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不平衡问题的历史流变:基于等级制效率与分配视角的分析/当代中国学术文库-预付365_综合福利消费平台
0 购物车
商品详情
首页 > 图书> 社会科学> 社会学 > 社会不平衡问题的历史流变:基于等级制效率与分配视角的分析/当代中国学术文库
社会不平衡问题的历史流变:基于等级制效率与分配视角的分析/当代中国学术文库
商品价格: ¥26.20 [定价  ¥38.00]
商品编号: 12360620
服      务: 图书 负责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商品运费: 全站满99包邮,不满收10元,实际运费以支付页面金额为准。
温馨提示: 不支持7天无理由退货
购买数量: - +
365商城不参加品牌方的满减优惠及赠品活动
商品介绍
规格与包装
  • 商品名称:社会不平衡问题的历史流变:基于等级制效率与分配视角的分析/当代中国学术文库
  • 商品编号:12360620
产品特色
  作为80年代初出生的一员,笔者一直以来心中充满着各种困惑,借此机会要在这里倾诉多年积压在心中的话语。曾经有人用“垮掉的一代”来形容80后,从某些方面来说这并非没有道理。在笔者看来,80后是生长、生活在夹缝中的一代人,一不小心就会被这道裂缝扯成碎片。
  在80后生长的年代里整个中国社会经历着巨变,至今,这一巨变仍在进行中。在80后一代人的少年时期,社会环境还比较简单、单纯,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纪律教育对塑造80后一代人的人格特质仍然发挥着强大的影响力,因此80后在进入社会后表现出了较强的理想化特征,同时也表现出了极强的集体观念、服从性甚至是妥协性。
  然而,社会剧变残酷地冲击着80后一代人从少年时期培养形成的上述人格特质。特别是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80后在认识世界,形成世界观最重要的时期受到了不同意识形态阵营的影响。这种影响造成了80后一代人对自身判断与认识世界的能力产生了一些怀疑倾向。可以这样说,在这种影响下,80后一代人至今都没有形成稳定、成熟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就算某些人在某种单一封闭的环境下形成了,也是存疑的,经不起外部世界的拷问,而现代社会信息高度发达通畅,单一封闭的环境很容易被渗透。
  在现实生活环境中,社会剧烈变化也造成了80后一代人产生不安全感与不自信。在这种情况下,80后人格特质中的理想成分被消磨,剩下了较多的适应社会所需要的服从性与妥协性。因此,有人说80后是垮掉的一代,是没有灵魂的一代,是精致的利已主义者,是暮气沉沉、没有激情、早衰的一代虽说很过分,但有一定缘由。
  然而,社会思想意识形态不可能永远分裂下去,中国的社会面貌与发展也不可能永远处于巨变。从1840年算起,清末拉开序幕的“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已接近两百年,在这近两百年时间的探索中,中国社会已积累起了足够的智慧、实力以及经验教训,来最终完成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的这一巨变,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中国社会若能成功将思想认识与意识形态上的分裂与创伤有效地进行治愈,对于中国乃至世界文明都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书正是为实现这一目标的一种努力与尝试。
  本书以历史上社会等级制的视角去分析人类社会根深蒂固所具有的不平衡特征,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社会等级制及其不平衡特征正是人类社会的重要基础,但当社会不平衡无限制发展至极端情况,会对社会形成严重冲击与巨大伤害。历史上已产生了各类针对不平衡问题的有效对策,其基本思路都是对等级制所遵循的三个原则进行修正,人们在日常社会生活中都能切身感受到而这些原则的存在,这些原则在社会生活中是如此的司空见惯、理所当然,以至于常常可能被人们所忽视。
内容简介
  在探讨社会不平衡问题的众多著作中,《社会不平衡问题的历史流变:基于等级制效率与分配视角的分析/当代中国学术文库》具有独特的观察视角与分析方法。作者试图通过现代管理学与心理学原理,阐释和解读宏观的历史与社会问题。在讨论社会等级制度形成的原因时,引入了管理学中的“破窗效应”理论,进而指出等级制是发展社会化这一生存策略的必然产物,明确社会不平衡具有必然与合理的一面,从而为辩证地看待不平衡问题奠定了基础;在探讨社会组织效率、社会人口增长率、宋朝军事羸弱等问题时,引入了管理学中的激励理论,进而提出了效率与公平具有相当程度的一致性,是对诸多政治哲学、管理学与经济学著作强调两者冲突对立、难以平衡的一种有益补充;在探讨社会宏观分配问题时则引入了管理学中的马斯洛需求理论,指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人必然具有差异性,从而为探讨更加合理的社会宏观分配方案奠定了基础。
作者简介
  陈石磊,西南交通大学图书馆馆员。
  
