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重点产业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预付365_综合福利消费平台
0 购物车
商品详情
首页 > 图书> 社会科学> 人才学 > 西藏重点产业人才发展战略研究
西藏重点产业人才发展战略研究
商品价格: ¥24.90 [定价  ¥32.00]
商品编号: 12308204
服      务: 图书 负责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商品运费: 全站满99包邮,不满收10元,实际运费以支付页面金额为准。
温馨提示: 不支持7天无理由退货
购买数量: - +
365商城不参加品牌方的满减优惠及赠品活动
商品介绍
规格与包装
  • 商品名称:西藏重点产业人才发展战略研究
  • 商品编号:12308204
内容简介

“十二五”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自治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各项事业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新成绩——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突破10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30 000元,基础设施显著加强。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西藏的发展面临一些新的形势: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家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三五”时期中国要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国家扶贫攻坚进入决胜阶段;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等。2015年10月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20字方针,为西藏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西藏在“十三五”阶段的发展至关重要。如何面对新的挑战,将决定西藏未来发展的方向,决定西藏的长期稳定,以及经济是否能够持续增长。

虽然西藏位于我国西南边陲,但其在国家整体战略中却具有超出一般地区的特殊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重要战略思想,可见西藏的地位及其稳定和发展将关系国家的总体战略。自1995年以来,国家实施了对口援藏机制,推动了西藏经济20多年来一直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且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然而尽管如此,由于基础差,以及西藏是我国最后一个脱离计划经济的区域,到目前市场经济相对其他地区落后很多等综合因素影响,导致西藏发展,尤其是产业发展长期滞后于全国。从数据中我们清晰看到,在西藏的经济增长拉动中,产业经济对地区的经济贡献率仍非常低,这对西藏长期稳定发展极为不利。国家将继续对西藏进行持续援助是确信无疑的,然而在新形势下援藏规模是否能够像过去的20年那样持续大幅增长,则无法估量。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通过发展产业实现西藏长期稳定,则是实现国家“长期建藏”目标所绕不开的。因为,如果没有产业经济支撑,西藏经济发展便不具有长期可持续增长性。经济是否可持续增长关系西藏地区持续稳定及“长期建藏”目标的实现。同时,由于基础差、起点低,对于西藏产业发展,不解决各产业所需求的基本人才问题,西藏产业则无从发展。因此,人才是关系西藏产业发展的要紧事情,而产业发展又是关系西藏长期稳定发展的要紧事情。

产业发展是为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经济发展是为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产业发展离不开必要的人才支撑,对于产业发展而言每一类人员都是不可或缺的,各类人才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协同工作的生态群体。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主要包括创业人才、创新人才(科技人才)和基础性劳动力。创新人才与科技人才的区别是服务于产业和经济发展目标。今天,国家开始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规划向创新规划转变,“科技人才”已经不再局限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人员范畴,而是包含了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形势下创新人才的新内涵。从一定意义上讲在今天的新形势下原先的科技人才已经从属于目前创新人才的大范畴。

产业发展需求与人才供给之间的矛盾是所有地方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然而,西藏在地理、文化、发展基础、战略地位等方面的特殊性,使其在产业需求与人才供给方面具有别于其他地区的一些特殊突出性问题。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国家出台了一些与科技人才相关的政策,如《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国家中长期科技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等。我国地域广阔,各地情况不同,统一的政策不能很好地促进欠发达地区的发展。西藏是藏族人口占绝大多数的民族自治地区,国家对西藏提出了经济和社会跨越式发展目标,由于其诸多特殊性的存在,对于西藏在产业需求与人才供给方面的问题特别需要进行深入关注和研究。但目前来看,无论是学术界研究,还是自治区和国家层面,对与西藏产业发展相关的人才问题研究都少有涉及,关注度极为不足,相关研究状况和政策关注度与西藏的特殊战略地位和产业人才发展的重要性不相匹配。这必定无法满足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家20字方针战略对相关理论支撑的迫切需求。因此,本书试图对此开展一些较为深入的理论和政策性研究、探索。

为配合国家总体战略及西藏自治区“十三五”规划和科技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与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于2015—2016年联合开展了西藏软科学计划研究项目——“西藏重点产业科技人才发展战略研究”。本书内容主要来自该项目的研究成果。尽管目前学术界对于西藏及其他落后地区人才问题的讨论很多,然而本书关注的角度与以往不同,并非泛泛而谈,而是提纲挈领,其是一个主“纲”是关注关系西藏未来发展的重点产业,第2个“纲”是关注支撑重点产业发展的人才。尽管关注西藏发展的研究很多,但是从目前而言,在以前尚没有从类似的观察角度出发的研究。我们认为,这样的角度抓住了西藏发展的关键问题,这使得人才问题有坚实的落脚点,牵住了西藏发展的“牛鼻子”。

