除
三、基于语言文化对比角度看翻译
第二节 基于语言文化对比角度看翻译
一、语言文化对比
二、文化与翻译对比
第三节 现代文化视角下的英语翻译
一、中国文化视角下的比较文学
二、翻译与文化
三、翻译过程中的文化融合与碰撞
四、文化的差异与翻译
第四节 现代审美视角下的英语翻译
一、翻译美学理论
二、中国传统翻译美学的现代含义
三、翻译关学的主题论
第五节 生态翻译学研究
一、生态学与生态翻译学思想
二、生态翻译学的现状
三、公示语与生态翻译学
四、宏观视角下的生态翻译学体系
五、微观视角下的生态翻译学体系
六、生态翻译学的理论应用

第三章 中西方文学翻译的类型
第一节 散文翻译
一、散文翻译的原则
二、散文翻译实践与讲评
第二节 小说翻译
一、小说翻译的原则
二、小说翻译实践及讲评:
第三节 戏剧翻译
一、戏剧翻译的原则
二、戏剧翻译实践及讲评
第四节 诗歌翻译
一、诗歌翻译的原则
二、诗歌翻译实践及讲评

第四章 中西方文学翻译的风格与审美
第一节 文学作品宏观层面风格
第二节 文学作家的艺术风格
一、作家人格与风格的再现
二、作品语言风格的再现
第三节 文学译者的风格
一、译者的审美趣味
二、译者风格与作者风格的关系
三、译者对原作风格的再现
第四节 文学翻译的审美客体
一、文学作品的意象美
二、文学作品的艺术真实

第五章 跨文化多维视角下的文学翻译
第一节 交际理论与文学翻译
一、交际理论概述
二、动态对等与功能对等
三、文学翻译:跨文化的交际行为
第二节 解构主义视角下的文学翻译
一、解构主义及其翻译观
二、解构主义翻译思想对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启示
三、解构主义对文学翻译的阐释
第三节 阐释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
一、阐释学概述
二、理解即翻译
三、文学翻译中的视域融合
第四节 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学翻译
一、文学翻译的文学性与文化性
二、文学翻译的文学性与科学性

第六章 跨文化传播视角下的文学翻译
第一节 国内外翻译与跨文化传播学
一、国外翻译结合跨文化传播学
二、国内翻译结合跨文化传播学
第二节 翻译研究新视野——跨文化传播学
一、文化的定义、特征
二、传播的定义与内涵
三、文化和传播的关系
四、跨文化传播
五、翻译的跨文化传播属性
第三节 翻译的跨文化传播功能
一、翻译是一座跨文化传播的桥梁
二、文化翻译产生翻译文化
三、翻译传播的社会文化功能

第七章 中国近现代文学翻译——林纾
第一节 林纾的翻译思想
一、翻译救国
二、开启民智
三、改写原著
四、忠于原著
第二节 林纾的文学翻译策略
一、语言策略
二、规划策略
三、迎合时代的策略
四、认真的翻译态度
第三节 林纾文学翻译的贡献
一、自由活泼的文言体,促进了语言和文体的变革
二、打破传统偏见,提高了小说的地位
三、首开中西比较文学研究
第四节 林纾生态翻译学与文学翻译作品
一、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林纾翻译
二、林纾的文学生态翻译作品

