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多维贫困精准识别与评价-预付365_综合福利消费平台
0 购物车
商品详情
首页 > 图书> 社会科学> 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 > 基于GIS的多维贫困精准识别与评价
基于GIS的多维贫困精准识别与评价
商品价格: ¥116.50 [定价  ¥138.00]
商品编号: 11675188
服      务: 图书 负责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商品运费: 全站满99包邮,不满收10元,实际运费以支付页面金额为准。
温馨提示: 不支持7天无理由退货
购买数量: - +
365商城不参加品牌方的满减优惠及赠品活动
商品介绍
规格与包装
  • 商品名称:基于GIS的多维贫困精准识别与评价
  • 商品编号:11675188
内容简介
  《基于GIS的多维贫困精准识别与评价》针对我国新阶段集中连片特困区农村扶贫开发需要解决的贫困人口,贫困村和贫困县的有效识别和瞄准问题,基于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分别选取省级、市级、县级研究示范区,研究了县、村、农户不同尺度层面上的,瞄准区域与瞄准人口相结合的,综合考虑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多尺度多维度贫困测算与分析技术体系。设计并实现综合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等多个维度的贫困状况测算与分析模型,系统分析贫困人口和贫困区域的贫困程度,致贫原因。贫困类型,为扶贫业务部门设计相应的扶贫开发识别和瞄准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目录
第1 章 绪论
1. 1 研究背景与需求分析
1. 2 关键技术问题
1. 3 存在的科学问题
1. 4 技术需求难点
第2 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2. 1 多维贫困内涵研究
2. 2 多维贫困的识别与度量研究
2. 3 贫困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2. 4 贫困影响因素研究
2. 5 村级居民点空间分布研究
2. 6 农村小学教育资源空间可达性研究
2. 7 研究现状综述
第3 章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3. 1 总体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3. 2 贫困术语释义
3. 3 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多维贫困识别基础信息数据库构建技术
3. 4 多维贫困状况测算指标体系构建技术
3. 5 多维贫困状况测算分析研究
3. 6 贫困分布特征分析技术
第4 章 多维贫困识别指标体系设计
4. 1 连片特困地区农村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调查指标体系
4. 2 连片特困地区农村社会经济维度贫困调查指标体系
4. 3 社会经济贫困数据库建库指标体系
4. 4 多维贫困测算指标体系
第5 章 农户多维贫困度量及贫困分析
5. 1 农户多维贫困测算与分析方法
5. 2 内蒙古自治区农村人口多维贫困特征测算与分析
5. 3 南阳市县级多维贫困人口测算分析
5. 4 内乡县村级多维贫困人口测算分析
5. 5 武陵地区基于生活水平维度的县级贫困度量
第6 章 村级贫困人口空间分布分析
6. 1 村级贫困人口空间化方法
6. 2 村级贫困人口空间化技术路线
6. 3 湖北省鹤峰县村级人口空间分布
6. 4 重庆市黔江区村级贫困人口空间分布
6. 5 黔江区贫困人口空间格局分析
第7 章 行政村多维贫困度量与贫困分析
7. 1 参与式村级多维贫困测算指标选择
7. 2 村级多维贫困测算指标权重设置
7. 3 基于贫困综合指数的贫困村测算模型
7. 4 重庆市黔江区贫困村测算与分析
7. 5 黔江区贫困村与贫困农户的关系分析
第8 章 村级居民点空间分布及其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联格局分析
8. 1 村级居民点离散度评价方法
8. 2 内乡县村级居民点分布离散度评价
8. 3 内乡县村级居民点离散度与农村居民纯收入关联关系分析
8. 4 鹤峰县村级居民点分布离散度评价
8. 5 鹤峰县离散度综合指数DCI 与农村人均纯收入之间的关系分析
第9 章 贫困地区农村小学教育资源空间可达性分析
9. 1 基础教育资源空间布局可达性评价方法
9. 2 黔江区农村基础教育资源空间分布
9. 3 基于改进的两步移动搜寻法的黔江区教育可达性评价
9. 4 不同区位条件下的黔江区教育可达性分析
第10 章 总结与展望
10. 1 总结
10. 2 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与需求分析
  贫困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发展现象,贫困的实质是“能力和权利的剥夺”(森,2002)。贫困不只是收入的贫困,而且是一个多维度能力不足的现象。收入贫困只是最基础的贫困形式,贫困还包括人类贫困(如教育贫困,健康贫困等)(蔡运龙,1994),知识贫困(如信息贫困等)(蔡运龙,1996)以及生态贫困。例如,对贫困人口的保障除了使其具有一定的货币收入满足食物支出之外,还应该能够获得基本的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服务,能够获得安全饮用水,卫生设施,能够有基本的住房保障。为了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要求在经济,社会,生态和环境多个维度建立相应的机制。经过约30年的经济增长和政府扶贫活动,中国大幅度减少了农村贫困人口。目前的农村贫困人口多居住在自然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恶劣的地区。总体上来看,农村贫困群体生活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构成了中国未来扶贫的重要约束条件,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并改善生态环境成了扶贫工作的关键内容。
