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浙江学术文库·福利转型:城市贫困的治理实践与范式创新-预付365_综合福利消费平台
0 购物车
商品详情
首页 > 图书> 社会科学> 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 当代浙江学术文库·福利转型:城市贫困的治理实践与范式创新
当代浙江学术文库·福利转型:城市贫困的治理实践与范式创新
商品价格: ¥30.60 [定价  ¥38.00]
商品编号: 11600318
服      务: 图书 负责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商品运费: 全站满99包邮,不满收10元,实际运费以支付页面金额为准。
温馨提示: 不支持7天无理由退货
购买数量: - +
365商城不参加品牌方的满减优惠及赠品活动
商品介绍
规格与包装
  • 商品名称:当代浙江学术文库·福利转型:城市贫困的治理实践与范式创新
  • 商品编号:11600318
产品特色
  当今国际社会,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其社会福利以及相关的社会保障政策都处于一个此起彼伏的调整和改革时期。在西方福利国家,理论界对这种社会福利制度的变革贴上了从“福利国家”向“第三条道路”转变的标签。变革的核心是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调整,以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经济全球化以及严重影响制度可持续性的费用增长等问题,从而逐步达到消除贫困以及社会排斥的目的。这种变革体现在制度层面,主要表现为社会保障责任分担机制的构建,即政府在福利提供中的作用不断下降,社区、家庭和市场的福利提供作用则得以明显提升。在欧洲许多国家,政府部门在政策操作层面通过福利私有化等方法,将社会保障资金集中于最需要的城市贫困群体之中。
  我国的社会保障事业目前正处于改革与调整时期,并且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客观而言,我国新型的社会保障体系伴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深深烙上了国际社会保障领域变革思路的痕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机制,使全体人民公平公正地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照此要求,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还难以有效满足民众对福利的需求,客观上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适时加以调整。例如,长期以来存在的城乡二元体制结构片面地强调社会保障改革的首要目标是为国有企业的改革配套,从而忽视了城镇其他群体以及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其后果突出表现在城市新贫困群体这一特殊阶层在我国的出现与扩大,并在城市内部以新生代农民工、下岗失业职工和“2030”青年新失业群体等形式表现出来。
  鉴于此,全面了解和把握国外社会福利理论的前沿,借鉴欧洲福利国家改革的成功经验,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当然,我国的社会保障事业最终要符合中国的国情,要按照自己的发展方向和改革思路进行完善。在努力吸收和消化国外社会福利领域的新理论,借鉴他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经验与教训的同时,我们也要牢牢把握当前国内城市新贫困群体的主要特点,深入分析其产生背景和遭受社会排斥的特殊性。在此基础上,审慎鉴别各种福利模式的适用性,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激励作用,同时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贫富差距扩大之间的矛盾,而这正是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福利制度改革的首要目标。
  基于以上思路,本书首先对理想福利三角理论和社会排斥理论进行了系统阐述,探讨了市场机制条件下福利三角的失灵以及城市贫困群体在欧洲国家的出现。研究表明,理想福利三角理论作为欧洲福利国家建立的理论依据,客观上割裂了国家、市场以及个人之间的良性互动,其对市场机制的过分依赖将直接导致部分社会成员在自由竞争中沦为劣势并陷入贫困。在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的指导下,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率先建立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模式,政府以社会财富的再分配为手段,对城市贫困群体的生活进行了全方位干预。但是,这种过于全面的福利模式一方面助长了人们的懒惰情绪和对政府的严重心理依赖;另一方面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入平缓期,福利国家的财政人不敷出,国家福利主义模式最终陷入了全面危机。为了将福利国家从危机中挽救出来,以吉登斯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对民主社会主义和新自由主义进行了折中与调和,提出“第三条道路”的改革理念,强调有限的国家干预和有限的市场调节相结合,主张社会福利中国家责任、社会责任和个人责任的有效分担。以此为切人点,本书在论述欧洲福利国家改革实践的基础上,力求突破传统的以民族和国家为基本视角的分析方法,探求制度转型背景下我国城市新贫困群体治理的可行路径。
内容简介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需求层次的提升,不同社会阶层对福利需求的异质性越发凸显,福利制度转型和城市贫困治理研究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
