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谈生死-预付365_综合福利消费平台
0 购物车
商品详情
首页 > 图书> 政治/军事> 中国共产党 > 毛泽东谈生死
毛泽东谈生死
商品价格: ¥28.10 [定价  ¥36.00]
商品编号: 11375984
服      务: 图书 负责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商品运费: 全站满99包邮,不满收10元,实际运费以支付页面金额为准。
温馨提示: 不支持7天无理由退货
购买数量: - +
365商城不参加品牌方的满减优惠及赠品活动
商品介绍
规格与包装
  • 商品名称:毛泽东谈生死
  • 商品编号:11375984
产品特色
  “人生自古谁无死?”生老病死是任何人都不可违背的自然规律,平民百姓是如此,伟人亦是如此。
  这是因为,人作为自然之存在物,生命是有限的,必定面临生死问题。生生死死,代代延续,构成了人类几千年的发展史和文明史。世界上没有什么万寿无疆的人,也没有什么长生不老之药。如果真正有“万岁”之人,诚如毛泽东所说过的,那他一定不是人而是一个怪物了。
  然而,在一个人活着的几十年里,对人生的看法和追求又是有所不同的,这也是伟人和平凡之人的区别所在。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生死问题当然也是他一生思考的问题。毛泽东对待生死的基本心态可以用十个字来描述:“乐观、奋斗、进取、顺其自然。”他这一超越生死的基本心态,几乎贯穿他的一生,从早年到晚年都是如此。特别是他的世界观发生根本转变后,就始终坚持把生死问题与共产主义理想、人民本位等人的终极性价值联系在一起,充分展示了作为一代伟人超越生死、追求人生终极性价值的高远情怀。
  探索生命本源和死亡价值,寻求精神生活的最高寄托,以化解人类生存与死亡尖锐对立的紧张状态,最能体现出人类作为万物之灵长的哲学智慧,体现出伟人在这个问题上的超越性的价值追求。早在长沙求学期间,青年毛泽东就已经开始涉猎这一问题。他在一篇文章中就阐述了自己对生死的看法:死生亦大矣,对此不求甚解,只顾目前稊米尘埃之争,则甚矣人之不智。
  毛泽东认为,由生到死是个体生存中最大的变动,是最值得人思考的大事件。他坚决反对蝇营狗苟的生活,主张在对生死的思考中寻求最根本的人生价值和最根本的人生智慧,特别是他对死的意义和价值的阐释,提出的“取义拼一死,九泉含笑亦冤魂”、“生为阶级,死为阶级”、“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等生死价值观,更是革命者在终极观中超越生死。也正是这种超越时空的生死观,促使毛泽东一生都在寻找人生的最高价值,从而克服生死大难、实现生死问题的圆满解决。
  人的一生,始终贯穿着生与死的矛盾与斗争。非生即死,非死即生。每时每刻,活着的人都是为生存而奋斗。人的一切行为,最终说来,都是为了生存。然而,在生存的目标和价值上,却是千差万别的,有的人是为了别人的利益而生存和奋斗,有的人是为了自己的生存而去损害别人,甚至取别人的生命来为了自己的生存。毛泽东在这个问题上一直倡导的是为了人民的生存而牺牲自己。所以,毛泽东的生死观体现出来的是壮丽、慷慨、视死如归。秋收起义前夕,当他被国民党地方团丁抓获后,毛泽东体现出来的是大智大勇,以他那独有的智慧,骗过敌人而安然无恙,经历了一次生死的考验;在井冈山,尽管条件恶劣、敌情紧张,他却镇定自若,置生死于度外;在红都瑞金、在长征路上、在红色大本营延安、在重庆谈判中、在转战陕北的日子里,毛泽东无时不身处险境,然而,他却以国家、民族和人民利益重于个人生死的胸怀,尽心竭力地为党、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大众而奋斗着。他早已把自己的一切交给了党、交给了人民,哪怕是流血牺牲也在所不惜。
  毛泽东虽然是一位蔑视死神的人,并多次说:“怕死是没有用的,怕死不能制止死亡,只能导致死亡。”然而,在与敌人残酷的斗争中,当自己亲人和家属死亡时,总是强烈冲撞、震撼着毛泽东的心灵世界,但他为了民族和人民的利益,始终能够坦然地面对这一切。这就是作为伟人的毛泽东,在心灵深处,有一种人生的终极价值在支撑着他。
  写到这里,不禁使我们想起毛泽东在那篇脍炙人口的《为人民服务》中所说的一段话来:“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的痛苦,我们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是死得其所。”
  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对生死问题有许多独到的看法。
编辑推荐
  毛泽东怎样看待生死?
