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的婚姻和土地:引入兄弟共妻制的分析-预付365_综合福利消费平台
0 购物车
商品详情
首页 > 图书> 社会科学> 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 > 青藏高原的婚姻和土地:引入兄弟共妻制的分析
青藏高原的婚姻和土地:引入兄弟共妻制的分析
商品价格: ¥57.40 [定价  ¥68.00]
商品编号: 11423377
服      务: 图书 负责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商品运费: 全站满99包邮,不满收10元,实际运费以支付页面金额为准。
温馨提示: 不支持7天无理由退货
购买数量: - +
365商城不参加品牌方的满减优惠及赠品活动
商品介绍
规格与包装
  • 商品名称:青藏高原的婚姻和土地:引入兄弟共妻制的分析
  • 商品编号:11423377
产品特色

  经历了十余年的田野工作,交替着短暂的文献收集和持续的写作,为着追求取材丰富、立论沉稳的目标而反复磨砺,今天终于迎来本书脱稿的佳期。
  虽然之前我们在不同的民族学刊物上陆续发表了七八篇调查报告、论文和译文,但这部书绝非“旧瓶装新酒”,将刊登过的文章拿来加点新材料,而是另起炉灶、从头做起,把全部材料集合在一个总题目下面,分门别类,提炼问题,凝聚论点,考虑叙述的思路。因此,本书利用的素材和文献,引入的理论、观点和方法,题目打算阐发的深度和广度,在国内外同类研究中虽不敢说居于前列,但也决不能说仅达交差的水平而已。
  这本书是两位作者前后默默耕耘了17年的劳动结晶。在研究的肇始阶段,我们的起步先后有别,对这个题目的发凡各有因缘。远因虽然各异,近缘却基本相同,那就是好奇心、专业熏陶与时运的机缘凑巧。凡读过一些文化人类学原著的人,大约都知道兄弟共妻制的比例之低仅次于姊妹共夫制。它在地球上是那么的罕见,却在青藏高原屡见不鲜。此外,兄弟共妻这一婚制结构复杂,其所依赖的自然与社会条件独特,故150年来持续引起一些文人学者的高度关注。作为民族学工作者,最基本的素质之一就是对异文化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与寻常人的猎奇心态截然不同。科学始于兴趣,原创来自上下求索。这种好奇心给予我们的感情带来频繁的碰撞,引导着我们的思想步步深入。
  我之所以选择婚姻家庭做研究,首先是受黄淑娉先生的影响。黄先生不止一次地强调,婚姻家庭亲属关系是人类学的核心,仅从民俗学角度去分析研究是远远不够的。她身体力行,对国内外民族的婚姻家庭都有研究。我从先生那里学到做学问的基本态度。其次,我之所以选择西藏,更重要的是中山大学人类学研究传统的影响。杨成志教授的研究对象全是少数民族。他说:“我认为在中国搞人类学,非到少数民族地区调查就很难成功。”此话表明了研究的重点,也暗示了研究的方法:相对于汉族社会而言,许多少数民族的社会形态都比较简单明了,要认清汉族社会的诸种复杂关系,最好先研究简单社会。不可否认,由于我和许韶明的师生关系,我在某种程度上将自己的研究兴趣传染了他,起到先行后续的引导作用。 

编辑推荐

  本书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规划项目。

  婚姻与家庭是人类生活的主题,社会气象万千,婚姻与家庭也不可能是单一的。

  本书对兄弟共妻制的研究能起弥足珍贵的作用。法律工作者、行政人员、民族干部拓宽视野可赖此书,青年人满足好奇心、弥补知识盲点亦可借助本书。常人可消除单纯用政策或法律透视婚姻、家庭所带来的偏见,对于加深理解文化的多样性有着积极的意义。另外,由于本书素材丰富多样,观点切合实际,模型新颖别致,经过实地验证,又跟国际前沿对话,展示了多偶制的研究视角,无疑为课堂教学提供了生动的案例,有利于促进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因而对教学科研大有裨益,在培养人才、提倡多学科的融合与借鉴方面尤具价值;同时对于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建设,巩固与拓展民族学的传统阵地亦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立足于长期的田野调查,以贴切的理论方法来透视“青藏高原的兄弟共妻制”这一古老的婚制,对相关因素作结构性的分析,结合世界民族志的新材料做跨文化比较,与国外学者对话,叙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内容。本书认为,青藏高原的兄弟共妻制依赖于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土地和劳力资源匮乏,二是人们崇尚家产不可分割的观念。在藏族的历史上,支配婚姻选择与财产继承的因素很多,土地制度归根结蒂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风俗或法律上讲,如果婚姻需要两个对称的主体,那么在兄弟共妻制下,妻子构成一方,同胞兄弟构成另一方,以此承袭家业。在缺乏兄弟的场合,可让女儿留在家中招赘(共同招婿时即为姊妹共夫,一女招数男时即为入赘式兄弟共妻),借以保持家产的完整性。青藏高原不存在性别比例失调,因此兄弟共妻制与男多女少无关,而与人口调整网络的需求有关,与其说这一婚制是对于资源稀少、环境恶劣等自然因素,以及封建徭役制、佛教供养制等社会因素的有效适应,从而是对自然条件和社会分工的应答式反应,毋宁说它是对传统生产方式的主动适应。

