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NGO口述史(第二辑)-预付365_综合福利消费平台
0 购物车
商品详情
首页 > 图书> 社会科学> 社会学 > 中国NGO口述史(第二辑)
中国NGO口述史(第二辑)
商品价格: ¥53.00 [定价  ¥68.00]
商品编号: 11563196
服      务: 图书 负责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商品运费: 全站满99包邮,不满收10元,实际运费以支付页面金额为准。
温馨提示: 不支持7天无理由退货
购买数量: - +
365商城不参加品牌方的满减优惠及赠品活动
商品介绍
规格与包装
  • 商品名称:中国NGO口述史(第二辑)
  • 商品编号:11563196
产品特色
  序言
  中国NGO口述史,是记录中国NGO与公民社会创业者们口述历史的著作。本书是继2012年出版第一辑后的第二辑,收录了我们近期完成的对八位被访者的口述访谈。
  中国NGO的创业者们,是一群用梦想改变社会、用行动书写历史的公民。如今他们中的许多人已届高龄,有的甚至已不幸仙逝。他们曾拥有的梦想、曾采取的行动,是中国公民社会中最富有生命力和先驱性的历史记录,是以公民个人为主体展现的中国NGO的创业史。如何记下和展示这一段留在当事人记忆中的历史?这是口述史研究的真正价值和使命之所在。在一定意义上,我称之为中国NGO研究的“抢救工程”,这一研究有着强烈的时代感和紧迫性。
  清华大学NGO研究所从2005年开始组建口述史研究团队,采用欧美流行的口述史研究方法,探索对中国NGO创业者们进行口述历史的调研、访谈和笔录整理。2012年,我们在多年探索研究的基础上出版了《中国NGO口述史》第一辑,收录了20位被访者的口述访谈。尽管水平有限,篇幅也不大,但我们耗时多年,耗力巨大,可谓滴水穿石,终成正果。出版后社会反响很大,常有读者来信来电询问,网评也颇好。这不仅肯定了我们既往多年的工作,更给了我们很大的激励。我于是下定决心,将这项意义深远的工作坚持下去,且不断改进提高。
  本书的被访者包括郑卫宁、任旭平、谢玲丽、吴青、吴登明、李宝珍、张开宁和陈金罗。这本书,是八位被访者的人生史,也是他们所代表的NGO的创业史。我和我的团队,只是用口述史的方法,力求忠实地再现每一位被访者的人生故事及其NGO的创业历史。
  本书在方法上突出口述史的人生史价值。作为NGO研究者,我们在对象选择上,当然首先关注的是被访者所代表的NGO及其成长史。但在研究中我们益发注意到:作为NGO的创业者,他们把自己的人生几乎完全融入其所开创的事业中,用全部生命在书写NGO的创业史。这一代NGO创业者的人生史,无疑就是活着的NGO创业史。人生史中有个人的成长与挫折,有内心的坚韧与彷徨,有得有失,有乐有忧,有面对大潮的迎接,有出淤泥而不染,还有精神的回归,灵性的涌现,等等。这无疑将放大我们口述史研究的范围和难度。我们本着学习的态度,边学边做,翻阅了大量有关人生史的著作,努力调整访谈的计划,努力和被访者沟通交流,也尝试着形成我们自己的风格。我还将2013年参加IDEAS培训学到的“U型理论”用到我们的口述史研究中,尽量放下,学会聆听,回归内心,体验当下的自然流现。这是我们透过人生史的视角和新的方法探索NGO口述史研究的第一步,尽管肤浅粗糙,但不失为一个有益的原型(prototype)。坚持下去,我们相信,终有完善的那一天。
  本书的统稿因与作者联系反馈等事宜,从上一年暑期延至寒假,又至第二个暑假。其间我在给博士生开设的一门课上尝试用口述史方法做了一个实习,同学们建议选择新生代的公益领袖作为访谈对象,竟有了意想不到的惊人收获。大家一致同意,在访谈基础上进行整理,争取在今年出版一个新的口述史特辑,相信会更加精彩。
  新的一年已过半。原计划在去年出版的这本书,无奈之间拖到了今年。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一年,以社会治理创新为主题的社会领域的改革正在全面展开。我们中国NGO口述史的研究也进入收获的一年,除本书外,还有两本也将陆续出版。我再三思量,还是没能为新的专辑找到一个合适的名称,只好沿用首辑的名称。我知道这样会增加读者选择和阅读的困难,但面对被访者,面对中国NGO创业者的创业史和人生史,我深感所负的担子很重很重。除了对读者诸君说一声抱歉,我还只能说:这是中国NGO口述史的第二部分,故名第二辑。我会继续努力,直至将来。
  王名
  2014年7月13日
  于四川飞往北京的航班
内容简介
  中国NGO的创业者们,是一群用梦想改变社会、用行动书写历史的公民。如今他们中的许多已届高龄,有的甚至已不幸仙逝。他们曾拥有的梦想、曾采取的行动,是中国公民社会中最富有生命力和先驱性的历史,是以公民个人为主体展现的中国NGO的创业史。如何记下和展示这一段留在当事人记忆中的历史?这是《中国NGO口述史(第二辑)》研究的真正价值和使命之所在。
作者简介
  王名,1960年10月生,现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NGO研究所所长,《中国非营利评论》主编。1997年毕业于日本名古屋大学,获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非政府管理、公民社会与治理、CDM与NGO参与环境治理。自1998年创设清华大学NGO研究中心致力于中国NGO研究至今,领导了清华大学关于NGO的各项主要研究项目和实证调研。近年来侧重从公共管理、社会治理、制度规范角度研究NGO,并探索运用口述史方法、人类学方法开展NGO研究。主要著作有:《中国NGO研究》、《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中国社团改革》(合著)、《民间组织通论》(合著)、《日本非营利组织》(合著)、《德国非营利组织》(合著)等,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相关论文80余篇。
目录
一 郑卫宁 谈残友集团
二 任旭平 谈兔王集团
三 谢玲丽 谈领导力
四 吴 青 谈 “农家女”及人生史
五 吴登明 谈重庆绿联
六 李宝珍 谈向阳中心
七 张开宁 谈云南健康研究会
八 陈金罗 闲谈结社法起草
结 语
精彩书摘
  1.两个“郑卫宁”
  问:我一直把您看作两个不同的人,一个是我面前的、真实的郑卫宁,一个是灵性的、作为精神的郑卫宁,您自己怎么看?
