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范畴及体系(修订本)-预付365_综合福利消费平台
0 购物车
商品详情
首页 > 图书> 文学> 文学史 > 中国文学批评范畴及体系(修订本)
中国文学批评范畴及体系(修订本)
商品价格: ¥105.50 [定价  ¥125.00]
商品编号: 12251796
服      务: 图书 负责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商品运费: 全站满99包邮,不满收10元,实际运费以支付页面金额为准。
温馨提示: 不支持7天无理由退货
购买数量: - +
365商城不参加品牌方的满减优惠及赠品活动
商品介绍
规格与包装
  • 商品名称:中国文学批评范畴及体系(修订本)
  • 商品编号:12251796
内容简介
  基于中国人特有的致思习惯和言说方式,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许多概念、范畴常常辞约而旨丰,不仅少有明确的意义界定,甚至看不到固定的逻辑边际。对应当初创设者机敏的心思与善于运虚斡空的过人才智,它们像足了一个意义空框,又俨然构成一召唤的结构,提供给人曲抵微达的空间是无限广大的。所谓“封始而道亡”,如何不轻率地植入当下语境,强求与异文化对接,是葆有其本意、开显其意义的重要前提。
作者简介
  汪涵豪,1962年6月生于上海。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为日本九州大学客座教授,神户大学特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美学与文论研究,兼及古代哲学、史学与当代文化批评。着作有《中国文学批评范畴及体系》、《中国古典美学风骨论》、《中国游侠史论》,《中国游仙文化》、《言说的立场》、《汪涌豪人文演讲集》等十七种,主编有四卷本《中国诗学》、十卷本《汉语言文学原典精读系列》等四种,另有各类论文百余篇。曾获得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上海市高校青年教师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奖,中国图书奖,上海市图书一等奖,以及省部级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一至三等奖多项多次。2004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目录
绪言

第一章 范畴的哲学定义
第一节 术语、概念和范畴的界定
第二节 范畴的理论地位
第三节 范畴的意义与研究价值

第二章 范畴的构成范式
第一节 范畴的语言形式与构成
一、汉语特性笼盖下的文学批评
二、范畴的结构与活性
三、象形的意义
第二节 取式于自然与人事
一、在仰观俯察中肯认
二、感性形态的获得
三、对感官用语的援用
第三节 向观念论趋进
一、单个范畴存在形态的演变
二、系统范畴的抽象化趋势
三、由有还之形走向虚眇之境

第三章 范畴的主要特征
第一节 直觉思维的硕果
一、范畴的整体性与直接性
二、认识超越的实现
三、善会其通与全息呈示
第二节 超越逻辑
一、充满暗示性的定义
二、模糊识别与解读
三、具象批评与范畴的模糊性
第三节 可运作的动态系统
一、承传变易的双向运动
二、历史性与学派性
三、范畴的衍生力及其统序特征

第四章 范畴与创作风尚
第一节 历史的转捩
一、由范畴出现频率切入
二、“百代之中”的中唐
第二节 风骨范畴与汉唐文学理想
一、六朝文学背景下“风骨”的提出
二、对唐初文风的匡正
三、完满的落幕
第三节 作为宋元人心境折射的平淡范畴
一、以道家思想为底裹
二、沉静于内省的境域
三、平简清野之美
四、由陶诗的发现看平淡理想的确立
第四节 格调:明清人回归传统的旗帜
一、从“体格”、“气格”到“格韵”、“格致”
二、“调”的涵义与“格调”的意指
三、“格调”之于总结期文学批评的意义
第五节 一个正反合的过程
……