  生当乐观,奋斗进取;
  死当英雄,死得其所。
  他的价值观已生死。
  当父母去世,妻儿牺牲,他悲痛,也坚强;
  当身陷险境,死神擦肩,他淡定,也从容。
  他说,生老病死,新陈代谢,
  这是自然规律。
内容简介
  《毛泽东谈生死》,毛泽东(1893-1976)-人生观。 作者收集了毛泽东评价和谈论生与死价值的相关史料,并加以解读。书稿从青年毛泽东的生死观、面对亲人死亡的和自己面对死神时的态度、对死的意义和价值的阐释及对人由生到死的自然规律的阐释,讲述了毛泽东对待生死的基本心态:乐观、奋斗、进取、顺其自然,及他生死,追求人生性价值的高远情怀
目录
序篇:人生自古谁无死<br /><br />乐观奋斗:毛泽东生死观的价值追求<br /><br />&nbsp;&nbsp;1.“人生无处不青山”/2<br /><br />&nbsp;&nbsp;2.“野蛮其体魄”:乐观奋斗的物质基础/9<br /><br />&nbsp;&nbsp;3.与天奋斗,与地奋斗,与人奋斗/15<br /><br />&nbsp;&nbsp;4.“一万年匙久,只争朝夕”/42<br /><br />&nbsp;&nbsp;5.“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54<br /><br />&nbsp;&nbsp;6.”我是乐观主义者”/64<br /><br />不笱且偷生:青年毛泽东的生死观<br /><br />&nbsp;&nbsp;1.“子期竟早亡,牙琴从此绝”/78<br /><br />&nbsp;&nbsp;2.“非为奋斗而死,死有余哀!”/84<br /><br />&nbsp;&nbsp;3.赵五贞自杀:全是封建婚姻惹的祸/88<br /><br />&nbsp;&nbsp;4.自杀:人格的法现和实现/97<br /><br />死得其所:毛泽东阐释死的意义和价值<br /><br />&nbsp;&nbsp;1.“取义拼一死,九泉含笑亦冤魂”/105<br /><br />&nbsp;&nbsp;2.“生为阶级,死为阶级”/111<br /><br />&nbsp;&nbsp;3.“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118<br /><br />&nbsp;&nbsp;4.“民族英雄,虽死犹生!”/126<br /><br />&nbsp;&nbsp;5.“生的伟大,死的光荣”/130<br /><br />&nbsp;&nbsp;6.“鞠躬尽瘁,死而后己”/137<br /><br />&nbsp;&nbsp;7.“以身殉志,不亦伟乎”/141<br /><br />&nbsp;&nbsp;8.一句流传千古的口号:“一不怕苦,二不怕死”/148<br /><br />&nbsp;&nbsp;9.在生死搏击面前,毛泽东提出了“五不怕”/155<br /><br />为有牺牲多壮志:毛泽东面对亲人的死亡<br /><br />&nbsp;&nbsp;1.“一掬慈容何处寻”/162<br /><br />&nbsp;&nbsp;2.“恨昊夭不遗一老,无情无情太无情”/166<br /><br />&nbsp;&nbsp;3.“开慧之死,百身莫赎”/171<br /><br />&nbsp;&nbsp;4.“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车裹尸还”/178<br /><br />&nbsp;&nbsp;5.“楚雄是个好伢子”/183<br /><br />从容慷慨:毛泽东十次面对死神威胁<br /><br />&nbsp;&nbsp;1.韶山脱险:毛泽东第一次遭遇“死神”/190<br /><br />&nbsp;&nbsp;2.虎口脱身:毛泽东与死亡“擦肩而过”/195<br /><br />&nbsp;&nbsp;3.“富田事变”:刺客把枪口对准了毛泽东/200<br /><br />&nbsp;&nbsp;4.于都病危:毛泽东面对病魔的“困扰”/204<br /><br />&nbsp;&nbsp;5.长征连中:毛泽东险象环生/209<br /><br />&nbsp;&nbsp;6.转战陕北:“他扔他的炸弹,我办我的公”/217<br /><br />&nbsp;&nbsp;7.特务破坏:毛泽东城南庄遭遇敌机轰炸/226<br /><br />&nbsp;&nbsp;8.访苏路上,美蒋特务要对毛泽东痛下杀手/231<br /><br />&nbsp;&nbsp;9.国庆大典:敌特要炮轰天安门城楼/237<br /><br />&nbsp;&nbsp;10.林彪事件:毛泽东遭遇党内“接班人”的喑算/242<br /><br />辩证法的胜利:由生到死是自然法则<br /><br />&nbsp;&nbsp;1.“生老病死,新陈代谢,这是自然规律”/254<br /><br />&nbsp;&nbsp;2.“我赞成人死了后‘鼓盆而歌’”/258<br /><br />&nbsp;&nbsp;3.笑谈“红白喜事”/264<br /><br />&nbsp;&nbsp;4.妙释“视死如归”/267<br /><br />&nbsp;&nbsp;5.倡议实行火化/270<br /><br />&nbsp;&nbsp;6.“上帝请我吃烧酒”/272<br /><br />&nbsp;&nbsp;7.千古绝唱:毛泽东诗词中的生死颂歌/277<br /><br />结束的话/284<br /><br />
精彩书摘
