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振兴中华”的理念与宏图-预付365_综合福利消费平台
0 购物车
商品详情
首页 > 图书> 传记> 领袖首脑 > 孙中山“振兴中华”的理念与宏图
孙中山“振兴中华”的理念与宏图
商品价格: ¥49.10 [定价  ¥60.00]
商品编号: 12080847
服      务: 图书 负责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商品运费: 全站满99包邮,不满收10元,实际运费以支付页面金额为准。
温馨提示: 不支持7天无理由退货
购买数量: - +
365商城不参加品牌方的满减优惠及赠品活动
商品介绍
规格与包装
  • 商品名称:孙中山“振兴中华”的理念与宏图
  • 商品编号:12080847
产品特色

  既是革命者  亦是建设者(代序)
  张  磊
  为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我建议明同教授撰写一本反映孙中山思想当代价值的书稿。因为是老朋友、老同事,我的请求不够体谅。她当前任务甚多,负责《湛若水全集》编勘的重大课题,刚刚完成,但相关学术界确是十分需要这样一部系统研究孙中山“振兴中华”的宏图大业的专著。她却毅然同意,并很快地完成了26万多字的新作《伟人孙中山“振兴中华”的宏图与理念》。
  书稿以孙中山关于“振兴中华”为主线,从他第一个提出“振兴中华”的伟大号召开始,然后就孙中山的“振兴中华”的民族振兴观、“不患贫而患不均”的财富“共享”观、“主权在民”的“人民共治”观、“仁爱”“互助”的新道德观、“开放主义”的经济发展观、“兼收众长,益以新创”的文化发展观、“心性文明与物质文明相待”的协调发展观、“天下为公”的世界大同观等八个方面,展开详尽剖析,展示了孙中山的爱国情怀、民族认同、儒学情结的精神风貌,展示了孙中山开放、兼容、创新、协调、共享的思想理念,展示了孙中山为民族振兴所勾画的宏伟蓝图及对美好理想的憧憬。
  书稿的突出特点是开拓性,进行多视角、多学科的综合分析,内容堪称丰富、深刻。尤为可贵的是,书稿着力于发掘孙中山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着力于凸现孙中山在中西文化的交融中的创新,并着力以当代的社会实践去验证孙中山思想的前瞻性、真理性、可操作性和普遍意义,寻找孙文学说与当代社会的融汇点。
  书稿对“振兴中华”的民族复兴观的探讨,揭示了孙中山摸索中国发展道路的过程,是由效仿西方到反思西方,决心走自己的路,不重蹈前者的覆辙。书稿强调,孙中山在寻求中国模式时,从中国儒家的理念中吸取了大同、民本、均富等思想养分,也吸取了西方社会主义思潮中关于的土地、资本的观念和方案 — 特别是工业化的元素。
  书稿强调,孙中山为振兴中华,不仅是发出鼓舞人心的口号,寻找可行的道路,还构建了全面、系统的宏伟蓝图 —《建国方略》,即包括由心理建设、物质建设和社会建设构成的系统建设工程。书稿强调,孙中山认定建设要在开放中进行,开放对于闭关自守而言亦是重大的改革,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实现民族振兴。他在始终坚持改革的同时提出了“开放主义”的国策,以及进行开放的“三引进”措施。他提出了开放建设、系统建设和协调建设的理念,并把它们贯串于建设蓝图。书稿认定,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化光辉前驱。只是由于在民国成立后他亦未能真正主政,只是担任了临时大总统和非常大总统不足两年。而开府广州两任大元帅亦仅年余,期间还要忙于军事。
  书稿强调,孙中山十分注重文化建设,认定在“强迫”变革之后必须进行文化建设,由此揭示文化在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尤其关注在民族振兴中的“复我国粹”与学习西方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他提出“兼收众长,益以新创”的文化发展观,并以其“三民主义”的创立来体现与实践其文化观。书稿指出,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因袭中国固有思想,撷取西方的学说与实际,而后进行创新,把中国传统的优秀思想与西方的先进思想融为一体,由此构建既富有时代精神,又富有民族特色的思想体系,推进了中华文化的现代转型。书稿认为,孙中山在文化方面的贡献,应得到充分重视与肯定。
  书稿展示了孙中山振兴中华的远大目标 —“大同主义”,揭示其与西方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以及中国儒家的“大同主义”的关系,阐述了当代的“和谐社会”、“小康社会”、“中国梦”对孙中山理想的传承和弘扬。
  书稿以相当的篇幅阐述孕育世纪伟人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以及孙中山的人生道路,展示其成长与成功有着特定的外部条件,但更离不开其内在因素:忠实于爱国主义与民主主义;坚持与时俱进。
  书稿特别关注到孙中山的事业为共产党人所继承和发展,其理念与蓝图在新中国得以实现和超越。后继者的实践,验证孙中山思想与蓝图的超前性。
  书稿有学术深度、广度和独到的见解,且兼具可读性,可作为一部历史教材,让人们更多地了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与近代化前驱孙中山思想和业绩。

