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研究丛书:少数民族山区长期贫困与发展型减贫政策研究-预付365_综合福利消费平台
0 购物车
商品详情
首页 > 图书> 经济> 中国经济 > 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研究丛书:少数民族山区长期贫困与发展型减贫政策研究
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研究丛书:少数民族山区长期贫困与发展型减贫政策研究
商品价格: ¥49.00 [定价  ¥58.00]
商品编号: 11444569
服      务: 图书 负责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商品运费: 全站满99包邮,不满收10元,实际运费以支付页面金额为准。
温馨提示: 不支持7天无理由退货
购买数量: - +
365商城不参加品牌方的满减优惠及赠品活动
商品介绍
规格与包装
  • 商品名称: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研究丛书:少数民族山区长期贫困与发展型减贫政策研究
  • 商品编号:11444569
内容简介
  少数民族山区是我国贫困人口最集中的区域,也是新时期集中连片特困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此类片区的贫困深重,持续时间长,因此属于长期贫困。《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研究丛书:少数民族山区长期贫困与发展型减贫政策研究》对少数民族山区的贫困总体状况予以介绍,进而以调查地区为例,阐述长期贫困的主要特征、形成原因,并对已有减贫政策的有效性进行分析。《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研究丛书:少数民族山区长期贫困与发展型减贫政策研究》认为,已有的重经济增长、以解决生存温饱为目标的“生存型”减贫政策难以根除长期贫困,必须构建一个旨在提高贫困人口能力和发展机会、改善环境的“发展型”减贫政策体系。
  《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研究丛书:少数民族山区长期贫困与发展型减贫政策研究》对全国少数民族山区的贫困状况及动态变化,以及各类减贫政策资源的资料进行汇总和归纳,对山区发展理论和动态贫困理论的研究现状予以介绍,对长期贫困现象进行深入剖析,可作为研究中国农村贫困、少数民族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学者和研究生的参考资料,也可作为党政干部的阅读材料。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缘起
第二节 相关研究动态
第三节 主要内容介绍

第二章 少数民族山区贫困总体状况
第一节 贫困的界定和衡量
第二节 全国农村贫困总体状况
第三节 贫困人口的区域分布
第四节 全国少数民族贫困状况
第五节 全国少数民族山区贫困分布状况

第三章 少数民族山区长期贫困及特征
第一节 长期贫困的概念和基本议题
第二节 少数民族山区长期贫困的现状
第三节 少数民族山区长期贫困的代际传递特征
第四节 少数民族山区长期贫困的返贫特征
第五节 少数民族山区长期贫困的民族文化特征

第四章 少数民族山区长期贫困的形成原因
第一节 自然地理条件恶劣导致长期贫困
第二节 能力和文化不足导致长期贫困
第三节 某些制度变革不利于山区消减长期贫困
第四节 市场冲击形成长期贫困

第五章 已有减贫政策难以根除长期贫困
第一节 少数民族山区减贫政策回顾
第二节 产业减贫政策的无力和偏向
第三节 移民搬迁政策缺乏有效支撑
第四节 教育减贫政策的功能退化与异化

