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与使命:海上文化散论-预付365_综合福利消费平台
0 购物车
商品详情
首页 > 图书> 文化> 文化理论 > 转型与使命:海上文化散论
转型与使命:海上文化散论
商品价格: ¥52.00 [定价  ¥65.00]
商品编号: 11139072
服      务: 图书 负责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商品运费: 全站满99包邮,不满收10元,实际运费以支付页面金额为准。
温馨提示: 不支持7天无理由退货
购买数量: - +
365商城不参加品牌方的满减优惠及赠品活动
商品介绍
规格与包装
  • 商品名称:转型与使命:海上文化散论
  • 商品编号:11139072
产品特色
   自序

   有这样一个事实不容人们忽视: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迅速,致使传统的金字塔社会结构开始嬗变,其中间阶层(目前尚谈不上中产阶级)的相对比例也就有所增加,比如像在北京、上海大城市,出现“白领”职业群体人数超过“蓝领”职业群体人数。当然,从全国情况看,距离中产阶层占主体的社会还有很遥远的距离。

   西方国家的更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中国的更替是迅速发生的。因此,在西方国家,无论是老中产阶级还是新中产阶级,都是由各种年龄群体构成,而中国的老中间阶层是一个由40 岁至50 岁上下、近于同龄的群体构成,新中间阶层则由一个30 岁上下(即80 后、90 后)的年轻群体构成。如果说是橄榄型社会结构,莫如说是哑铃型社会结构。在这样社会形态下,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群体的出现,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形成、成长与壮大起来的新兴社会阶层,他们在社会转型中扮演了先驱者、引领者与催生者角色,发挥出重要作用。

   时代擅变,知识分子也在代际嬗替,其中有后一代对前一代的肯定与推崇,更有前一代视后一代为过于偏激、过于张扬,而后一代批评前一代落伍甚至有呼唤前一代退场的声音,对这样一个“合”与“分”、“同”与“异”的文化现象,值得当今知识界、学术界研究。

   不能不指出的是,尽管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群体颇有先锋意识、前瞻思维,在资讯发达、通讯便捷的当下,他们有文化担当、直面现实精神,但基于商业社会商业因子活跃、渗透,使得当今知识分子的社会功用日益退化,知识分子追求知识不再是他们探索真理的武器,而变成事业买卖的资本,他们有的失去了责任感、使命感,变成了追名逐利的商化人、庸俗人。有的为了个人的利益,投靠于政治集团或者利益集团,对腐败的社会恶习丧失了批评的勇气乃至批判的锋芒。

   这与文化大有关联。文化是人格、良知、智慧、勇气是内心真善美的表现。

   上海作为海派文化的发源地,融合了吴越文化等中国其他地域文化的精华,吸纳、消化国外优秀文化因素,构建为崭新的富有自己独特个性的海派文化,其特征表现为海纳百川、熔铸中西、为我所用、化腐朽为神奇、创风气之先。同时还表现在不闭关自守,不固步自封,不拒绝先进,不排斥时尚;在吸纳的同时不照搬照抄,也不重复和模仿人家,而是富有创新精神,洋溢着创造的活力。它既是“拿来主义”,又是“改造主义”,呈多元、多样、宽容、善待的状态,有粗粝,有精致,有仿效,有特质,有甄别,有扬弃,在新老上海人眼里,可以“雅与俗”,可以“洋与中”,可以“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它的洋派带有本土气息,它的时尚带有中国特色。书中反映了一代知识分子对中国社会、对中国文化的责任和思考,从一个个知名学者、科学家、报人、出版家、导演、诗人、画家、篆刻家身上,我们看到一代知识分子精英的追求和情操,他们坚持真理、敢为人先、默默奉献的境界令人敬仰。这些汇集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中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期,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及文化担当精神尤为重要,作者愿为祖国社会文化的现代化发展尽绵薄之力,仅以此本文化散论奉献大家。书中难免疏漏不足,望读者诸君见谅。

   作者
内容简介
  《转型与使命:海上文化散论》是资深记者兼作家管志华新著的散文随笔集,分思想飞絮、书苑憩息、海派追踪、闻人风华四辑,阐述与记录了近现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知识分子,在历史的沉默中开言,在历史的喧嚣处沉思”的文化生存和踔厉精神。全书以流畅生动的笔触、真挚细腻的情感,抒发了海上文化人的道德情操、精神境界、思想修养和勇于担当的责任使命,其事其人,真切可爱。
      第一辑以文史界、新闻界、科技界知识分子为主线,据事纪实,有感而发,作者的独立思考、所思所想像片片飞絮,以期洒落中华文化沃土;第二辑多为读书札记、杂感,叹古今中外,识小集思,评论世事,储薄有怀,期盼读书如烛如灯照亮路途;第三辑叙述、考察海上文化,阐明江南文明、城市文化的渊源滥觞于上海;第四辑书写了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其中多以新闻报道形式,虽领域职业不同,其对祖国的眷眷之心跃然纸上。
  