  《当代浙江学术文库·福利转型:城市贫困的治理实践与范式创新》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保障和改善民生,使全体人民公平公正地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为指针,从宏观视角梳理和把握了西方社会福利理论前沿与欧洲福利国家改革的模式、经验和举措,并结合转型期我国城市新贫困群体产生的特殊背景和遭受社会排斥的显性表现,探讨了不同福利模式在我国的适用性及其改进策略。《当代浙江学术文库·福利转型:城市贫困的治理实践与范式创新》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富有逻辑、视角新颖的分析框架,实现了从国外到国内、中央到地方、理论到实践等诸多层面的逻辑递推,相关结论对完善我国福利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增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具有积极意义。《当代浙江学术文库·福利转型:城市贫困的治理实践与范式创新》最大的亮点在于结合中国社会转型的实际,将制度因素纳入Evers理想福利三角理论的分析框架,以局部均衡模型为依据探讨了城市新贫困群体福利改善的可行路径,提出建立_种福利补偿机制的设想,从而实现了西方福利经济学最新研究成果的中国化、大众化。
作者简介
  许光,1981年4月出生,山东粱山人。现为中共浙江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浙江省人口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科学发展观与浙江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员。2013年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主要研究方向:福利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流动人口与农民工问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主持和参与省部级课题十余项,在《学术交流》、《经济纵横》、《现代经济探讨》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贸易与经济》全文转载。
目录
前言
Preface
导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若干重要概念的界定
三、研究范围、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四、预期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福利三角理论与社会排斥理论
第一节 福利三角理论
一、福利多元组合与福利三角
二、Evers的理想福利三角理论
三、制度转型中的福利三角
第二节 社会排斥理论
一、社会排斥的概念与内涵
二、社会排斥的类型与特点
三、社会排斥的测量维度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城市贫困群体与欧洲福利国家的建立
第一节 市场机制下的福利三角失灵
第二节 城市贫困群体及所遭遇的社会排斥
一、城市贫困群体的概念与成因
二、城市贫困群体遭受社会排斥的显性表现
第三节 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理论
一、凯恩斯主要的社会福利主张
二、国家干预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国家干预理论的主要影响
第四节 《贝弗里奇报告》与福利国家的建立
一、《贝弗里奇报告》的主要内容
二、《贝弗里奇报告》的主要影响
三、福利国家的建立及其模式特征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城市贫困群体现象的加剧与欧洲福利国家改革
第一节 “国家福利主义”的危机
一、依赖心理引发的就业危机
二、收不抵支引发的财政危机
三、人民不满引发的社会危机
第二节 “福利社会主义”的兴起一一“第三条道路”改革
一、“第三条道路”兴起的历史背景
二、“第三条道路”的具体主张~吉登斯的社会福利思想
三、“第三条道路”与积极的福利国家
第三节 福利国家改革的成就与困惑
一、二战后福利国家改革的成就
二、城市贫困群体与福利制度冲突的加剧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转型期我国城市新贫困群体及所遭遇的社会排斥
第一节 我国城市新贫困群体及其基本特征
一、城市新贫困群体概念的界定
二、城市新贫困群体与传统贫困群体的区别
三、研究城市新贫困群体的现实意义
第二节 我国城市新贫困群体产生的特殊背景
一、80年代以来社会经济制度转型的主要影响
二、城市新贫困群体与所有制改革
三、城市新贫困群体与产业结构调整
四、城市新贫困群体与城乡收入差距扩大
第三节 城市新贫困群体遭遇的社会排斥——以劳动力市场为例
一、城乡二元劳动力市场对农民工的社会排斥
二、劳动力市场竞争中新失业群体遭遇的社会排斥
三、转型中的再排斥: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困难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福利制度改革与当前社会福利探讨的理论要点
第一节 我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的历程
一、社会福利制度的初创阶段(20世纪50年代)
二、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至80年代初)
三、社会福利制度的转型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
第二节 传统社会福利政策对贫困问题的解决思路
一、1949年以来我国反贫困政策的具体实施
二、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反贫穷思想的理论要点
三、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反贫穷政策的特点
第三节 当前我国社会福利思想探讨的理论要点
一、社会福利的价值目标与政策取向
二、关于社会福利社会化的理论探讨
三、关于社会政策转型的理论探讨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福利制度转型与理想福利三角理论的修正
第一节 福利三角制度转型在我国的演绎
一、市场机制层面的转型
二、政府干预层面的转型
三、家庭制度层面的转型
第二节 对传统社会福利制度假设的修正
一、对社会福利政策制定背景的重新思考
二、研究视角向社会排斥视角推进的必然
第三节 对理想福利三角理论的修正
一、基本假设与判断
二、制度转型对社会福利影响的分析
三、对模型的探索性修正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案例分析:浙江省加快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政策创新.
