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论丛:西南聚落形态的文化学诠释-预付365_综合福利消费平台
0 购物车
商品详情
首页 > 图书> 文化> 文化理论 > 博士论丛:西南聚落形态的文化学诠释
博士论丛:西南聚落形态的文化学诠释
商品价格: ¥28.60 [定价  ¥42.00]
商品编号: 11613766
服      务: 图书 负责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商品运费: 全站满99包邮,不满收10元,实际运费以支付页面金额为准。
温馨提示: 不支持7天无理由退货
购买数量: - +
365商城不参加品牌方的满减优惠及赠品活动
商品介绍
规格与包装
  • 商品名称:博士论丛:西南聚落形态的文化学诠释
  • 商品编号:11613766
编辑推荐
  《博士论丛:西南聚落形态的文化学诠释》作者李建华从事建筑学教学和设计实践近二十年,有扎实的建筑学教育和实践应用研究基础和成果。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选择建筑理论学科,并积极运用多学科知识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这是一个挑战的选择。作者沉下心来阅读研究和实践,以文化学的视野来认识和研究西南传统聚落形态。论文以系统观为出发点,并以文化生态学视角为主线,对错综复杂的西南聚落形态进行剖析和诠释,将有利于对西南聚落形态更为全面和更为理性的认识;论文以文化生态学为基础,结合文化学、景观生态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梳理出西南聚落文化圈的层级关系,建构了西南聚落文化的生态层级理论框架体系,更有助于深入探讨聚落类型和形态的深层次关系;论文运用生态链的理论,将聚落从纵向的历史形态与横向的地域形就是说,将西南土地文化分为物质、精神、制度三个层面,厘清了土地文化的生态属性与聚落形态之间的关系。
内容简介
  聚落形态与地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西南地域文化事象纷繁复杂,故《博士论丛:西南聚落形态的文化学诠释》引入文化生态学及其层级理论,从系统论的视角建构起静态的西南文化生态层级的理论体系,并结合动态的文化传播生态链条,综合景观生态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对西南聚落形态及类型进行分析与诠释。期望《西南聚落形态的文化学诠释》能对聚落的保护与更新及地域建筑设计有些许指导意义。
  《博士论丛:西南聚落形态的文化学诠释》可供建筑师、地域建筑文化研究人员及建筑院校师生阅读参考。
目录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学术意义及实用价值
1.1.1 选题背景
1.1.2 学术意义
1.1.3 实用价值
1.2 课题研究的国内外现状综述
1.2.1 国内外聚落研究的多维视野及动态前沿
1.2.2 国内外关于西南文化学研究概述
1.2.3 西南地区聚落研究综述及其学术视角
1.3 课题概念的解析及研究范围的界定
1.3.1 “西南”范围的界定
1.3.2 聚落的概念与研究范围的界定
1.3.3 本文的聚落形态及其变迁
1.3.4 文化生态与生态文化
1.3.5 文化生态学与景观结构模式
1.4 课题研究的学术取向和研究方法
1.4.1 课题研究的学术取向
1.4.2 课题具体的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1.6 研究框架

第2章 文化的层级:西南聚落文化的系统结构
2.1 西南地理生态环境与文化的多元
2.1.1 从低盆地到高海拔的地理学环境特征
2.1.2 西南自然环境的生态多样性
2.1.3 西南文化地理的多元现象
2.2 文化生态学与西南聚落文化系统
2.2.1 文化生态学及理论研究概述
2.2.2 文化生态系统与西南聚落文化
2.3 西南聚落文化的层级理论建构
2.3.1 文化生态位与西南地域文化系统
2.3.2 西南聚落文化的层级划分
2.4 西南聚落文化层级的格局
2.4.1 西南文化生态圈及周边文明
2.4.2 文化圈的交错与纽带上的共生
2.4.3 西南原初文化与聚落形态考古
2.4.4 西南文化生态圈内的层级谱系
2.5 小结

第3章 文化的“漂积”:生态链与西南聚落演化
3.1 西南民族的迁徙之路:从内地到东南亚
3.1.1 藏彝走廊内外的民族迁徒
3.1.2 移民填四川之路与文化移植
3.1.3 路径延伸:西南民族向东南亚的迁徒
3.2 经济链的延伸与西南聚落文化滥觞
3.2.1 农耕文化的传播路线与干栏式聚落的分布
3.2.2 矿业的发展及运道上的聚落
3.2.3 商业贸易之路的拓展
3.3 宗教传播之路与西南宗教聚落
3.3.1 三面夹击:佛教文化的传播路径
3.3.2 梯级渗透:本土宗教的南传路线
3.3.3 基督教入侵与伊斯兰教的遗存
3.3.4 原始信仰的个案:摇钱树传播之路
3.4 军事战争之路与聚落文化斑块
3.4.1 来自王庭的军事征伐
3.4.2 蒙古部落进军西南的路线
3.5 小结

