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文学整体化历史编撰研究-预付365_综合福利消费平台
0 购物车
商品详情
首页 > 图书> 文学> 文学史 > 现代中国文学整体化历史编撰研究
现代中国文学整体化历史编撰研究
商品价格: ¥37.80 [定价  ¥48.00]
商品编号: 11676591
服      务: 图书 负责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商品运费: 全站满99包邮,不满收10元,实际运费以支付页面金额为准。
温馨提示: 不支持7天无理由退货
购买数量: - +
365商城不参加品牌方的满减优惠及赠品活动
商品介绍
规格与包装
  • 商品名称:现代中国文学整体化历史编撰研究
  • 商品编号:11676591
编辑推荐
  《现代中国文学整体化历史编撰研究》意在研究那些破除中国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之间的人为分割,将其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加以编撰的文学史著。这一文学史编撰经历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及九十年代初的尝试期、2000年前后的收获期、近十来年的震荡期。在尝试期中很多文学史的分期仍然是按照现代、当代文学来进行。收获期编撰“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的学者基本上是倡导“重写文学史”学者的师辈人物,他们的文学史主体主要由近代、现代与当代文学组成。而与“重写文学史”倡导者同代的学者此时更多编撰的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他们以审美的文学史观作为自己的文学史追求,在文学经典及阐释上狠下功夫,动摇了原来革命文学史观指导下的文学经典的排序和名单。震荡期里现代中国文学整体化历史编撰出现了众多新的理念及编撰实践,如“现代中国文学史”、“汉语新文学史”、“民国文学史”、“中华多民族文学史”等等。笔者认为该类文学史编撰必须回到常识,即文学史是文学的历史,要守住“现代性”阵脚,坚持多元现代性的文学史叙述,要书写中国特色的现代性文学的生成发展史。
内容简介
  《现代中国文学整体化历史编撰研究》意在破除中国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之间的人为分割,将其视为有机整体加以研究并编撰成文学史。
  《现代中国文学整体化历史编撰研究》分为五部分。
  首先是前言,简述关于文学史、文学史学及文学史学史等概念,述说《现代中国文学整体化历史编撰研究》研究的缘起及依据,并概述《现代中国文学整体化历史编撰研究》叙述线索和章节布局。
  第一章20世纪80年代末期及20世纪90年代初期是现代中国文学整体化历史编撰的尝试期。此时的文学史主体基本上就是将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予以整合,很多文学史的分期仍然是按照现代文学+当代文学来进行的。本章将对中国近、现、当代以及新时期几个时间界碑的由来予以知识学考察。
  第二章2000年前后是现代中国文学整体化历史编撰的收获期。该时期倡导“重写文学史”学者的师辈们多编撰“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他们的文学史主体主要由近代文学、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部分组成。
  本时期与“重写文学史”倡导者同代的学者编撰更多的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他们以审美的文学史观作为自己的文学史追求,在文学史经典及阐释上狠下工夫,动摇了原来革命文学史观指导下的文学经典的排序和名单。本时期还有学者提出“汉语新文学史”观,但在具体文学史编撰中并没有体现出这个文学史概念的优长,这是留给下一个时期文学史撰写者的任务。
  第三章近十年来是现代中国文学整体化历史编撰的震荡期。本时期现代中国文学整体化历史编撰对之前“重写文学史”的理念与实践予以了反思,进而提出多样的文学史理念,并予以实践。大致包含几类:第一类是一些学者提出“现代中国文学史”概念,并进行了相应的文学史编撰;第二类是一部分学者开始着力打通“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的内在联系,试图将原来断裂开来的文学史链条予以重新锻造,使其成为“通史”;第三类是一些文学史家进行的个人化文学史创新书写;第四类是一些文学史撰写者开始按照“汉语新文学史”理念进行文学史编撰,一些学者在海外华人文学入史方面取得不菲业绩,还有一部分学者以“民国文学史”的主题编撰“中国新文学史”;第五类是一些文学史撰写者为适应不同学生类别或者是实施教育教学改革而书写文学史,可谓“教学改革型”文学史。
  第四章对现代中国文学整体化历史编撰予以整体反思,并提出自己建构现代中国文学整体化历史编撰的思路。
目录
前言
一 理论简述:文学史、文学史学及文学史学史
二 研究缘由:现代中国文学整体化历史编撰及其叙述
三 检阅线索:个案分析与反思重构

