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与社会引论/政治与社会哲学丛书-预付365_综合福利消费平台
0 购物车
商品详情
首页 > 图书> 科学与自然> 自然科学总论 > 科学技术与社会引论/政治与社会哲学丛书
科学技术与社会引论/政治与社会哲学丛书
商品价格: ¥42.20 [定价  ¥50.00]
商品编号: 12256480
服      务: 图书 负责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商品运费: 全站满99包邮,不满收10元,实际运费以支付页面金额为准。
温馨提示: 不支持7天无理由退货
购买数量: - +
365商城不参加品牌方的满减优惠及赠品活动
商品介绍
规格与包装
  • 商品名称:科学技术与社会引论/政治与社会哲学丛书
  • 商品编号:12256480
产品特色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最高的智慧。它思常人之所不思,立凡夫之所不立,故有人云,哲学应该在远离“实在世界”的地方运作。西方认识论、逻辑学、形而上学多循此进路。但是,举凡哲学家,莫非凡人,哲学家与日常生活世界的关系,如鱼之与水,不可须臾离也。从哲学发展史而言,在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乃至康德的传统里,哲学家与现实世界的距离并非遥不可及;即使在维特根斯坦那里,哲学虽是由“语言游戏”汇流而成的大河,但“生活形式”正是“语言游戏”的河床;胡塞尔则直接指出,“生活世界”是包括科学在内的一切人类文化样式的意义之根源,欧洲科学与人性的危机,正植根于人们对“生活世界”的遗忘,因此,当代哲学应该回归“生活世界”,追寻生活的意义。
  当代哲学,无论是伦理、政治,还是社会哲学,关注的焦点正是共同的人性和处理人类事务的普遍原则。罗尔斯、诺齐克、德沃金、柯恩诸公,致力于探寻潜藏于人类社会政治规则背后的普世原则、追索美德的普遍本质,乃是此一“面向生活世界”哲学路线的坚定实践者。然而,他们的主张预设了存在着可适用于不同社会类型的抽象原则,忽视了人类社会的历史传统与现实结构的差异,带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遭到了现实主义哲学家的激烈批评。哲学发展的这种曲折历程告诉我们,哲学家理应在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既要立足于时代潮头,又要关注社会发展的历史背景与现实语境,体悟时代之精神,反思人类之命运。
  梁任公有言:“凡‘时代’非皆有‘思潮’;有思潮之时代,必文化昂进之时代也。”弹指一挥间,21世纪的头十年已经成为历史。在新的世纪里,“民族复兴”“大国崛起”“文化软实力”“核心价值观”等概念,滥觞于中华大地,成为时代的文化符号。我辈学人,聚焦于“政治与社会哲学”,自当深思其玄妙,力求“思”以成“潮”,为丰富我国哲学文化尽绵薄之力。“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我们既希冀丛书的出版能抛砖引玉,亦恳请学界先进不吝赐教;既期待着中南哲学的进步,也憧憬着中国哲学的繁荣。
内容简介
  《科学技术与社会引论/政治与社会哲学丛书》从总体上揭示了科技与社会互动关系的历史演进、互动机制和互动结果及其表现形式,知识经济与人的发展,科技发展所导致的人与自然、科技系统内部关系的失调及其对策;在宏观层面上,分别提纲挈领式地论述了科技与文化、经济、政策、管理、法律、宗教、伦理和教育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在我国科技社会一体化刚刚起步的现阶段,《科学技术与社会引论/政治与社会哲学丛书》的出版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目录
第一章 科技社会互动论
第一节 科学技术与社会互动关系的历史审视
第二节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机制
第三节 科学技术与社会互动的结果及其表现形式
第四节 知识经济与人的发展
第五节 科学的理论思维与全球性环境问题
第六节 科技建制的社会问题及其控制方式

第二章 科技文化论
第一节 科学技术与文化的互动机制
第二节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关系:从结构分化与要素整合视角审视
第三节 纪念诺贝尔科学奖颁发100周年(下):谈诺贝尔奖精神
第四节 诺贝尔奖精神: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于一体
第五节 罗蒂“后哲学文化”理论述评
第六节 从无形学院到有形学院:科学共同体形态演变

第三章 科技宗教论
第一节 科学技术与宗教的互动关系
第二节 科学与宗教:科学哲学题中应有之义
第三节 西方学者视野中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第四节 科学家视野中科学与宗教和谐一致的关系
第五节 论科学与宗教的共时态关系
第六节 科学哲学中研究科学与宗教关系的意义

第四章 科技教育论
第一节 科学技术与教育的互动关系
第二节 文化创新与教育创新的整合:诺贝尔奖精神和研究生教育创新
第三节 科学家的科学责任与社会责任
第四节 论科技人员的社会责任
第五节 “心理效应”透析:兼论现代教育教学“力”的锤炼与运作