  1.1.1多尺度贫困识别与瞄准机制需求
  新阶段农村扶贫至少需要针对性地解决三方面问题:①扶贫对象的瞄准和识别问题,②贫困人口可持续生计问题,③劳动力流动或合理配置问题。针对第一个问题,近30年来,国家扶贫目标瞄准经历了从瞄准到县到瞄准到乡村的发展变化历程。(刘冬梅,2001,匡远配,2005,许源源和江胜珍,2008)。
  1.1.1.1县级瞄准
  县级瞄准是区域经济增长开发式扶贫政策下所制定的瞄准机制。1986年我国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地实施开发式扶贫时,采取的是县组瞄准机制。全国共规划了331个重点扶持的贫困县。1994年,国家进一步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确定了592个重点县。减贫战略瞄准的基本单位是贫困县,其依据1基于GIS的多维贫困精准识别与评价是贫困县中80%以上的人口为贫困人口。这样就没有必要针对贫困县的贫困户或贫困村进行专门瞄准。2001年,当国家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时,随着大规模的减贫成就的取得,贫困的分布发生了变化,仅对县一级的瞄准,已经无法满足准确瞄准贫困村和贫困户的需要。因此,反贫困的瞄准识别目标定位于县,但在瞄准精度上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在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上,对贫困地区整体是有效的,但对贫困人口而言并不是很有效。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县为扶贫目标的瞄准机制存在的一些弊端也越来越明显(洪名勇,2009):①扶贫资金的使用过于分散,瞄准有效性较差,漏出增加。②扶贫区域几年不变,没有做到有贫必扶。③项目瞄准还不够科学,准确,一是规划定位不够准确,二是缺乏动态监测机制,三是项目建设缺乏连续性,四是拼凑项目,五是项目建设起点低,质量不高。④将扶贫目标瞄准于贫困县使得扶贫资金真正用于贫困人口的目标无法实现。
  1.1.1.2村级瞄准
  村级瞄准是攻坚式扶贫政策下所制定的瞄准机制。进入21世纪,中国政府扶贫开发战略的一个重要转变就是将扶贫资源的县级瞄准转变为村级瞄准,扶贫工作强调到村到户。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期间,国家确定了14.8万个贫困村,作为与贫困县相结合,即“贫困县+贫困村”的瞄准机制。虽然攻坚式扶贫政策提出了以贫困村为基本单位,以贫困户为扶贫主要对象和工作重点。以村作为瞄准目标使开发扶贫目标更具有针对性。问题在于村庄内贫富差距同样是巨大的,实际中难免漏出最贫困群体,扶持对象的条件要求偏离了绝对贫困群体的实际状况。尽管攻坚式扶贫战略瞄准了贫困户,但是扶贫资源最终却难以到达自有资源贫乏的贫困群体,尤其是深度贫困群体。
  1.1.1.3农户瞄准
  村级瞄准是攻坚式扶贫政策下所制定的瞄准机制。2013年12月,在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时,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的通知。该文件中明确提出“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这标志着中国政府扶贫开发战略瞄准机制的又一次重要转变,就是将扶贫资源的县级瞄准转变为村级瞄准和户级瞄准,扶贫工作强调到村到户。采取以农户为目标的瞄准机制无疑是十分正确的方向,但在实际工作中,国家扶贫标准是按照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确定的。到2020年扶贫攻坚的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意味着农民生活质量的多维度改善,客观上要求我们制定更加全面的,即多维度的农户瞄准机制。
  1.1.1.4存在问题
  从扶贫瞄准机制的变迁来看,瞄准机制越来越完善,开发扶贫目标瞄准越来越准确。但深入分析发现目前扶贫开发瞄准机制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完善:①村庄内部贫富差距过大,以村作为开发扶贫的目标仍存在一定偏差。②依托开发扶贫项目进行目标瞄准,项目覆盖的贫困人口过少。③开发扶贫项目瞄准与贫困村庄,贫困农户的需求偏离。④仅以收入来瞄准贫困人口,不能满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因此,有必要应对开发扶贫瞄准机制进行调整,瞄准村庄与瞄准农户相结合,按照多维贫困的标准来制订目标规划,突出扶贫重点。
  1.1.1.5扶贫开发瞄准机制的业务需求
  扶贫开发瞄准机制的业务需求包括:①需要建立农村贫困人口信息网络登记平台,通过网络公布确定的贫困人口,同时对所录入的贫困人口事先进行身份核查与确定,确认其是否为真正贫困人口。②需要设定合理有效且操作成本不太高的贫困人口衡量标准,以此来判定瞄准对象是否为贫困人口。③需要建立贫困人口动态监测体系,对贫困农户登记造册,建立以家庭为单位的贫困农户核对中心,对贫困人口保持动态监测,一旦脱贫就应及时排除出扶贫对象群体。这样可以使贫困人口信息公开化,透明化,缩小非贫困户与扶贫机构以及扶贫机构之间的合谋可能性,保障扶贫瞄准的精度。
  1.1.2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识别的需求分析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政府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地开展农村扶贫开发,先后制定实施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等减贫规划,使扶贫减贫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效。当前农村贫困人口中,多数可以通过开发式扶贫脱贫致富。目前,中国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新纲要》)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中国扶贫开发的总体目标。