  王伯鲁,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导。
  
  童峰,四川外国语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目录
第一部分 关于社会不平衡现象的辩证分析
第一章 等级制是社会化的必然产物
一、社会化与等级制的起源
二、社会等级制的进化
三、等级制遵循的三原则
第二章 不平衡推动社会变迁机制分析
一、社会不平衡具有持续加剧的倾向
二、社会效率与社会分配的关系
三、社会效率与分配互动推动变迁
四、极端不平衡会严重削弱社会效率
五、再论社会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第二部分 历史上已有对策的回顾与检讨
第三章 针对不平衡的被动对策
一、分封制社会的被动对策
二、郡县制社会的被动对策
三、工商业社会的被动对策
第四章 被动对策产生的问题——凝滞的社会
一、成熟分封制衰落的根源探究——以古罗马为例
二、成熟郡县制衰落的根源探究——以中国北宋为例
三、成熟工商业社会的一些问题
第五章 三类主动对策——分别针对等级制三原则
一、针对等级制第一原则——阶层流动
二、针对等级制第二原则——权力倒置
三、一个东西方之间的比较分析
四、针对等级制第三原则——分配倒置
第六章 难逃涅槃——三类主动对策的困境
一、郡县制缺乏针对不平衡的制度反省
二、阶层流动抑制不平衡能力的局限性
三、权力倒置使资本凌驾于社会整体利益之上
四、分配倒置在20世纪80年代的全面倒退

第三部分 一些优化建议与憧憬
第七章 理想国
一、对于社会政治权力的一个总体期望
二、优化针对等级制三原则的三类主动对策
三、一个应对失衡问题的新思路

结语
精彩书摘
  《社会不平衡问题的历史流变:基于等级制效率与分配视角的分析/当代中国学术文库》:
  现代生物学将人类归于灵长类动物,人类与其他灵长类动物有着非常多的相似之处。例如,大多数灵长类动物都已能习惯于直立行走,并且拥有每个指头都能单独活动的手。基因测序与分析显示:“黑猩猩与人类在基因上的相似度达到96%以上。这一成果发表在2005年9月1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和9月2日的《科学》杂志上。”①而现存的绝大多数灵长类动物都是素食或食果类动物,完全不同于处于食物链高端的肉食类动物,它们大都栖息在树林中,以水果、树叶或者昆虫为食。
  与老虎、狮子、花豹等肉食类动物相比,灵长类动物所具备的速度、灵敏度、爆发力都无法与之抗衡,因而其在食物链中处于较末端的位置,属于被肉食类动物猎捕的对象。例如,在非洲,灵长类动物经常被花豹、狮子捕食。另外,目前存活于菲律宾的食猴鹫,也主要捕食栖息在树上的灵长类动物。树林实际上为灵长类动物提供了躲避捕猎者的天然隐蔽场所。
  人类的祖先当时可能与地球上其他所有动物一样,共同生活在一个生态系统之中,相互之间形成错综复杂的食物链关系,进而建构出自然界所必需的生态平衡机制,这就保证了自然界能够实现生态系统的自我修正与恢复,从而尽管每个物种要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去都十分艰难,但每个物种在之前无数代发展出来的生存策略,都得以保证其在这个世界上继续生存下去。自然界物种的多样性与发展的可能性在生态平衡的保护下得到了保证。
  然而,在史前时代的某一个时刻,人类实现了理智进化上的突破,所有动物都开始惧怕人类,对人类唯恐避之不及。大型食肉类动物以及处于食物链高端的物种再也不是人类的对手。屠龙、杀虎、斩巨蟒等等以神话的形式记述了人类在史前时代实现的这一突破,也演变为世界上不同文明共同具有的历史与文化记忆。人类从此不再惧怕各种猛兽,不再担惊受怕地只敢栖息在树枝上,或躲藏在洞穴中,而是逐步占领平坦的地面、草原,以及靠近水源的舒适生活场所。而那些凶猛的肉食动物却躲进了深山、树林或隐蔽的地方,以免被人类发现和猎杀。人类的种群数量进而实现了快速增长,奠定了人类文明最初的基础。
  在史前时代,人类最初是如何打败那些凶猛、矫健、敏捷而又残忍的大型肉食动物的?各个领域的相关研究已给出了被普遍认可的答案:人类选择了社会化这样的生存策略。人类通过相互合作,以群体力量实现了对独立个体能力的超越,从而战胜了比人类更加凶猛的物种。在安全保障、生产、捕猎等方面,群体的力量使人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这反过来又促使人类的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社会组织愈加复杂、成熟,社会覆盖面逐步扩大,进而形成了国家的雏形。
  人类所有文明成果都是建立在社会化基础之上的,都是在这一基础上衍生出来的。社会集团将其覆盖范围内的所有人团结、组织、协调起来,通过社会分工塑造为群体力量,从而使人类初步具备了挑战生态系统平衡法则以及自然界的能力。
  那么,社会又是凭借什么将所有社会成员纳入其动员体系,使每一个社会成员服从社会整体的意志?正是等级制度及其所蕴含的不平衡特征将每一个独立的个人纳入社会体系,从而实现制度性的群体合作。
  ……
  • 著者陈石磊,王伯鲁,童峰
  • 出版社经济日报出版社
  • ISBN9787519602918
  • 版次1
  • 包装平装
  • 开本11
  • 出版时间2018-01-01
  • 用纸胶版纸
  • 页数162
  • 正文语种中文

温馨提示

由于部分商品包装更换较为频繁,因此您收到的货品有可能与图片不完全一致,请您以收到的商品实物为准,同时我们会尽量做到及时更新,由此给您带来不便多多谅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