作者简介
     管志华(又名管子华),汉族,祖籍江苏无锡,1951年11月出生,1968年11月参加工作,毕业于华东师大中文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中国作协、上海作协会员。原人民日报资深记者。从事新闻工作近30年,已出版:《世纪传真》(2002年3月上海社科院出版社,报告文学集)、《人间聚散》(2003年6月文汇出版社,散文集)、《上海时光隧道》(2004年12月百家出版社,新闻专集)、《放歌春天》(2006年百家出版社,诗歌集)、《学灯书话》(200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随笔集)、《中国报纸副刊学》(与姚福申合著,2007年6月上海人民出版社,新闻专著)、《行走天下》(2008年9月上海三联书店,新闻随笔集)、《走过那山,趟过这河》(2011年3月上海辞书出版社,新闻随笔集)。另特约编辑:《知识与存在》、《新时期中国立法反思》、《欧洲一体化的政治分析》、《城市的文脉》、《天主实义与中国学统》等二十余部学术著作。
 
目录

自序
思绪飞絮
灵魂的漂泊
知识分子“自由雁”
文士与文心
皇城根“子民”
民族的脊梁
礼乐和为政
颂圣文化
忧劳与亡身
今夜冬至
兔年杂感
雨夕夜窗
“文革”串联记
邓拓社长百年祭
怀念敬宜先生
【附录】下辈子还做记者
尼采的“虚无”
霍金的“宇宙黑洞论”
书苑憩息
杂粮与杂书
纸质书•电子书
好书•好名•好读
张澜先生的“四勉一戒”
官治、吏治及民主
由《颜氏家训》想到
翁氏后代校订 重出“帝师”日记
王云五的三顶“头衔”
诗之遐想
漫谈小品和漫画
《中国旅游大辞典》诞生记
美学在人间
重温大师底蕴
行走于新闻和新闻史之间
心系大爱玉兰香
【附录】女性成才的心路历程
海派追踪
松江:上海之根与文化名人之灵地
嘉定:“文化之圣”和“教化之邦”
青浦:上海远古文明之源
上海:走进中国共产党发祥地
上海红色旅游正盛时
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畅游申城新景观
陶行知旧居:默立历史风云
国宝熊猫“世博行”
重现衡山路历史风情
昔日十六铺 今朝有“欣景”
中华文化和“海洋女神”
如皋水绘园印象
闻人风华
科学精神照亮我的人生——记改革开放后首批赴美学者吴德炎
万里留学,撞击科学火花——记改革开放后首批赴美留学生沈绿萍
仰视一代电影导演谢晋
沉潜文学之海 隐身汉译之林——访法国文学翻译名家郝运
韩天衡:治印治学 书画书人
俞晓夫:油画是我的最爱
放怀天地外 得趣书屋间——访文化史学者、原燕山出版社总编辑赵珩
辛亥革命:中国近代史的一个关键转折——追忆访问黄兴的嫡孙黄与群
杏林名医王翘楚
乡野潜“龙”行天下——记昆山书法家金志坚
俞林虎:画虎赏石悟灵性
纵情诗画求其合——记女诗人、女记者成莫愁
献了青春献白发,为了江山为子孙——老干部五人访
为国际大都市添一道风情——记上海志愿者科技馆总队成立十周年
后记