第八章 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翻译——张爱玲
第一节 作家张爱玲的文学翻译与创作
一、张爱玲的创作对其翻译的影响
二、张爱玲的翻译对其创作的促进
第二节 张爱玲的女性意识与文学翻译
一、张爱玲的女性意识
二、在翻译中体现女性意识
三、张爱玲的翻译实践与西方女性主义翻译实践的比较
第三节 张爱玲翻译中的文化意识
一、改写情节
二、省略人名
三、译者的文化身份
第四节 张爱玲生态翻译学与文学翻译作品
一、翻译生态环境中游离与回归的译者张爱玲
二、女性经验与生态女性主义翻译调和的译者张爱玲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跨文化视野下中西经典文学翻译研究》:
  从整体上看,这一时期的译作以苏联文学为主体,辅之以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文学和俄罗斯文学。苏联文学所传递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牺牲奉献精神、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三个方面,俄罗斯文学的译介给中国人带来了人道主义和批判精神,而东欧文学则更多是激起了刚刚建立新中国的中国人民更为强烈的自由意识和民族独立。
  (一)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牺牲奉献精神
  苏联文学是以牺牲奉献精神、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为主要特征的,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反映的是卫国战争时期的英雄人物身上所具有的可贵品质。马雅可夫斯基给中国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用以表达苏联人民激昂热情的“阶梯诗”,其中最为著名的有长诗《好!》和《列宁》等。高尔基的《海燕》,海燕象征着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把海燕放在暴风雨来临之前的大海上,实则是把它放在了俄国革命运动的前夕。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当时在中国影响最为广泛的一部苏联文学作品,小说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名言“把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这个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了人类的解放而斗争”激励了数以百万计的中国青年读者。《卓娅和舒拉的故事》中的卓娅绝不屈从于法西斯淫威,最终被处死,她的弟弟舒拉在姐姐死后屡建功勋,最终也牺牲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当然,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文学也不乏革命英雄主义和牺牲精神的典范,捷克斯洛伐克作家伏契克的《绞刑架下的报告》也是这种精神的集中体现。
  书中英雄人物所代表的牺牲奉献精神、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理想成了无数中国青年的人生价值取向,这些作品在当时中国读者中广为传播,影响了几代中国的热血青年。不知有多少青年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卓娅和舒拉的故事》《海鸥>《勇敢》等作品中受到教育。
  (二)民族自由意识
  民族自由意识的传播主要有赖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文学在中国的译介。连绵不断的战争带来政权的频繁更迭,这些国家的人民始终是以弱小民族的面貌出现,长期被西方列强所压制,有的甚至长期处于殖民地状态。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处于欧洲帝国主义列强的包围之中,是欧、亚、非三洲交界的咽喉地带,其中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以及前南斯拉夫所处的巴尔干半岛更是有相当重要的地理位置。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决定了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成了大国争相抢占的战略要地。历史上的磨难锻造出他们坚强的精神力量,锤炼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意志,争取民族自由的意识在这些国家的普通民众间世代相传。
  《密茨凯维支诗选》收录了《给波兰母亲》《青春颂》等这样一些名篇,奴颜媚骨的波兰贵族、坚贞的革命者以及残酷的沙俄统治者的形象跃然纸上。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著名诗作《自由与爱情》中写到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将这种情绪生动形象地诉诸笔端。显克维支的《火与剑》《洪流》《伏沃窦约夫斯基先生》三部曲,分别描述了波兰抵抗俄国、瑞典封建主及土耳其——鞑靼人入侵的斗争。所有这一切都足以说明他们的作品和其中所呈现的民族自由意识能在刚刚赢得国家独立的中华大地上引起中国人民的共鸣的原因。
  “弱小民族”“被损害民族”不过是对生活在该地区各民族岌岌可危的生存状态的客观呈现。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学作品被周作人、鲁迅等新文学作家归入“被损害民族的文学”之列。实际上,民族自由意识、爱国主义理想在所有这些翻译过来的东欧作家的作品中都有明显的表现,并不仅仅局限于裴多菲和密茨凯维支的作品。
  (三)批判精神和人道主义精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除了以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为主线的革命文学之外,也译介了相当数量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以此来暴露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所体现的主要是一种批判精神。这种精神在俄国作家契诃夫、果戈理和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哈谢克的作品中有较为集中的体现。契诃夫的代表作《装在套子里的人》和《变色龙》讽刺、揭露的不仅仅是一个因循守旧的胆小鬼和一个见风使舵的警察,更是那个穷凶极恶的沙皇专制主义,是那个崇拜官爵的俄国社会。果戈理的剧本《钦差大臣》和长篇小说《死魂灵》将谄媚钻营的官吏、形形色色贪婪愚昧的地主以及广大农奴的悲惨处境等可怕的现实揭露得淋漓尽致。
  ……
  • 著者白晶,姜丽斐,付颖
  • 出版社吉林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9222647
  • 版次1
  • 包装平装
  • 开本13
  • 出版时间2018-08-01
  • 用纸胶版纸
  • 页数210
  • 正文语种中文

温馨提示

由于部分商品包装更换较为频繁,因此您收到的货品有可能与图片不完全一致,请您以收到的商品实物为准,同时我们会尽量做到及时更新,由此给您带来不便多多谅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