第一章 现代中国文学整体化历史编撰的尝试期(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第一节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编撰的肇始
一 名不副实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
二 近代文学的意义
第二节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初现
一 为了不同的教学任务
二 难得的系统性
三 为新中国、新时期撰史
第三节 再提“中国新文学”
一 以“中国新文学”的名义
二 “新文学”撰史的由来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现代中国文学整体化历史编撰的收获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前5年)
第一节 增扩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的容量
一 淡化“五四”
二 两岸三地整体化叙述
三 再度经典化
四 人文学史
五 从近代向现代转型
六 众体皆备,还缺什么?
七 老一辈文学史家的稳健探索
第二节 提炼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文学纯度
一 审美的文学史
二 文体分类及流变
三 新一代文学史家的集体亮相
第三节 缺少“新”的“中国新文学史”
一 混杂的概念
二 新在何处?
三 越界与整合的可能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现代中国文学整体化历史编撰的震荡期(近十年以来)
第一节 “现代中国文学史”:此“现代”非彼“现代”
一 以文艺思潮、文学流派为统摄
二 对“现代性”的坚持
三 一个中心、四种文学、四条线索
四 “现代中国文学史”的远景与局限
第二节 “通史”:问题的关键
一 跨过现当代的沟壑
二 现代文学的新发掘
三 当代文学的自信
四 共时性与历时性的交织
第三节 “汉语新文学史”的实践及新探索
一 汉语写作的文学史规律
二 汉语是共同的家园
三 “民国文学史”加“共和国文学史”
四 “民国文学”的反思
第四节 个人化的创新型书写
一 一个人能走多远?
二 新的述史情节及分期
三 跨越1949
四 一体化述史情节的延续
五 讲好个人化故事
第五节 教学改革的探索
一 文学如何教?学生如何学?
二 殊途同归:两种文学史的命脉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现代中国文学整体化历史编撰的反思与重构
第一节 回到常识:文学史是文学的历史
一 文学史是文学四要素的历史
二 文学史的四个层级
三 文学史的开放性
第二节 守住阵脚:多元现代性的文学史叙述
一 单一现代性:述史的困境
二 多元现代性:民族国家的自信
第三节 述史情节:中国特色的现代性文学的生成发展史
一 各文类层级的现代性生成
二 不同地域空间的共有主题
三 流动的现代性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现代中国文学整体化历史编撰研究》:
  在“第二节新式文人的旧体诗作”中则介绍了鲁迅、郁达夫、郭沫若、刘大白、田汉、刘大杰、叶圣陶、沈尹默、李大钊、茅盾、俞平伯、聂绀弩、萧军、毛泽东等等。
  该文学史对一些政治性较强的文学也书写入史。如《上编》第三章介绍了“向民族意识转化的革命派文学(1906-1917)”。《中编》一对1949年至1976年间的文学仍能给予适当篇幅予以介绍。其中第二十六章“权力政治规范下的大陆文学(1949-1976)”是论述该时间段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政策。然后三章分别从文体、题材进行分类阐述。该文学史对1949年至1976年间的文学评价并不低,我们可以从标题上看出。第二十七章是“长时间的话题: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其中第一节“擎起精神圣火:文学史中的历史建构”,第二节“长篇小说群落与《红旗谱》”,第三节“艺术上不让于长篇的中短篇小说”,第四节“小说化了的长篇叙事诗”,第五节“历史题材的拓展”。这些节次的编排很巧妙,能够抓住该时段革命历史题材的主要成绩。不仅如此,台湾的政治性文学在《中编》二(台湾文学:1949-1965)也以“‘战斗文学’的鼓吹与文学的背离性发展”的章节介绍。
  其四,该文学史重视文学的历史性,涉猎作家众多,文学思潮、文学运动都一一予以详细介绍,这与同时期的一些文学史强调文学的审美性大不一样。该书尤其强调“文学史的研究,它和文学批评不同,文学批评可以对某一作家、某一作品,从某一角度,比如‘人性’表现如何、审美趣味或艺术表现如何等,侧重于单向度的评论;而文学史却必须从整体性的纠葛、变异、发展中做出综合性的阐释,而且最好能把特定历史阶段中历史运行的内在机制与文学发展的深层关系寻绎出来,倘能如此,那才叫真正获得了‘史’的价值和品位”。所以,该书力争能展现一个时代文学的全貌。例如在《下编》一介绍1976-1985年的小说时,第十八章就是“地域作家群落”,包含“邓友梅、汪曾祺等人的京味小说”,“冯骥才、林希等人的津味小说”,“陆文夫的苏州小巷小说”,“湖南、西南地区的山乡小说”,“山东作家群的农村改革小说”,“铁凝等河北作家的小说”等节。这凸显了此阶段除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与改革文学之外还有更丰富的文学史景象,而一般文学史中很少有如此的章节,基本上就只是伤痕、反思和改革文学,有的文学史甚至连这三类也省略了。
  ……
  • 著者张军
  •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6156841
  • 版次1
  • 包装平装
  • 出版时间2015-03-01
  • 用纸胶版纸
  • 页数215
  • 正文语种中文

温馨提示

由于部分商品包装更换较为频繁,因此您收到的货品有可能与图片不完全一致,请您以收到的商品实物为准,同时我们会尽量做到及时更新,由此给您带来不便多多谅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