  与天奋斗,与地奋斗,毛泽东这种战天斗地的生存观,也许是从《愚公移山》这个古代故事中得到启发的。
  《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是我们这一代人永远铭记心间的。194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引用这则寓言,发表了《愚公移山》的闭幕词,愚公移山的故事从此深入人心。
  愚公移山的故事发生在河南王屋山。出济源市区,西行35公里便是王屋乡。王屋乡里有个愚公村,而愚公村便是传说中愚公的故乡。沿济邵公路西行,王屋山的俊秀挺拔与山势陡峭尽入眼中,不由得使人感慨王屋乡之偏远及王屋乡人出行的诸多不便,也想起远古时候横亘在愚公家门前的王屋和太行两座大山。
  一天,愚公召集全家人说:“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横拦在咱们家的门口,咱们出门要走许多冤枉路。咱们不如全家出力,移走这两座大山,大家看怎么样?”愚公的儿子、孙子们一听,都说:“你说得对,咱们明天开始动手吧!”可是,愚公的妻子觉得搬走两座大山太难了,提出反对意见说:“咱们既然已经在这里生活了许多年,为什么不能这样继续生活下去呢?况且,这么大的两座山,即使可以一点点移走,哪里又放得下这么多石头和泥土?”
  愚公妻子的话立刻引起大家的议论,这确实是一个问题。最后他们~致决定:把山上的石头和泥土,运送到海里去。第二天,愚公带着一家人开始搬山了。他的邻居是一位寡妇,她有一个儿子,才七八岁,听说要搬山,也高高兴兴地来帮忙。愚公一家搬山的工具只有锄头和背篓,而大山与大海之间相距遥远,一个人一天往返不了两趟。一个月干下来,大山看起来跟原来没有两样。有一个老头叫智叟,为人处世很精明。他看见愚公一家人搬山,觉得十分可笑。有一天,他就对愚公说:“你这么大岁数了,走路都不方便,怎么可能搬掉两座大山?”愚公回答说:“你名字叫智叟,可我觉得你还不如小孩聪明。我虽然快要死了,但是我还有儿子,我的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一直传下去,无穷无尽。山上的石头却是搬走一点儿就少一点儿,再也不会长出一粒泥、一块石头的。我们这样天天搬,月月搬,年年搬,为什么搬不走山呢?”
  自以为聪明的智叟听了,再也没话可话了。愚公带领一家人,不论酷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每天起早贪黑挖山不止。他们的行为终于感动了上帝。上帝于是派遣两名神仙到人间,把这两座大山搬走了。
  毛泽东之所以引用这则寓言故事,就是昭示全党同志,要取得革命胜利,就必须奋斗不止。这种奋斗与抗争,除了与人的斗争外,还有与大自然的抗争。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不断地与大自然作斗争。这是一种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伟大民族精神。
  毛泽东对那种与天奋斗、与地奋斗的精神也是非常欣赏的。他在60年代之所以提出了向当时山西一个贫穷的小山村大寨学习的口号,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大寨人身上集聚了中华民族的敢于向大自然抗争的精神。大家知道,大寨原来是山西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如果不是毛泽东发出了“农业学大寨”这一号召的话,大寨是很难被世人知道和了解的,因为它无论在中国地图上,抑或是在山西省地图上,都是难以找到的。然而,正是大寨人那种敢于挑战大自然的精神,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赞许,得到了中国人的认同,所以,它出名了,而且名扬天下。
  大寨是太行山麓松溪河畔的一个小山村,地处山西昔阳县城东南5公里处,距太原168公里,大寨并不大,现在也只有百余户人家500多口人,为何冠以“大”字为村名?相传在虎头山背后有个重要关隘,叫虹桥关。北宋时,为抗击敌兵,在此安营驻兵扎寨,故而称大寨。解放前,全村700多亩土地就有4700多块,全部斜挂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是个“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地无三尺平,年年灾情多”的地方,村民过着“宿无房,腹无粮,体无衣”的苦日子。解放后,翻了身的大寨人,在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顽强拼搏,改变了旧貌,成为农业战线上的一面红旗。
  ……
  • 著者唐春元,伍英
  • 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
  • ISBN9787509823897
  • 版次1
  • 包装平装
  • 开本18.5
  • 出版时间2014-01-01
  • 用纸胶版纸
  • 页数285
  • 正文语种中文

温馨提示

由于部分商品包装更换较为频繁,因此您收到的货品有可能与图片不完全一致,请您以收到的商品实物为准,同时我们会尽量做到及时更新,由此给您带来不便多多谅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