第一节 调研方案与样本设定
第二节 浙江省新生代农民工的群体特征
一、外出动机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
二、就业呈现出明显的集聚态势
三、返乡意愿和返乡能力“双低”
四、对城市的现代化生活有强烈诉求
第三节 浙江省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人现状及融人困境
一、经济收人层面:工资水平和从业方向
二、政治权利层面:党团组织和维权投诉
三、社会交往层面:与城市居民的主动交往意愿
四、心理文化层面:自我认同与返乡意愿
第四节 加快包容性发展,推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政策建议

第八章 研究结论、前景展望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政策启示
一、基本原则
二、政策建议
第三节 创新点与未来研究方向
附录一 浙江省新生代农民工生存现状及城市融入调查问卷
附录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保障主要法律法规条目及颁发机构
附录三 “国家福利主义模式”时期西方国家主要的经济社会指标
参考文献
关键词索引
后记
精彩书摘
  1.研究的理论意义
  当前,理论界对城市贫困问题的研究思路主要有三种,第一种以阿马蒂亚.森为代表,通过对权利问题的论述探讨了弱势群体因为权利缺失而沦为贫困者的可能性,如阿马蒂亚.森所著的《贫困与饥荒一一论权利与剥夺》: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和《饥饿与公共行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扳);第二种以福利国家的改革历程为主线,分三个时期分别探讨了福利国家攻革前、改革中以及改革后资本主义社会为消除城市贫困群体带来的沉重社会压力而采取的政策举措。如考斯塔.艾斯平一安德森所著的《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顾俊礼、田德文主编的《福利国家论析-以欧洲为背景的比较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以及弗兰茨一克萨韦尔.考夫曼所著的《社会福利国家面临的挑战》(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三种以福利思想的发展和演变为主线,按不同的学术流派及其主流思想对福利主义的影响,探讨了城市贫困群体与社会福利的关系,这部分论著主要为国内学者的专著,如钱宁的《现代社会福利思想》(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陈红霞的《社会福利思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以及范斌的《福利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等等。
  城市贫困群体问题在不同历史时期引起了不同学术流派如此广泛的关注,其重要性可见一斑。但经过分析我们发现,当前国内外福利经济学家对城市贫困群体问题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不同学术领域的研究成果缺乏必要的关联性。当前,学术界各研究群体分别从其关注的重点以及兴趣出发,探讨了与贫困和社会排斥有关的问题,研究成果带有明显的学科性和地域性特点。但就贫困群体与社会排斥以及制度转型等问题之间的关联性而言,尚没有文献资料进行过全面、系统的论证。
  (2)现有研究成果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必要的实证研究和定量研究。近年来,福利测度问题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以定量研究的方法对城市贫困问题进行客观评价,进而探求可能的解决路径,是增强政策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必要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现有研究成果在手段和方法上还有待创新,特别是需要在福利经济学经典理论中进行探索性尝试。
  ……
  • 著者许光
  •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8141161
  • 版次1
  • 包装平装
  • 出版时间2014-12-01
  • 用纸胶版纸
  • 页数228
  • 正文语种中文

温馨提示

由于部分商品包装更换较为频繁,因此您收到的货品有可能与图片不完全一致,请您以收到的商品实物为准,同时我们会尽量做到及时更新,由此给您带来不便多多谅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