作者简介

  坚赞才旦(何国强):民族学博士、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西密歇根大学和伊利诺大学访问教授,擅长田野研究,出版了10部专著、编著和译著,40余篇论文/调查报告,主持了7项国家、教育部和校级项目,其中3项与本丛书有关。

  许韶明:中山大学人类学博士,广州体育学院副教授。

目录

目录

 

 

自序/

绪言/

第一章导论/

一、一妻多夫制的分布

二、关于一妻多夫制的理论模型

三、我国的研究现状

四、本书的研究倾向

 

第二章江雄:冈底斯山脉的半农半牧峡谷/

一、一谷三乡的多偶婚家庭

二、共妻制与生产方式

三、共妻制的婚仪过程

四、共妻家庭的类型、结构及其变化

五、同房与生育

六、社会调节多余妇女的机制

 

第三章芒康山北麓的宗西/

一、宗西鸟瞰

二、风俗与法律

三、高度型的兄弟共妻制

四、兄弟共妻家庭的分裂

五、特殊的共妻家庭

 

第四章芒康山南麓的盐井/

一、沿革、族源与神话

二、农牧盐的生计方式

三、低度型的兄弟共妻制

四、纳西民族乡共妻家庭的特点

 

 

第五章南北麓乡村社会的开放性/

一、自然条件和文化张力

二、男女交往的旧俗与新潮

三、大众化教育

四、几个待深入探讨的问题

 

第六章所日:横断山脉的高原村落/

一、从游牧生活到定居

二、亲属称谓信息库

三、手足情深

四、婚姻与家庭的重合

五、情人制及其后果

六、宗教对两性关系的控制

 

第七章龙西:梅里雪山西北坡的小村/

一、碧土概况

二、“雅莫”的龙西

三、卓玛出嫁

四、亲属制度

五、婚姻与家庭

六、在半农半牧之间

 

第八章雨崩:梅里雪山南麓的旅游村/

一、雨崩剧变

二、均贫富

三、亲属关系

四、历史之巧合

五、深层的原因

 

第九章比较与结论/

一、简单的回顾

二、五县八乡的兄弟共妻婚的同一与殊异

三、追寻兄弟共妻婚的动因

四、兄弟共妻婚的动力学基础

五、一总八分的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附插图目录

 

图0-1青藏高原田野调查点分布示意12

 

图1-1行一妻多夫婚的族群在地球上的分布2

图1-2青藏高原海拔与植被分布概貌18

 

图2-1江雄河谷鸟瞰28

图2-2一代共妻家庭(复杂型A、B两种)45

图2-3一代共妻家庭(简单型)45

图2-4两代共妻卫星家庭45

图2-5(A、B)一代、两代兄弟共妻主干型卫星家庭46

图2-6(A、B、C)一个兄弟共妻家庭的动态图式51

图2-7(A、B、C、D、E)另一个共妻家庭动态图式53

 

图2-8江雄河谷的民居屋式55

图2-9房屋的第二层平面57

图2-10两种妇女的生育曲线63

 

图3-1宗西乡中部和北部俯瞰75

图3-2宗西乡乡政府驻地76

图3-3民居平面76

图3-4四兄共妻家庭(知多组第73号)94

图3-5两代共妻家庭(知多组第64号)98

图3-6两代混合多偶婚家庭102

图3-7父子共妻家庭(知多组第70号)107

 

图4-1纳西民族乡暨上盐井、下盐井俯瞰115

 

图5-1两个共妻家庭的换婚关系166

 

图6-1所日村的行政区位171

图6-2所日村平面布景172

图6-3所日村帐篷与楼房的空间对比178

图6-4最近20年间虫草价格的市场波动182

图6-5亲属体系187

图6-6“兄弟”一词的义素193

图6-7中山医学院亲子鉴定记录之一页215

图6-8个案二十二的亲子鉴定情况217

图6-9个案二十三的亲子鉴定情况218

 

图7-1左贡县碧土乡位置246

图7-2滇藏茶马古道线路248

图7-3龙西村地形及自然村分布250

图7-4龙西村的亲属关系和亲属称谓款式258

图7-5龙西村人口金字塔262

图7-6龙西村民居二层楼房平面264

图7-75号家庭二楼厅堂的榻位265

图7-84号家庭二楼厅堂的榻位266

图7-9家庭人口数和单位产量对照283

图7-10家庭人口数和拥有的牲畜数286

图7-11家庭人口和采集的收入对照288

图7-12男劳力和采集收入的关系288

 