第五章 科技经济论
第一节 科学技术与经济的互动关系
第二节 论科技经济一体化的本质
第三节 科学技术经济功能的系统论反思
第四节 论科技经济功能充分释放的制约因素
第五节 科技经济功能开发的组织范型:黄伯云及其创新团队
第六节 知识产权保护与科技成果转化的冲突及其协调

第六章 科技法律论
第一节 科技发展与法律进步的历史与逻辑
第二节 科学技术发展对人权的作用
第三节 科学技术发展对法律本体的影响
第四节 科学技术发展对法律运行的作用
第五节 论知识产权权利体系
第六节 著作追续权初探
第七节 软件权侵权原因及其保护方式探讨

第七章 科技政策与管理论
第一节 科学奖励系统功能诠释
第二节 我国科技奖励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
第三节 我国科技奖励评价指标体系及其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
第四节 基层科技工作职能有效发挥的模式与途径
第五节 地方政府在科技社会一体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六节 科技保密与科技管理一体化的体系结构优化
第七节 科技保密与科技管理一体化的运行机制
第八节 我国科技保密与科技管理一体化中的问题及其对策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科学技术与社会引论/政治与社会哲学丛书》:
  (一)科技经济一体化概念内涵的争议
  由于科学技术与经济相互作用关系的多样性、机制的复杂性以及内涵的深刻性,并且由于人们的研究视角、认识层次及其知识背景等的差异性和局限性,因而人们对于科技经济一体化概念内涵及其本质和特征的认识存在着不一致性。
  第一种观点定义“科技经济一体化是科技经济相互结合、集成系统、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过程”。从科技、经济在空间结合与时间运行方面的多样性,即从国际分工与合作、发展战略、科技与经济行为和微观经济运行等视角,对科技经济一体化所具有的多方面、多层次的释义进行了分析,并最后把科技经济一体化定义为:科技经济一体化是指在战略思想、组织体制、资源配置、经营决策、管理方法等方面促进或保证实现科技与经济密切配合,赢得良好效益,推进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①
  第二种观点认为,科技经济一体化指的是科技与经济内在的有机结合与渗透,形成不可分割的一体,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深入分析科技经济一体化从一种具有长远性、全局性、多方面性以及层次性特点的发展战略,到其在地区及行业的贯彻、落实、具体实施,最后作为一种运行方式,而具体体现在社会经济活动的细胞或基本单元——企业的运行方式之中。②
  第三种观点认为,科技经济一体化是按照现代科技和现代经济发展规律要求,建立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开放高效的体制及运行机制,形成以科技信息知识为主要支撑的经济结构,实现科技与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综合发展。③
  显然,第一种观点是应用系统分析观和分析方法的一种对科技经济一体化所作界定的结果。这种定义尽管体现了其空间结构和时间运行两方面的结合,但在空间结构要素的整合机制与时间维度的运行演化机制方面缺乏深入的揭示。与第一种观点相比,第二种观点尤其侧重于从空间层面的系统要素和结构规模大小方面来剖析科技经济一体化的基本内涵。与前述两种观点相比,第三种则特别注重时间维度对科技经济一体化的决定性作用。然而,这三种观点都没有揭示出推动科技与经济成为一体的动力究竟是什么。
  (二)科技经济一体化特征的观点分歧
  概念内涵界定上的不一致,必然会导致其特征分析上的显著差别。迄今我国学术界对于科技经济一体化特征的考察,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科技经济一体化特征主要有:有足够数量、形态各异的科技经济共同体,从“工业实验室”到大学科技城等,这是科技经济一体化的组织基础;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占绝对地位,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应达到60%一80%;智力密集型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约占整个产业结构的50%;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快速调整,即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开发到市场开发的周期大大缩短,循环速度不断加快。①
  第二种观点提出科技经济一体化的本质特征就是自组织性。根据系统科学原理,若两个子系统要相互依存、协同为一体,形成更高层次的系统,就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其一是相互开放,充分交换物质、能量、信息;其二是相互补充,一个系统的输出物质要能成为另一个系统的负熵。事实上,科技与经济这两个子系统完全满足这两个条件,存在着一体化的根本属性。科技经济系统内部有着使系统本身由一种状态转移到另一种状态的能力,是不依人们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存在。②
  ……
  • 著者蒋美仕,雷良
  • 编者李建华,左高山
  • 出版社湖南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6712998
  • 版次1
  • 包装平装
  • 开本21
  • 出版时间2017-08-01
  • 用纸胶版纸
  • 页数312
  • 正文语种中文

温馨提示

由于部分商品包装更换较为频繁,因此您收到的货品有可能与图片不完全一致,请您以收到的商品实物为准,同时我们会尽量做到及时更新,由此给您带来不便多多谅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