第五章 范畴与文体
第六章 元范畴:文学理论体系的枢纽
第七章 范畴的逻辑体系
结语

引用书目
后记
新版后记
精彩书摘
  《中国文学批评范畴及体系(修订本)》:
  一切的问题似乎都从此开始。已有研究的偏颇和整个研究推进的迟滞,使对这一问题的审察成为一个关键性的学术前沿。
  依照一般的认识,范畴是关于客观事物特性和关系的基本概念,是作为人类思维对客观事物本质联系的概括反映。它在人认识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并转而指导人的实践活动。文学批评范畴自然是人们在揭示文学特征及与之相关各方面联系过程中得到的理论成果,是文学本质规律的具体展开形态和表现形式。它诞生于文学创作与批评的实践活动,并对这种创作批评活动发挥制约和导向作用。
  然而,这种看似清晰的表述并没有解除人们的困惑,一些足以影响整个研究方向和格局的认识误区仍在出现并日渐扩大。譬如,有人以为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缺乏形态稳定、逻辑严密的专门名言,因此试图从范畴角度求得对传统文学批评真实样态的认识,并不是可以寄托太多希望的路径。与此站在另一极端,也有人将古代文学理论批评范畴作泛化处理,在确认“道”、“气”等本原性范畴,“神思”、“兴会”等创作论范畴,“靡丽”、“豪放”等风格论范畴之外,还将“格律”、“下字”、“结体”、“章法”、“流别”等体式性称名也定性为范畴,从而使古代文学理论批评范畴的真实图景变得晦闇不明,整个批评发展的綫索和脉络也因此显得淆乱不清。
  第一节术语、概念和范畴的界定
  上述认识偏差,直接导源于对范畴哲学认识的偏差。范畴是英文category的漠译,指反映认识对象性质、范围和种类的思维形式,它揭示的是客观世界和客观事物中合乎规律的联系,在具有逻辑意义的同时,作为存在的最一般规定,还有本体论意义。正是基于这种特性,它被人用作精神操作的工具,进而确认为思维特有的逻辑形式。
  一方面,这种逻辑形式有理论上的普遍性和形态上的稳定性,它的出现并丰富,表明主体认识的深人和成熟,它们之间彼此的作用和影响,足以显示一门学问的独立存在及其走向学科化乃至科学化的进程。从此意义上说,作为人类思维对客观事物由不脱形象的简单规定进入到更精确的抽象定义的表征,范畴自身形态的稳定是必须的。这种稳定不仅使表象和经验获得固定的称名,并借助语言赋予的明确意指,使之在历史意识中得到保存,还对表象和经验的进一步拓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另一方面,这种逻辑形式又存在着很大的变易性,从总量考察,由少到多;由质量考察,由旧趋新。由于观念、范畴也同它们所呈现的关系一样不是永恒的,而是历史的产物,所以单个范畴必然会随时代的迁改和人们经验的变化而变化。而范畴与范畴之间的相互联动,因此显现为一个彼此开放的动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作整体性、目的性和适应性的运作过程中,范畴不断依赖人的思维特性,选择自己的表达方式。有的依赖逻辑的同一律,讲究分析,重视结构,由此确立起类似黑格尔说的“纯概念”。它对对象所指谓的东西规定得明确不可撼动,表现为稳定的观念特征。西方哲学范畴即取此一路径。有的则依托非逻辑的互渗律,讲究综合,重视功能,由此确立的范畴具有亦此亦彼的多元徵象。中国古代哲学、文学范畴即取此一路径。如果说前者是一种“刚性范畴”,它则可命名为“柔性范畴”。
  对范畴的这种多元徵象的成因和意义,后面还要作专门分析。这里要着重指出,这种多元徵象本是范畴构成中最自然不过的现象。当结合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来考察,更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受传统哲学观念与文化传统的影响,古代中国人大多偏好致力于这种范畴的创设,尽管格于假象见义的习惯,客观存在的诸多自然事象从来是范畴产生、形成的重要基础,但由于它们通常被赋予很空灵深广的涵义,所以其内涵常常涨破和溢出形式,获得更普遍而抽象的意义。特别是当处在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中,它的意义几乎是功能性的,可以随语境置换,所谓“偏滞于昼夜阴阳者物也,若道则兼体而无累也。以其兼体,故曰一阴一阳,又曰阴阳不测,又曰一阖一辟,又曰通乎昼夜。
  ……
  • 著者汪涵豪
  •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9130805
  • 版次2
  • 包装精装
  • 开本38
  • 出版时间2017-09-01
  • 用纸胶版纸
  • 页数609
  • 正文语种中文

温馨提示

由于部分商品包装更换较为频繁,因此您收到的货品有可能与图片不完全一致,请您以收到的商品实物为准,同时我们会尽量做到及时更新,由此给您带来不便多多谅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