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天文学卷(第一分册)-预付365_综合福利消费平台
0 购物车
商品详情
首页 > 图书> 科学与自然> 天文学 >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天文学卷(第一分册)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天文学卷(第一分册)
商品价格: ¥147.70 [定价  ¥175.00]
商品编号: 11426307
服      务: 图书 负责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商品运费: 全站满99包邮,不满收10元,实际运费以支付页面金额为准。
温馨提示: 不支持7天无理由退货
购买数量: - +
365商城不参加品牌方的满减优惠及赠品活动
商品介绍
规格与包装
  • 商品名称: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天文学卷(第一分册)
  • 商品编号:11426307
内容简介
  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以纪传文体记述中国20世纪在各学术专业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数千位华人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专家学者,展示他们的求学经历、学术成就、治学方略和价值观念,彰显他们为促进中国和世界科技发展、经济和社会进步所做出的贡献。
  本书按学科分别结集卷册,并于卷首简要回顾学科发展简史,卷末另附学科发展大事记。这与传文两相映照,从而反映出中国各学术专业领域的百年发展脉络。
  书中着力勾画出这些知名专家学者的研究路径和学术生涯,力求对学界同行的学术探索有所镜鉴,对青年学生的学术成长有所启迪。《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天文学卷》记述了约一百位天文学家。其中,一分册收录了50位天文学家,并有《20世纪中国天文学》和《20世纪中国天文学大事记》。
目录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总序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天文学卷》前言 
20世纪中国天文学 
20世纪中国知名天文学家 
高鲁(1877~1947) 
卢景贵(1891~1967) 
朱文鑫(1883~1939) 
高平子(1888~1970) 
张云(1896~1958) 
余青松(1897~1978) 
刘世楷(1897~1966) 
李珩(1898~1989) 
赵却民(1899~1982) 
陈遵妫(1901~1991) 
张钰哲(1902~1986) 
陈展云(1902~1985) 
赵进义(1902~1972) 
龚惠人(1904~1995) 
李鉴澄(1905~2006) 
程茂兰(1905~1978) 
邹仪新(1911~1997) 
程庭芳(1911~1968) 
叶述武(1911~1996) 
龚树模(1915~2001) 
容寿铿(1920~1970) 
潘鼐(1921~) 
李华(1922~1999) 
王绶琯(1923~) 
韩天芑(1923~) 
冯克嘉(1923~2006) 
张俊德(1923~19771 
陈彪(1923~) 
万籁(1924~2001) 
李元(1925~) 
李春生(1926~) 
卞德培(1926~2001) 
席泽宗(1927~2008) 
叶叔华(1927~) 
章振大(1927~) 
陈晓中(1928~) 
李竞(1928~) 
叶式焯(1928~) 
沈良照(1928~) 
刘辽(1928~) 
郭权世(1929~) 
万同山(1929~) 
许邦信(1930~) 
潘君骅(1930~) 
苗永瑞(1930~1999) 
沈海璋(1931~) 
易照华(1931~) 
陆琰(1932~) 
胡宁生(1932~) 
张家祥(1932~) 
20世纪中国天文学大事记
精彩书摘
  80年代,随着我国天文学家与国外同行交流互访增多,有了利用国外大型设备的机会和条件,星系和宇宙学研究的领域也日益扩展,研究成果也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关注。在星系研究方面,开展了选区星系红移巡天,为研究星系光度函数和宇宙大尺度结构提供了基础样本:通过对赛佛特星系的面源测光,提供了星系盘气体内流可能触发核活动的证据。在类星体研究方面,开展了双色法选区类星体红移巡天和候选体光学证认;高分辨率光谱观测和交叉相关方法研究L线丛。在宇宙大尺度结构研究方面,研究了类星体的成团性随红移的演化,不同光度星系的大尺度分布。
  90年代,中国天文学家在活动星系核的发现、辐射机制与中央能源,星系形成与宇宙大尺度结构的数值模拟,星系团引力透镜效应与暗物质分布,星系相互作用与活动性的关系,星系结构、动力学与化学演化,早期宇宙中的物理过程等主要前沿热点领域都做出了有一定国际影响的工作。
  七、射电天文学研究
  射电天文是新中国成立后开展比较早的几个天文研究分支之一,并且获得优先发展。1958年中苏联合海南岛日环食的观测,推动了中国第一支射电天文队伍的建立。中国射电天文从太阳射电开始,在六七十年代建立起一套米波、厘米波太阳射电望远镜,对太阳进行每日巡视,记录活动峰年太阳射电爆发,与光学望远镜一起承担太阳活动预报任务。80年代中国太阳射电的主要成果是参与国际太阳活动峰年联测和建立太阳射电高时间分辨率同步联测网。观测发现了一批太阳爆发的快速精细结构特征,在微波尖峰辐射机制、准周期震荡及多波段耀斑事件分析方面有了较大进展。90年代为迎接第23周太阳峰年的到来,“太阳射电宽带快速频谱仪”于1994年启动,2000年6月完成,该设备建成使中国的太阳射电水平居国际前列。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宇宙射电天文”,即“非太阳射电天文”在我国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八九十年代中国建立起密云米波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上海天文台的余山VLBI望远镜和紫金山天文台的青海13.7米毫米波望远镜三大射电设备,我国的宇宙射电天文发展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三大设备建立后,已经取得国际上瞩目的天文成果。米波综合孔径系统投入观测后,进行了北天区巡天计划,制作成了中国第一个射电源巡天星表,记录了34000个射电源,另外还观测了强射电源天鹅座A附近天区,得到了超新星遗迹G78.2+2.1的完整结构,并为推导它的低频频谱分布提供了观测资料。13.7米毫米波望远镜是主要用于分子天文观测的设备。紫金山天文台对年轻恒星作多种分子谱的成图观测,发现了L1287等天体成协的双极流和致密旋转分子气体盘,6个新双极流和近百个外流候选体,还在HH111发现原恒星周围的动态分子下落盘,引起了国际学界的重视。另外毫米波望远镜观测到了“水脉泽观测星表”,在435个待测源中发现了100个水脉泽。上海天文台的VLBI的25米射电望远镜可观测羟基和水。上海天文台进行了NGC4258水脉泽VLBI研究,发现了水脉泽在开普勒分子环上的分布;还有根据VLBI网观测研究,提出的新方法给脉泽谱特征与脉泽斑闾的联系和外流不准直性等;利用该设备和声表面波频谱仪观测水脉泽,获得了11颗水源的分子谱线轮廓图。80年代初,中国射电天文学家就对视超光速现象开始进行研究,80年代中期提出了探测视超光速源的VLBI观测研究计划。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学者不仅在视超光速射电源的理论探讨上,还是在视超光速射电源的发现、证认和统计分析方面做出了贡献。
  ……
  • 编者钱伟长,叶叔华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395801
  • 版次1
  • 包装精装
  • 开本35.0
  • 出版时间2014-01-01
  • 用纸胶版纸
  • 页数547
  • 正文语种中文

温馨提示

由于部分商品包装更换较为频繁,因此您收到的货品有可能与图片不完全一致,请您以收到的商品实物为准,同时我们会尽量做到及时更新,由此给您带来不便多多谅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