欲求解决之道,首先,要判断其基本状况、发展所处阶段;其次,要分析主要问题所在;再次,要判断解决问题之可行性;然后,要把握主要矛盾,做出总体判断;最后,要以此为基础,寻求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的解决方案。本书首先对西藏经济、社会、产业和人才发展做出了详细分析,获得西藏地区总体与我国其他地区不处于一个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由于国家多年来大面积“输血”带动其发展,从经济总量看,目前西藏大体已经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然而从产业发展水平看,西藏仅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西藏总体人才水平也是处于初级阶段,且产业人才水平低于总体水平。可以说,西藏目前的人力资本结构与产业结构并未为其当前由投资和转移支付拉动的经济发展做好准备,与未来的经济发展需求更是相差甚远。本书针对面向支撑西藏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产业发展需求人才供给,并在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采用“精准思维”解决当前所面临矛盾和问题的总体思路,制定了包含三个主层面和两个辅助方面的精准人才战略,分别面向自治区和国家层面提出战略层面、政策层面和措施层面的具体建议。

本书分为三个大部分:部分由第1章、第2章、第3章组成,是对西藏发展面临的背景、现状和突出问题的系统梳理和分析;第二部分由第4章组成,借鉴了国外和我国西部兄弟地区的发展经验;第三部分由第5章和第6章组成,在对西藏解决人才问题可行性和科技人才供给策略进行了详尽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精准思维”解决现阶段西藏产业和科技人才发展问题的思路,并分别从战略层面、政策层面和措施层面为地方及中央政府提出了大量实施建议。

本书项目组组织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调研活动,召开专家座谈会,开展调研访谈,发放基于网络的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调查表386份(问卷调查表及描述性分析详见附件)。感谢西藏自治区科技厅领导和相关管理部门对于开展该项目研究给予的指导及大力支持。感谢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前任所长高志勇及现任所长次仁罗布对课题研究的合作与支持。感谢课题主要参与人员次仁罗布、乌云其其格、达娃、刘兰、陈莎莎、段晶等。感谢次仁罗布所长在课题组成员进藏调研期间进行的精心组织和安排。感谢所有参与问卷调查的领导、学者及企业代表。特别感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高原生态研究资深研究员张献洲、余成群老师,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袁志彬老师。由于项目研究时间短,经费有限,加之项目组水平有限,研究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目录
第1章 背景研究
一、西藏未来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二、产业——西藏落实国家战略及未来长期稳定发展第一要紧的事情
三、人才——推进西藏产业发展第一要紧的事情

第2章 西藏经济、社会、产业和人才发展状况研究
第1节 西藏经济发展所处阶段研究
第2节 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一、产业结构特征分析
二、重点产业与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基本状况
三、企业基础及创新发展能力分析
第3节 人才现状研究
一、劳动力总体状况
二、人才政策
三、教育对产业人才的供给状况
四、产业发展中的人才现象
第4节 援藏对西藏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研究
第5节 西藏经济、产业和人才发展状况总体判断

第3章 西藏产业和人才发展的突出问题和矛盾研究
一、西藏稳定和发展的矛盾格外突出,需要中央高层智慧的关注
二、西藏总体人才“奇”缺,未来发展人才危机已经凸显
三、西藏收入待遇吸引力越来越无优势,亟待提升
四、高校毕业生相对当前经济发展需求过剩,与企业用人之间矛盾突出
五、某些政策副作用不可小觑。亟须调整
六、资源配置机制亟须创新
七、引进人才与本地人才矛盾突出
八、西藏教育定位的实用性问题
九、面向农村和重点产业发展的职业教育不足

第4章 发展经验借鉴研究
第1节 国外欠发达地区发展经验研究
一、美国的经验
二、德国的经验
三、意大利的经验
第2节 我国西部兄弟地区经验研究
一、青海省
二、内蒙古自治区
三、四川省

第5章 西藏产业和人才发展解决之道探索研究
第1节 可行性研究
一、关于人才需求数量
二、关于人才引进的理论依据
第2节 人才供给策略分析
一、人才与经济、产业发展阶段匹配分析
二、人才供给策略分析
第3节 现阶段西藏科技人才解决之道:“精准思维”
第4节 研究结论

第6章 战略、政策与措施建议
第1节 战略与政策
一、自治区层面
二、国家层面
第2节 措施建议
一、自治区层面
二、国家层面
附件:问卷调查表及描述性分析
参考文献
后记
  • 著者黄宁燕
  • 出版社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ISBN9787518936502
  • 版次1
  • 包装平装
  • 出版时间2018-01-01
  • 用纸胶版纸

温馨提示

由于部分商品包装更换较为频繁,因此您收到的货品有可能与图片不完全一致,请您以收到的商品实物为准,同时我们会尽量做到及时更新,由此给您带来不便多多谅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