  答:我觉得你说得特别深刻。我常常回忆,自己小时候正逢“文化大革命”,书籍很有限,我又没上过学,所以抓着什么读什么。当时法国雕塑家罗丹雕的巴尔扎克给我内心的震撼很大,那是对巴尔扎克破烂不堪的肉体和隐藏在那个躯壳里面的精神的一种颤动,所以说,你说到我心里去了。
  问:您是在什么时候觉得有两个不同的“郑卫宁”?
  答:我从小患先天血友病,生下来就不能走路,13岁之前,又接触不到辅具,就那么在地上爬,一生也没进过校门,这是很让人自卑的。再加上自己的身体,每天就是出血、输血、抢救,这样的一个身体,肯定是不会被自己的精神认可的,所以说就我这样的特殊情况来讲,可能很早就有这样的感觉。
  问:您十几岁的时候就有?
  答:对。
  问:您实际上意识到了有一种分裂?
  答:对。我跟所有的媒体都没有谈到自己的童年。而实际上,我自己的成长过程、我的童年对我这一生的影响非常大。但我们这个群体有很多是比较弱的,比如残障社工是提供社会服务的,他需要有非常强大的思想和心灵才能做好心理咨询,才能做好社工的工作。但我们在培养残障社工的时候,最开始是感性的发现,发现残疾人特别弱,不像在设计软件和动漫方面,他比健全人强,通过电脑屏幕,他只要有耐心很快就会超过健全人。残疾人做社会服务工作就是不行,即便在我们这么着力培养的情况下,即便背后有几千个大学生残疾人团队的支撑,我们11个社会组织的残障社工也占不了整个社工比例的20%。溯根求源,因为从小残疾以后,家庭不论贫富,一定对他呵护有加,这个是很大的问题。
  在中国过去的老式家庭里,一般的男孩女孩其童年的成长很被忽视,要不就给挂个钥匙,要不就让隔代的老人带,然后有啥就吃点啥,都是跟着老人过日子,都是自己管自己。所以他们到大学毕业以后的家庭生活、宿舍生活、组织生活、形成的人格和残疾人是完全不同的。残疾人的心灵从小就被呵护,他跟主流社会那些心灵强大的人缺少交流,也没参与过广泛的社会竞争,他有很大的自我。像我们说的心中有个大大的我,做什么事都要关注外界怎么看自己,自己会怎么样,不像一般的主流社会的青年们,到哪儿求职到哪儿打拼,进去就是拼,没有想到自我的那套东西。
  问:在精神上,您跟他们不同?
  答:是的。我自己有这样一个体会,我在精神上不认同我是血友病群体的一员。比如我到各地去,都不参加血友病患者的聚会。血友病患者有五十多岁、六十多岁的,也有十几岁的,他们的聚会我不参加。我根本就不认同我是他们当中的一员。血友病患者是残疾人这个人群当中最孱弱的群体。举个例子,你去参加他的聚会,如果是个长沙发,你坐下来的话,他就说,慢一点别碰到他,因为他一碰就出血,旁边坐一个人,他都害怕无意当中会碰到他的胳膊和腿。他们的精神状况也非常的弱,觉得能维持着不出血就行,走到哪儿都不敢动,哪像我拄一跟拐棍全国各地到处跑,这种精神状态完全不同。所以血友病患者的聚会我不去,但我可以赞助。七年前在深圳开血友病大会的时候,我从国外的血友病组织那里要了三大箱药,通过海关进来。大会上有几百个人,我给每个人发了六瓶,一千多块钱一瓶。即便我全自费,我也愿意去帮助他们,但是我不去开这个会,我不愿意跟他们坐在一起。从他们的家属到他们本人,弥漫的那种悲观,那种保护的气氛是不行的。
  2.少年回忆
  问:您童年正逢“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对您人生的影响大吗?它与您的这种分裂是否有联系?
  答:别人看起来“文化大革命”给我带来的影响是灾难性的,让我一天学都没有上过,但我特别感恩“文化大革命”。仔细回忆,可能造就我这一生这样的性格,主要是因为“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开始的时候,我也就七八岁,但是“文化大革命”对我来说记忆犹新,我觉得主要原因是我们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时我的父母都是共产党的高级干部,我母亲是地方的局级,而我的父亲是军级,他是部队里的将军,但他是在一个院校里,就是现在的武汉海军工程大学,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这个院校属于“四大”(大鸣,大放,大字报,大批判)单位。
  ……
  • 编者王名
  •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ISBN9787509764855
  • 版次1
  • 包装平装
  • 出版时间2014-10-01
  • 用纸胶版纸
  • 页数339
  • 正文语种中文

温馨提示

由于部分商品包装更换较为频繁,因此您收到的货品有可能与图片不完全一致,请您以收到的商品实物为准,同时我们会尽量做到及时更新,由此给您带来不便多多谅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