《新纲要》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完善有利于贫困地区,扶贫对象的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并首次提出对扶贫工作可能产生较大影响的重大政策和项目要进行贫困影响评估。组织保障方面,《新纲要》从新的工作格局出发,以“中央统筹,片为重点,省负总责,工作到村,县抓落实,帮扶到户”为原则,提出“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和“片为重点,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总体上进入“四化”同步建设的新阶段后,扶贫开发也逐步呈现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构建了扶贫战略的完整体系,互为支撑,相互呼应,将共同促进贫困地区加快发展,促进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针对扶贫对象,《新纲要》提出“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以下简称“两不愁,三保障”)。“两不愁,三保障”不仅考虑了吃饭,穿衣,住房等基本生存的需要,也兼顾了部分发展的需要,符合新阶段扶贫工作的基本特征。针对贫困地区,《新纲要》明确“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范小建,2011)。
  未来十年,中国将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扶贫开发首要任务。扶贫对象生存发展能力差,极易返贫,“稳定实现”难度不小,须在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下,充分发挥农村低保的兜底作用“两不愁,三保障”不仅考虑了吃饭,穿衣,住房等基本生存的需要,也兼顾了部分发展的需要,符合新阶段扶贫工作的基本特征(范小建,2011)。中国的减贫进入了必须瞄准穷人并测量贫困状况的阶段:当一个国家从低收入阶段向中等收入阶段迈进时,减贫的主要动力是经济增长的“涓滴效应”,即由增长来带动减贫。在这一阶段,由于大部分人口处于贫困状态且收入分配比较公平,基本入中高收入阶段,一般会经历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收入分配对减贫的影响十分重要。减贫不仅要依靠经济增长的“涓滴效应”,还取决于收入分配效应。当贫困人口变得比较少时,要通过经济增长和调整收入分配的共同作用来实现减贫,这时就必须对贫困人口进行准备的测量和瞄准。显然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已经处于这样一个阶段。《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的目标之一就是缩小发展差距。随着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的打响,更多的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源将投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无论是政府还是公众,都需要知道扶贫项目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影响。而关于这一影响的研究既是国际上减贫研究的前沿领域,也是国内减贫研究需要加强的领域。扶贫开发的首要工作是对贫困区域和贫困人口的识别,只有准确地识别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才有可能使扶贫政策和项目瞄准真正的需求者(王小林,2012)。
  1.1.3基于GIS的多维贫困识别的需求分析
  扶贫开发的首要任务是对贫困人口的识别,只有准确地识别贫困人口,才有可能使扶贫政策和项目瞄准贫困人口。人类对贫困的认识是一个随着人类发展而不断演进的过程。不同的学者从经济学,社会学,发展学,政治学视角研究了贫困的内涵。经济学视角认为,贫困是福祉被剥夺,即个人或家庭没有足够的收入满足其基本需要。因而,收入支持政策是反贫困政策的主要工具。社会学视角认为,贫困是一种社会排斥现象,强调个体与群体的割裂,特别是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没有足够的公民权利参与经济和社会活动。因而社会包容政策是反贫困政策的主要工具。发展学视角认为,以收入定义贫困,强调了收入的工具性作用,而忽视了促进人类发展的真正目的,发展是拓展人类有理由珍视的真实自由。贫困的原因是个体或家庭的基本可行能力不足。基本可行能力包括公平地获得就业,教育,健康,社会保障,安全饮用水,卫生设施等维持人类体面地生活的基本需要,甚至包括主观感受。政治学视角的主要观点是森的权利理论,他认为贫困是由于生产,交易,流动等基本权利缺乏造成的,反贫困政策的核心应该是赋予公民权利。因此,从多维度视角促进人的能力提升是反贫困政策的核心内容(王小林,2012a)。经过约三十年的经济增长和政府扶贫活动,中国的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了。目前的农村贫困人口多居住在自然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恶劣的地区。总体上来看,农村贫困群体居住地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构成了中国未来扶贫的重要约束条件。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以及改善生态环境就成了扶贫工作的关键内容。
  ……
  • 著者王艳慧,王小林,赵文吉,张建辰,等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428578
  • 版次1
  • 包装平装
  • 出版时间2015-03-01
  • 用纸胶版纸
  • 页数372
  • 正文语种中文

温馨提示

由于部分商品包装更换较为频繁,因此您收到的货品有可能与图片不完全一致,请您以收到的商品实物为准,同时我们会尽量做到及时更新,由此给您带来不便多多谅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