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与当代文化丛书:人文精神与当代文化-预付365_综合福利消费平台
0 购物车
商品详情
首页 > 图书> 文化> 文化史 > 人文精神与当代文化丛书:人文精神与当代文化
人文精神与当代文化丛书:人文精神与当代文化
商品价格: ¥32.90 [定价  ¥39.00]
商品编号: 11438262
服      务: 图书 负责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商品运费: 全站满99包邮,不满收10元,实际运费以支付页面金额为准。
温馨提示: 不支持7天无理由退货
购买数量: - +
365商城不参加品牌方的满减优惠及赠品活动
商品介绍
规格与包装
  • 商品名称:人文精神与当代文化丛书:人文精神与当代文化
  • 商品编号:11438262
产品特色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法国思想家布莱兹.帕斯卡尔对人之所以伟大的概括可谓精道: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革,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一.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于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
  人仅是一根苇草。生命倏忽即逝,常伴苦痛悲哀。但他是一根会思想的苇革,他能发现他者的奥秘,能汲取万物所E.能反思自身的一切,能在顺天安命中坚韧前行,能将大悲苦化为大智慧。人的尊严,人的力量,人的伟大,全在于他是会思想的苇革。
  思想使成为一种文化的存在,换言之,文化与人同在。人要使世界“人化”,还要使自己“人化”,这是文化所包含的双重内涵。人不仅依照自身的方式理解世界,还用自己的想法和希望把天然的外部世界改造为适合自己的人化世界。现今每个人观察他所生存的环境,随处都可以发现被改造后的人化世界的存在。同时人也“向文而化”,也可以称作“化人”。“化人”包括三个层面,一是以各种方式修饰、设计自身的存在形式,包括自身的外在模样、居住场所乃至饮食方式等;其次包括人的社会化,在人们所组成的不同群体间形成相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关系;第三个层面是为自己及其所在的不同层级的群体形成某种生活样式,也就是形成具有某种特性的文化体系,这是“化人”的最高形式。世界的“人化”与人本身的“化人”是双重交互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创造了璀璨辉煌的外在文明,也衍生了丰富多彩的内在世界;个体为自己寻找到了绵延的意义,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也因此具有内在的根基。
  对人而言,文化是人之成为人的生存事实,是促使人发展、决定人未来面貌的主要因素。其中,人自身的“化人”,尤其是对于人何以生存、如何生存等问题的回答,即“化人”层面最高形式的探讨,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如《周易》所言,“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反观当下,世界“人化”的速度更显迅猛。科学和技术使人类的视野、活动范围扩展到以往人类无法想像的地步,人类生存的地球环境正在经历难以预测的改变,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及其结构、体制的变化同时带来新的矛盾和问题……世界的“人化”在促进人自身“人化”的同时更给后者带来严重的挑战。生活在当下的我们,已经充分感受到,两者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相互促进。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矛盾、科技与人文的冲突、不同文明之间的紧张似乎更加复杂和严重,“人类究竟该何去何从”、“人类的根到底在哪里”、“我们的心灵如何安顿”等古老的问题再次被重新提起。人们并没有在相对富足的外在世界中建构充实的内心世界,人空虚、自我放逐乃至异化的现象,层出不穷。观乎人文,成为时代的呼声。
  观乎人文,在当下中国尤其重要。中国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曾创造出丰富、独特并极富魅力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也渗透着浓厚的人文情怀。但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传统的中国文化受到严重挑战。近二百年来,各种文化思潮及主张伴随曲折的民族振兴道路冲突、融合,中国人在传统与现代、中方与西方交汇中苦苦寻找自身的精神家园。当代中国,意识形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而文化层面依然具有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特征,并在转型进程中曰渐呈现多元发展的面貌和趋势。可以说,能为全民族真正认同、足以为国民信仰和信念支撑的精神文化,还正处于重建之中。伴随中国经济的发展,伴随思想问题的多元化与复杂化,当下中国急需构建一种符合时代潮流、民族特色、社会需要的文化路径。