内容简介

孙中山的思想博大丰富,孙学曾为显学,本书稿在前人的基础上,力求突破,据史料进行解读,还其历史真实。三民主义是西方先进思想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而后的创新,本书稿将努力展示其对西方的检讨、对传统的承传,以揭示孙中山在中华文化现代转型中的历史贡献。本书稿着重选取其中富有当代价值的部分展开阐述,以启迪今人。

作者简介

黄明同,曾任华南师范大学岭南近现代思想文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孙中山研究所副所长,现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老专家工作室副主任、广东省岭南心学研究会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长期从事中国哲学和孙中山研究,在孙中山研究与陈献章研究方面有较大的开拓。主要研究成果个人专著《陈献章评传》、《明代心学宗师——陈献章》、《明代心学开篇者——陈献章》、《南粤先贤——湛若水》、《孙中山建设哲学——中国现代系统思维的开启及运用》,二人合著《孙中山经济思想——中国建设前瞻者的思考》、《王船山历史观与史论研究》,合著专著《岭南文化志》、《康有为早期遗稿述评》等,选编《孙中山著作选》(上下册)等;曾任《广东省志?社会科学志》主编、《广东省志?孙中山志》副主编;在《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研究》、《学术研究》、《广东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百余篇;现正主持《湛若水全集》校点编辑课题。

目录

序一(张磊)
序二(梁桂全)

引言:伟人光辉,永世长存
一、“振兴中华”的民族复兴观
二、“不患贫而患不均”的财富“共享”观
三、“主权在民”的“人民共治”观
四、“仁爱”“互助”的新道德观
五、“开放主义”的社会发展观
六、“兼收众长,益以新创”的文化观
七、“心性文明与物质文明相待”的协调发展
八、“天下为公”的世界大同观
结语:造就伟人的特有环境
后记