第六章 发展型减贫政策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第一节 发展型减贫政策的含义和体系构建
第二节 着力提升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教育减贫
第三节 着力改善贫困人口生活环境——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
第四节 着力保障贫困人口参与减贫的权利和机会——基层民主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精彩书摘
  (二)市场化分配机制不利于长期贫困农户
  市场机制的快速推进,对于已在20世纪80年代积累了一定发展基础的东部和平原地区而言,恰逢其时,给经济社会发展注人活力;但对于缺乏发展基础、发展能力的少数民族山区来说,则需要一个较长的适应时期。
  少数民族山区在市场化推进中,缺乏以下发展基础和条件:①物质资本,包括生产生活所需的良好自然条件、物质原料、基础设施,以及运转资金等;②人力资本,包括拥有开放和市场意识的企业家,以及相应的技术人员等;③社会资本,包括政策资源、人际网络、社会治胛经验等,没有这些发展基础和条件,也就意味着丧失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与人竞争和抗衡的能力,成为“原料地”、“输出地”、“被动落后者”。山区少数民族贫困户更是因此难以挣脱致贫的枷锁,长期陷入贫困之中。
  市场化收入分配机制的基本要点是:①效率优先,讲究竞争和淘汰;②允许资本、技术、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共同参与收入分配;③相应的调节手段,如税收、转移支付。由于第三个要点取决于各级地方政府“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态度和能力,存在政治和利益集团因素,因而,笔者认为主要由前两个要点体现市场化收入分配机制。遗憾的是,山区少数民族群众.由于自然条件、竞争环境及个人天赋的原因,既缺乏相应的收入分配参与要素,又缺乏相应的观念和环境,全方位处于劣势,难以在分配中获得更高的收入。
  首先,少数民族山区长期贫困农户缺乏相应的参与收入分配的生产要素。
  劳动力,包括体力和脑力两个方面,曾经是农民们创收的第一要素,但在现代经济体系中,已经变为劣势,根本无法为之创造更高收入。一方面,那些长期贫困人口,身体健康状况往往不太好,所能承受的劳动强度有限,因而无法依靠体力获得更高收入。另一方面,由于受教育机会和程度低,长期贫困人口的脑力也处于劣势,无法依靠脑力劳动获得更高收入。笔者调查发现,山区少数民族外出打工,多是做建筑小工、挖煤工、家政服务、搬运工、机械工等,收入较低,那些在家务农的群众,同样收入微薄;而东部农民,一部分人已经外流成为技术工人,一部分人则承包大片田地,收入丰厚。其实,在当今社会,再也不能用单一的体力劳动来创收了,必须依靠体力和脑力的结合,成为新型的劳动者。随着社会进步,劳动力变得更为高级,才能在竞争中凭此生产要素获得相应高收入,而这种劳动力要素,显然是少数民族山区长期贫困户所不具备的。
  土地,是农民创收之本。但这一生产要素,在少数民族山区恰恰极为匮乏。山区可利用的土地有三种:坡地、林地和田地,大部分是坡地和林地,田地比较少,而且分布零散,难以实现机械化、规模化种植。并且,山区可以种植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因受气候、土壤条件影响产量较低,种植业的“成本一收益”明显不对称,造成土地要素的收入能力极低,甚至为零(抛荒撂地)。朱启臻和杨汇泉(2011)曾对包括四川、重庆等在内的10个省市20个村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当地农村劳动力多为老年人和中年妇女,以粗放经营为主。如今,各地试点的土地流转改革和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改革,对于偏远山区意义并不太大,因为偏远、小块土地的生产成本大、收益低,难以增加农民收入。
  资本、技术以及信息等其他生产要素,在当今社会最能创收,然而少数民族山区长期贫困户均缺乏这些要素。他们中的大多数既没有物质资本,也没有人脉关系等社会资本,更谈不上有什么新技术和新信息,因此,他们根本无法在市场化的分配制度下获得相应收入。相反,过去能够获得一定收入,并能保证与其他农户生活相当的要素一一劳动和土地,已经沦为他们“糊口”的工具。
  最后,政府缺乏调节收入再分配的能力,长期贫困户难以获得相应的再分配资源。
  以市场机制为中心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必须要有政府强有力的再分配方式作为保证和补充。然而,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还没有建立一个有利于山区贫困户的再分配机制。通常,政府可以通过两种方法实现再分配:一是通过税收来调节高收入;二是通过转移支付来补贴低收入。这种财政上的“削峰补谷”做法,取决于各级政府对不同收入群体的政策偏向。由于地方政府受政绩考核和自身利益考虑,很少会将弱势贫困户纳入“首要政策”范围内,那些长期贫困户很难获得相应的财政转移支付,即使获得一定数量的“五保户”、“低保”等补贴,也难以使其摆脱贫困。可以说,市场化分配制度改革使长期贫困人口:(初次分配十再分配)收入小于支出,无法分享全国性改革的红利。
  ……
  • 著者陈全功,程蹊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400925
  • 版次1
  • 包装平装
  • 开本13.75
  • 出版时间2014-04-01
  • 用纸胶版纸
  • 页数211
  • 正文语种中文

温馨提示

由于部分商品包装更换较为频繁,因此您收到的货品有可能与图片不完全一致,请您以收到的商品实物为准,同时我们会尽量做到及时更新,由此给您带来不便多多谅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