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研究丛书:中国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途径与政策选择研究-预付365_综合福利消费平台
0 购物车
商品详情
首页 > 图书> 经济> 经济计划与管理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研究丛书:中国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途径与政策选择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研究丛书:中国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途径与政策选择研究
商品价格: ¥56.50 [定价  ¥69.00]
商品编号: 11585872
服      务: 图书 负责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商品运费: 全站满99包邮,不满收10元,实际运费以支付页面金额为准。
温馨提示: 不支持7天无理由退货
购买数量: - +
365商城不参加品牌方的满减优惠及赠品活动
商品介绍
规格与包装
  • 商品名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研究丛书:中国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途径与政策选择研究
  • 商品编号:11585872
编辑推荐
    新农村建设政策制定、实施及评价指标大全!
内容简介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研究丛书:中国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途径与政策选择研究》作者在理论上,综合运用现代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公共经济学等理论的基本思想,构建了一个纳入社会公平、代际公平、权力选择、能力扩展等因素的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分析框架,对新农村建设的内涵与实质进行理论阐释,弥补对该问题研究中更多停留在概念阐释和政策讨论层面的不足。二是在实践上,通过对2006—2010年间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基础及新农村建设中农户的需求意愿与政策诉求分析,客观认识与评价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绩效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与需要进行的政策制度改革,为新农村建设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
作者简介
  徐璋勇,男,1964年生,经济学博士,现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近年来围绕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农村城市化等问题先后在《中国软科学》、《光明日报》(理论版)、《经济学家》、《国际金融研究》、《当代财经》、《金融评论》等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独立出版专著与合著5部;主持及参与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等10余项。先后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西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三等奖各1项。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结构
1.3.1 研究内容
1.3.2 框架结构
1.4 研究特色和创新点
1.4.1 研究特色
1.4.2 主要创新

第2章 新农村建设研究文献回顾与评价
2.1 关于新农村建设含义和内容的研究
2.1.1 新农村建设的含义
2.1.2 关于新农村建设内容的研究
2.2 关于新农村建设途径与模式的研究
2.2.1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途径选择
2.2.2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模式
2.3 关于新农村建设中政府职能作用的研究
2.3.1 关于政府责任界定的研究
2.3.2 关于政府责任内容的研究
2.4 研究文献述评

第3章 新农村建设内涵的理论阐释与分析框架的构建
3.1 新农村建设的一般理论基础:经济发展理论
3.1.1 经济发展的含义
3.1.2 发展经济学发展观的演进
3.1.3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的争论
3.1.4 二元结构理论
3.1.5 人力资本理论
3.1.6 经济增长的阶段论
3.1.7 将制度分析引入发展经济学
3.1.8 经济发展理论应用于新农村建设的分析
3.2 新农村建设内涵的理论解释
3.2.1 新农村建设的内容
3.2.2 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3.2.3 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新型农民培养
3.3 新型农民的能力扩展
3.3.1 新型农民能力扩展的含义与能力组合
3.3.2 新型农民能力扩展与农业发展
3.3.3 新型农民能力扩展与农民收入增长
3.3.4 新型农民能力扩展与代际公平
3.4 新型农民能力扩展的基础与政策改革原则
3.4.1 新型农民能力扩展的基础
3.4.2 新型农民能力扩展政策的改革原则