精彩书摘
  《孙中山“振兴中华”的理念与宏图》:
  引言:伟人光辉,永世长存
  孙中山(1866-1925),20世纪中国“三大伟人”之一。其所以伟大,是他首先发出“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并以艰苦卓绝的奋斗去拯救中华民族,促使文明而古老的国家快速转型;是他为民族复兴提出了一套思想学说,并规划了宏伟的建设蓝图,为国家的现代化进行了前瞻性的构想;是他的“愈挫愈奋”的精神,激励着中华儿女不间歇地努力奋斗。而他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是当代中国人构筑“中国梦”的先声。尽管在当今,许多人对他的名字还比较陌生,对他的事功还不太知晓,对他的思想还知之甚少,但是历史已经和将要用事实来证明他的伟大,证明其思想可以超越时空,他头上的光环并没有消失。伟人孙中山,光辉永存!
  “振兴中华”,是孙中山为挽救危亡的国家,实现民族复兴而发出的时代强音。他提出了民族振兴的理论纲领:“民族主义”,发动和领导了辛亥革命,终结了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为民族振兴迈出了关键一步。他撰写《建国方略》,勾画了民族振兴的宏伟蓝图,以使中华民族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主权在民”,是孙中山传承儒家的“民惟邦本”的治国理念,并对西方思想进行检讨而创新的民权思想。他认为“权之在民”即为“民权”,故变西方的“共和国”为“民国”,是“让四万万人当皇帝”。他强调“主权在民”,“官吏不过为公仆之效能者”。他提出确保“主权在民”,须实行“权能相分”,使“政权”与“治权”相制衡,用人民的“四权”驾驭政府的“五权”,又用政府的“五权”确保人民的“四权”。
  “不患贫而患不均”,是孙中山对儒家均富思想的继承,为防止西方工业化后产生贫富不均的社会问题而提出,是其民生主义的核心理念。伦敦蒙难后,目睹西方在财富增长的同时,出现贫富严重对立的社会问题,孙中山认定“均富”是疗治社会问题之“药石”。他提出实现“均富”的经济纲领:“平均地权”与“节制资本”,以防止土地与资本被私人所垄断。
  “仁爱”、“互助”,是孙中山继承儒家“德治”的治国理念,也是顺应世界道德新潮流而提出的新道德观,旨在疗治物质文明快速发展之后出现的社会顽疾。其“有道德始有国家”论,揭示道德的社会功能,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与作用。他主张“恢复固有道德”,呼吁“人格救国”、“修齐治平”,倡导以“博爱”为核心的“博爱”、“互助”、“为众人服务”的新道德。
  “门户开放”,是孙中山运用系统思维观,在经济建设上提出的重大国策。他认定“开放,兴国之要图,救亡之急务”,主张“改变闭关主义而为开放主义”,明确开放的宗旨是“使外国之资本主义以造成中国之社会主义”。他提出资本、人才、方法“三引进”的开放措施;他构建以三大海港为龙头而牵动整体经济发展的规划:开放型的经济建设蓝图。
  “兼收众长,益以新创”,是孙中山弘扬岭南文化开放、兼容、创新的文化精神而提出的新文化理念。他揭示了“由武力而文化”的社会发展规律,高度肯定文化建设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他反复申述民族复兴首先要振兴民族精神,即要恢复民族固有的道德、知识和能力。他主张“发扬吾固有之文化,且吸收世界之文化而光大之”。其三民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学说事迹者,有吾所见而创获者”,是其文化发展观的集中体现。
  “物质文明与心性文明相待”,是孙中山协调发展观的集中体现。为建设新中国,他撰写了《建国方略》,提出“心性建设”、“物质建设”与“社会建设”三大部分,构筑了社会建设的系统工程。在系统思维方法的指导下,他强调了系统内的协调性,其中特别注重“心性建设”与“物质建设”的宏观协调发展。他从哲学高度论证二者的关系,认为“精神虽为物质之对,然实相辅为用”,物质为“体”、精神为“用”,“仅有物质之体,而无精神之用,必非人类”,认定“建国之基,当发端于心理”。在其建设规划中,还十分注重中观与微观协调发展。
  “天下为公”,是孙中山既继承儒家又放眼世界的最高理念,并为之奋斗终生。其遗墨三分之一的题词是“博爱”与“天下为公”,他还全文抄录《礼运·大同篇》两遍。他将其三民主义直接等同于“大同主义”,憧憬未来的理想世界便是大同主义,即“民不争,兵甲亦可以不用”、“老者有所养,壮者有所应营,幼者有所教”的社会。他甚至称“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其社会建设蓝图,旨在实现“大同”,称“人类进化之目的为何?即孔子所谓‘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化现在之痛苦世界而为极乐之天堂 ”。
  ……
  • 著者黄明同
  •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 ISBN9787532649549
  • 版次1
  • 包装平装
  • 出版时间2017-05-01
  • 用纸胶版纸
  • 页数336
  • 正文语种中文

温馨提示

由于部分商品包装更换较为频繁,因此您收到的货品有可能与图片不完全一致,请您以收到的商品实物为准,同时我们会尽量做到及时更新,由此给您带来不便多多谅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