第4章 文化的根茎:土地与西南聚落形态
4.1 土地——聚落文化生态之树的根茎
4.1.1 土地文化的含义
4.1.2 人文、生态与聚落形态之源
4.2 土地的物质文化属性与西南聚落形态
4.2.1 土地类型基因与西南地域文化
4.2.2 土地的生态属性与聚落选址
4.2.3 经济生活模式与聚落形态
4.2.4 地、宅、聚落形态
4.3 土地的精神文化与西南聚落形态
4.3.1 土地崇拜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4.3.2 土地的精神诉求与种内竞争
4.3.3 风水的文化遗传与聚落选址
4.3.4 可持续土地观下的人居新境界
4.4 土地制度文化与西南聚落形态
4.4.1 宅田制的生态属性及其租赁与买卖
4.4.2 移民中的土地制度文化渗透
4.4.3 军事屯田中的土地制度与文化入侵
4.5 小结

第5章 文化的竞争:西南聚落的类型学求证与形态学诠释
5.1 宗族聚落及形态
5.1.1 移民与原初文化下的西南宗族聚落
5.1.2 宗族聚落形态类型的衍生及特征
5.1.3 宗族聚落类型的形态比较分析
5.1.4 宗族聚落形态的文化生态特性
5.2 经济聚落及形态
5.2.1 西南经济聚落类型的增生
5.2.2 成因、分布、进化与文化生态
5.2.3 农耕聚落的类型与形态解析
5.2.4 商业聚落的形态与类型解析
5.3 宗教聚落及形态
5.3.1 原始崇拜与原初宗教聚落形态
5.3.2 儒教聚落
5.3.3 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小乘佛教与聚落形态的比较
5.3.4 道·仙境与聚落形态
5.3.5 基督教与伊斯兰教聚落
5.3.6 宗教文化演替下的聚落形态——喜洲
5.4 防御型聚落及形态
5.4.1 空间立体防御体系——碉寨
5.4.2 形态多变的堡寨聚落
5.4.3 军事文化的遗存:屯堡聚落
5.4.4 防御聚落的形态比较
5.5 民俗聚落及形态
5.5.1 西南民俗与文化生态
5.5.2 芦笙场·苗族民俗聚落
5.5.3 民俗·鼓楼·侗族聚落
5.6 小结

第6章 文化的演绎:西南聚落形态的传承与发展
6.1 文化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西南聚落保护
6.1.1 西南聚落文化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内因
6.1.2 基于系统稳定之下的西南聚落保护
6.2 竞争演替与西南聚落新文化建构
6.2.1 变革中的聚落更新与重生
6.2.2 西南聚落形态文化研究的建筑学启示
6.3 西南聚落形态与文化研究的再思考
6.3.1 对西南现代文化与聚落发展的反思.
6.3.2 课题的后续研究

附录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图表索引
参考文献
致谢
精彩书摘
  《博士论丛:西南聚落形态的文化学诠释》:
  西南少数民族在水利工程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对于稻作民族来说,没有水利就很难进行农业生产。在西双版纳,农业对水利的依赖尤为突出。西双版纳长夏无冬,干湿两季分明,因此,旱季必须浇灌,雨季又必须排水,灌溉系统相当关键,所以当地人说:“先有水沟后有田”,水利变成农业生产的命脉,兴修水利也就成了全体聚落成员最关心的大事,傣族各村寨每年都必须派人参加建渠、筑坝和修理,此种义务谓之“甘勐”。水稻离不开水,如果没有水利灌溉,傣族的稻作文化就不可能丰富多彩。史学前辈江应棵认为:“作为东方农业基础的水利灌溉事业,傣族在这方面就有着卓越的成就,不论西双版纳、德宏和其他傣族地区,对于利用天然河流和人工开挖河道灌溉田亩,自古以来就有一套传统经验和相当丰富科学的知识,并且对于管理水利事业,也都有完密的组织制度。”西双版纳的傣族聚落与其水利系统息息相关,水渠把“曼”联合为“火西”,把“火西”联合为“陇”,把“陇”联合为“勐”,进而又有“勐”和“勐”之间的联合。随着水利灌溉系统的形成和发展,各村寨都纳入了这一网络。勐景洪由陇洒、陇东、陇匡、陇领囡四个“陇”组成,实际上是一个聚落群。某种程度上来讲,形成“勐”的真实基础是水利灌溉系统。所以,当地人讲:“先修水渠后建勐。”由土地文化需求而出现的灌溉水系,在傣族的日常生活中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逐步发展成为了傣族特征鲜明的聚落文化。
  ……
  • 著者李建华
  •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2170449
  • 版次1
  • 包装平装
  • 出版时间2014-12-01
  • 用纸胶版纸
  • 页数312
  • 正文语种中文

温馨提示

由于部分商品包装更换较为频繁,因此您收到的货品有可能与图片不完全一致,请您以收到的商品实物为准,同时我们会尽量做到及时更新,由此给您带来不便多多谅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