第4章 西部地区农民能力扩展的基础分析1:经济基础和财政能力分析
4.1 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基础分析
4.1.1 经济总量增长状况
4.1.2 人均收入情况
4.1.3 人均支出状况
4.1.4 农村剩余状况
……
第5章 西部地区农民能力扩展的基础分析Ⅱ:产业发展与空间结构分析
第6章 西部地区农民能力扩展的基础分析Ⅲ:公共基础与公共服务分析
第7章 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农户需求意愿分析
第8章 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农户支付能力分析
第9章 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农户政策诉求分析
第10章 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典型模式的比较研究
第11章 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
第12章 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支持与制度改革
精彩书摘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研究丛书:中国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途径与政策选择研究》:
  3.3.4 新型农民能力扩展与代际公平
  新型农民培养有利于促进代际公平,从自然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社会环境稳定和人类文明的传递等多方面均有相互促进作用,理清二者之间的逻辑演进关系,对于深入探讨新农村建设内涵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1)代际公平的基本界定
  代际公平是可持续发展原则的一个基本内容,指当代人和后代人在利用自然资源、满足自身利益、谋求生存与发展上权利均等。即当代人必须留给后代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环境资源和自然资源。近几年,人们对代际公平的内涵又进行了扩展与丰富,把社会发展可持续也列入其中。
  (2)新型农民能力扩展有助于实现代际公平
  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由于多采用依靠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等要素的数量投入粗放发展方式,而未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性。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面临两大制约:一是生态环境难以持续。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带来的污染破坏了大气、河流等生态环境;二是社会发展难以持续。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差距不仅影响代内公平,对代际公平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如果不通过扩展农民能力去扭转这种差距,将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发展。根据代际公平的内涵我们可知:新型农民能力扩展,也即有技术技能农民的培养.有利于通过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和技术含量提升农产品的产出和质量,降低对生态环境资源的破坏;有利于在提高自身人力资本的同时,加大对子女人力资本的投入,促进人力资本在代际之间的传递;有利于代际文明尤其是农业文明向下一代传递;有利于打破“贫困因果循环”,既保证代际公平,又不损失当代人的福利水平。
  (3)影响农民代际公平的因素
  随着工业化从发端走向成熟,对农业和生态的冲击有时是毁灭性的。在工业社会下影响代际公平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生态的脆弱,工业化对生态的破坏严重,需要均衡发展,保护环境;第二,后代获取经济和社会资源的制度条件;第三,农业文明传承的需要;第四,打破贫困的因果循环的需要,促使农村居民从低水平代际公平向高水平代际公平转换。
  (4)农民能力扩展视角下代际公平的演化轨迹
  随着人力资本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获得的比较收益多于第一产业,这是由于中国的第一产业已处于物质资本投入阶段的后期,单位产出农产品下降。也就是这种“跨行业套利”动机的存在,促使农民向自己和下一代投资,这种投资主要表现为教育投资,让自己的子女完成国家的九年义务教育后,仍然投资给其去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以提高子女在第二和第三产业的竞争力。这种激励选择促进了农村整体人口的受教育年限上升,人力资本的投资也就相应增加。农村居民的第二代、第三代的教育水平得以大幅度提升,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代际公平性。也即农民通过受教育扩展了自己的能力,同时使下一代的人力资本获得了积累,促进了代际之间的公平。
  另一方面,农民个人能力的提升,会降低生育率,使农民从追求人口数量向人口质量转变,减少生育数量,加大提高孩子质量的投入,也促进了代际公平。贝克尔和巴罗(1988,1990)内生性地解释了生育率的决定问题,家庭决策的最优化决定了人力资本和生育率的水平①。家庭最优化决策主要基于以下两点:①纳入代际影响的家庭效用函数。个人效用水平,不仅与自己的消费有关,而且与自己拥有的子女数量和子女的消费水平有关。②利他性。利他性是指父母对子女关爱而付出的时间和消费支出。由于利他性的存在,家庭才考虑到对子女进行更高水平的投资。代际效用函数扩展了个人效用函数中的内容。
  ……
  • 著者徐璋勇,姚慧琴,李丙金,等
  •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 ISBN9787513634793
  • 版次1
  • 包装平装
  • 开本18.25
  • 出版时间2014-10-01
  • 用纸胶版纸
  • 页数276
  • 正文语种中文

温馨提示

由于部分商品包装更换较为频繁,因此您收到的货品有可能与图片不完全一致,请您以收到的商品实物为准,同时我们会尽量做到及时更新,由此给您带来不便多多谅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