图8-1梅里雪山内、外“转经圈”293

图8-2梅里雪山在滇藏交界的位置293

图8-3雨崩村布局295

图8-4雨崩村的亲属关系与亲属称谓款式303

精彩书摘

  三、大众化教育
  盐井是西藏现代教育的开拓地之一,与两次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苏区相类似,许多民族干部从这里走向四方,故有“西藏老区”的称誉。
  纳西乡完全小学的校址在下盐井,并在上盐井、觉龙和加达三村各设有一个教学点。可是在教育传统悠久的盐井,现在仍有15~30岁的文盲1879人,其中女性693人。坚赞捕捉到教育与兄弟共妻家庭的关系。上盐井加崩村的6户兄弟共妻家庭,全为主干型,人口不算少,孩子的养育不成问题,但家庭成员的文化水平不高,文盲较多,平均每个家庭有4.17个文盲,而那些一夫一妻制家庭的文盲比例则没有那么高。正因为如此,当家长想让自己的子孙效仿兄弟共妻的行为时,孩子们反应冷淡,因为他们好歹读了一点书,有了知识,视野开阔了。
  加达村的格松罗布在察隅县当了8年兵,汉语能说会写,还立过两次三等功,获得一次军旗照像。1984年他转业,当时政策规定不安排工作,他就回乡务农,兼做小生意,在心灰意冷之下放弃了研习汉文。1988年,芒康县民政局根据新政策安排他到洛尼乡工作,从此在尼增、木许等地当乡长或书记。2002年,他年近50岁,不想在外奔波,组织上便调他任纳西乡人民代表大会主席。他有3个孩子,长女在盐井中学读初二,长子读小学六年级,幼子读五年级。妻子不识字,管不了孩子的学习,他调回家乡来对孩子的学习有好处。可以预见这个家庭的孩子将来不太可能行兄弟共妻婚。
  盐井有所西藏唯一的乡级初中,成立于1975年5月1日,2006年秋建成一座5层楼教学部,是盐井最雄伟的建筑。教师60%为汉族,40%为藏族,全都是外地人。招生覆盖六乡(纳西、徐仲、帮达、莽岭、曲孜卡、木许),学生在13~18岁之间。2004年只有10个班,344人(男187人,女157人),呈金字塔结构,初一有5个班,初二有3个班,初三有2个班。近几年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政策,加大了教育投入,招生率大幅度提高,每年招生约1500名。
  宗西乡的小学迟至1961年才建立。现代教育没有到来之前,孩子通过家庭、寺庙和社会获得知识。凡有家名的人家都比较注重教育,教导孩子懂礼貌,注重人情世故。
  宗西乡的完全小学设在宗西村知多组,另有4个教学点分散在其他3个行政村:达拉、宗荣各一个教学点,通古有两个教学点。达拉村因与完全小学距离最远,一至五年级,设置了5个班,每个年级1个班。其他3个教学点,一至三年级,各设置3个班,每个年级1个班。每个教学点有2名教师。教学点属于民办性质,完全小学属于公办性质。宗西行政村的孩子从一年级开始就在完全小学读书,其余3个行政村的孩子,因路途遥远,入学时先在本村的教学点读书,从教学点毕业后,再到乡里的完全小学,先复读一年。例如,达拉村来的孩子复读五年级的课程,通古村和宗荣村来的孩子复读三年级的课程。之所以如此,是由于教学点和完全小学的教学质量不同,对学生的要求亦不同。复读过程中,选拔成绩好的学生升入上一个年级,成绩不好的学生继续复读一年,如果是特别优秀的学生,不用复读,到完全小学之后,直接升学。
  克珠江措出生于澜沧江边的如美镇,出嘎托镇沿318国道北行,翻过海拔4500多米的拉乌山垭口就到了。1976年来到宗西乡任教至今。据他介绍,学生全部来自农村家庭,个别孩子的父母是乡干部;学生的父母,70010行一妻多夫婚,25%行一夫一妻婚,行一夫多妻婚的为零,5%的学生是有母无父的单亲家庭;这种家庭背景下的学生,大多不爱动脑筋,做作业没有耐心,爱上劳动课和体育课,不喜欢上专业课。
  宗西乡派出所有个警员喜欢逗孩子,孩子贪玩,手、脸、衣服脏兮兮的。为了引导孩子讲卫生,他抓了一把糖果对孩子说:“去,到小河边洗干净手脸,就给吃糖。”孩子面面相觑,无人应答。

  ……

  • 著者坚赞才旦,许韶明
  • 编者何国强
  • 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6046987
  • 版次1
  • 包装平装
  • 开本26.5
  • 出版时间2013-11-01
  • 用纸胶版纸
  • 页数424
  • 正文语种中文

温馨提示

由于部分商品包装更换较为频繁,因此您收到的货品有可能与图片不完全一致,请您以收到的商品实物为准,同时我们会尽量做到及时更新,由此给您带来不便多多谅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