  人文精神与当代文化丛书,主要是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几位青年教师,依托中国政法大学青年教师学术创新团队,出于对时代精神与中国现实的体认,力求结合自己的研究,探讨具有转型特质与多元趋势的当下中国文化发展的特性、面貌和趋势。我们的目的,是为最终推进当下中国的人文精神与文化风貌尽绵薄之力。丛书的组成相对灵活,凡是从某种角度揭示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能够蕴含文化的底蕴和品位,能够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某种资源或启迪,都可收入丛书。
  ……
内容简介
  《人文精神与当代文化丛书:人文精神与当代文化》主要是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几位青年教师,依托中国政法大学青年教师学术创新团队,出于对时代精神与中国现实的体认,力求结合自己的研究,探讨具有转型特质与多元趋势的当下中国文化发展的特性、面貌和趋势。我们的目的,是为最终推进当下中国的人文精神与文化风貌尽绵薄之力。
目录
总序
简论文化及文化建设
儒释道与中国传统文化
现代西方哲学对西方文明的反思
林语堂的人生智慧
国学大师王国维的人生与治学
文化概念研究的几种路向及其分析
佛学与世界新文化的创建——以太虚论
中国禅宗为中心
林语堂的生命观
明清北京的马神信仰文化探析
价值多元论与进步
论康德道德法则的人性公式
马克思给查苏利奇的复信视野下中国“三个自信”探析
走向文化批判理论——兼谈西方马克思主义之“文化转向”
文本阐释与马克思主义美学本士化——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美学阐释
流转的文本:当代文化与中国文学
从“西方中心”到“中国中心”
林语堂人文思想审视下的美国与北京
格隆维的人文主义教育与中国梦的软实力建设
用中国传统文化更新当代教育理念
通识教育背景下的《批判性思维》课程研究
法学院校逻辑通识教育必须关注的几个问题
中国政法大学学生文学素养培养体系的建构与意义
精彩书摘
  三、文化的特性和逻辑
  只有理解并尊重文化的本性和规律,并自觉地、严格地遵循它的本性和规律去进行文化建设,才能有效地“强魂,健体”,保持我们的文化“根深叶茂,本固枝荣”。
  根据对文化一般本质的理解,可以说人本性、主体性、实践性和历史性是文化的主要特性。深切地关注、理解和把握这些特性,可以成为真正意义上文化自觉的起点,并为我们的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原则和尺度。
  人本性和主体性是文化的根本特性。“人本性”是说,文化从根本上就是属人的,谈文化就意味着,在世界万物中,我们永远要以人为本,面向人,理解人,为了人,而不是以人之外或之上的什么“神”、“物”、“原则”、“绝对观念”等等为本。
  人本性的进一步现实表现是“主体性”。主体性是说,现实中不同的人群(民族、国家、阶层、行业等)有不同的文化,每一文化都呈现其主体的生活样式,关系着主体的权利和责任。主体定位,既是文化体系的‘原点”,又是其“魂中之魂”。
  按照文化的人本性和主体性,我们一方面必须理解尊重世界上多元主体的文化权利和责任;另一方面必须增强自己的主体意识,自觉地担当起对自己文化的权利和责任。
  实践性和历史性是文化建设的切实根基。“实践性”是说,文化是由人“活”出来的,靠人“做”出来的,不是单凭“想”和“说”就能造就的。任何文化体系的形成和改变,都以其主体的生存发展实践为根基,贵在心口如一、言行一致的坚守、探索和创造。“历史性”是说,一种文化的形成和演变,归根到底是其主体实践过程不断自我凝聚、自我升华、自我积累的产物。社会发展史上的遗传和变异、继承和改造、经验和教训,多以“凝聚态”或“沉淀物”的方式保存于它的文化之中。所以“传统”往往最能显示文化的连续性与变动性。
  按照文化的实践性和历史性,一种自觉的文化意识,就是既尊重历史,又正视现实,既注重保持历史的连续性,也注重从现实出发去创造新的历史。我们一定要敢于坚持自己的追求,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注重在积累中创新,在创新中积累。
  人本性、主体性、实践性、历史性等是构成文化之“魂”的主要因素和特征。看一种文化的强弱兴衰,或考察一个文化体系的生命力,首先要看它这些“魂”的要素是否端正、充实、到位。例如:它是否真正保持了以人为本?以什么人为本,这些人是否是实践的主体,是否属于人民大众?它是否深深地扎根于主体的历史和实践,从而有足够的资源和底蕴?
  ……
  • 编者张丽清
  • 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2052562
  • 版次1
  • 包装平装
  • 出版时间2014-01-01
  • 用纸胶版纸
  • 页数376
  • 正文语种中文

温馨提示

由于部分商品包装更换较为频繁,因此您收到的货品有可能与图片不完全一致,请您以收到的商品实物为准,同时我们会尽量做到及时更新,由此给您带来不便多多谅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