精彩书摘
    人有否灵魂。这是几千年来人们争论不休的哲学问题。在我看来。人的 躯体存在总会有自己的灵魂——灵性。而随着肉身的消亡。灵魂亦就灭迹了 。但中国古人以为。人死亡后。其灵魂依然四处漂泊。于是就有神鬼说、超 度论。在日本古代。也有一种“御灵信仰”:即死者。特别是政治上死于非 命的人。死后常常现出某种怪异。给人们带来灾难。这种未被安慰的灵魂即 称“御灵”。于是要为它们修盖专门的祖庙。这种“御灵信仰”在日本平安 时代特别盛行。 英国有一个灵魂研究所。美国、日本也有。中国的社科院也有宗教研究 所。名字不同。实质一样。英国这个研究所。给修行人(修道者)和不修的人 做对比实验。研究发现实验对象死后脑电波非常平稳的都是有一定功夫、经 常静坐的修行人。有实验结果。却无法解释脑电波不异常活动的原因。没有 一定静坐功夫的人。他们的脑电波上下跳动。非常活跃。这样的人死时内心 恐怖。心性散乱。业力苦逼。这是其一。其二。科学家通过暗室里安装多角 度视频摄像头观察发现。在一片黑暗的暗室中。所有人毫无例外的死时都有 一丝白光由体内射出。有的修行人光都从头顶射出。多数人是从颈部以下的 身体其他部位发出。脚部、腿部。各个部位都有。几秒钟时间。这道白光迅 速穿透一切阻力。消失不见。这是什么?日本的研究报告就说了。这是人的 灵魂。研究报告已经表明。人体内确实有一个东西存在。佛家叫“神识”。 其他宗教则叫“灵魂”。 且不说这样的话题。我则是想讲讲知识分子的灵魂。老实说。比起前辈 老知识分子。当今青年知识分子。大多人格双重、灵魂漂泊。能甘受清贫、 耐得寂寞的恐怕少数。真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瘠者。兴许是“稀有人 物”。或者更被人耻笑。诚如古人云:“人心世道。日趋于下。真可叹也! ” 当然怪不得青年知识分子。在社会转型时期。受拜金主义、享受主义冲 击。加上“文革”以前知识分子的受惊受压和“文革”以来知识阶层的断裂 。薪火传承受阻。知识传递相隔。使得当今知识分子的自持、淡定、坚守的 精神。再也不能与老一代学人相比。尽管时今青年知识分子高学历(不管这 种高学历的学问底子如何)、高智商(不管这种智商的价值取向怎样)。但未 必有高能力、高品行。无怪乎有人嘲笑:“得学位者是把论文哄过自己的先 生;而教书者是把讲义哄过自己的学生。”由于生活方式、生命形态不同。 老一代知识分子渐渐“驾鹤西去”。若有在天之灵。他们惟有无奈叹息和苦 笑。 记得北大著名教授游国恩先生说过:“人要有‘中气’。学问要有‘底 气’。学问和人一样。有‘气’才能活。”此话确是说在道上。但我后来细 想。现在知识分子的“气”用在玩耍上。用在门路上。用在造假上。说穿了 是竞相争项目。钻进铜眼里。盯在钱袋上。毫无一个“正”字。一个“傲” 字。从而变得人格低下。灵魂出窍。何有“气”矣。何有“神”也!知识分 子素有“社会良知”、“时代书记”之称。而不是“笼中金丝鸟”、“屋内 巧鹦鹉”。作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社会精英。他们有沉静、含蓄。 有通悟、呐喊。有本色、感伤。有尖锐、泼辣。“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 鸣而死。不默而生”。在中华民族振兴的漫漫征途中。上下求索。坚忍不拔 。焚膏继晷。兀兀穷年。可惜。这样的知识分子在当今中国“缺席”了。或 者说是“失哑”了。 倘若正确表达。当今知识分子灵魂正在漂泊。无有定所。这是一代的悲 哀。是一代的痛楚。也是一代的麻木。其实真正的知识分子。是一个具有超 常敏感的群体或个体。为一切不幸和痛苦感到震颤。经常领略灼烫、锥心的 怜悯。如俄罗斯思想家别尔嘉耶夫所说:“只要存在着痛苦和不幸。快乐和 幸福就不再可能。”而另一位思想家拉吉舍夫说得更透彻:“看看我的周围 ——我的灵魂由于人类的苦难而受伤。”相反。现今中国的知识分子或者说 是知识阶级一直沉浸或陶醉在“幸福指数”。从来没有“敢说。敢笑。敢哭 。敢怒。敢打。敢骂”。对社会不公、分配不均、贪污腐败、欺上瞒下、官 员霸道、平民受压以及医疗红包、教育资助、办事送礼等等。几乎不吭一声 。更无拍案而起。尤其20世纪90年代以来。“咸于改革”了。中国的知识分 子纷纷躲进雅致的“象牙塔”。躲人自造的“蜗牛庐”。关心的只是自己的 社会地位、个人收入、情色享受。甚至以“智囊”、“顾问”身份为利益集 团献计献策。分得一份美羹。而遗忘、漠视、旁观另一群被侵占、被损害、 被遗弃、被贫困的底层群体。试问:如此知识分子的良知何在?如此灵魂漂 泊变成天马行空。捞取自由买卖的筹码、本钱。 古谚说得好:“文人得志学孔孟。文人失意学老庄。”中国毕竟有几千 年的文脉。现时知识分子的灵魂漂泊则是暂时的。不可能永恒。我以为。失 去灵魂、漂泊灵魂的知识分子自然是少数。但害群之马的危害不可小觑。除 了被正直、有气节的知识分子鄙视、唾弃外。未来知识分子的灵魂会得以矫 正、回归。如果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真的知识分子大可不必去与假的知识 分子较劲。“不是不报。时机未到”。倒不妨学点庄子“自然主义的超脱论 ”。 庄子的灵魂或许玄妙。然而其超脱生死却是一种豁达的生活哲学。在他 眼里。人体与自然本是一体。出于自然。归于自然。无所谓生离死别。从而 将小我化人宇宙的大我。达到无限。进而对人生持有一种淡泊无为的立场。 庄子与惠施有过一场有趣有味的哲学争论。即“倏鱼出游从容”命题。两人 的质疑异常风趣。庄子“知鱼乐”。实际上是物化心灵。他的灵魂自由实在 。以此推理。面对山岳、林泉、飞鸟、云霭、苍穹……大自然的一切。都给 庄子的灵魂装上翅膀。从远空。从高山。从大海。把自己的灵魂注入心底。 由此落定伫立。恐怕比那些四处飞散的灵魂更快乐、更知足。 当代青年知识分子。不妨从庄子的快乐中明白点事理、悟到点启示。让 自己的灵魂洁净、淡定。从而熠熠生辉。温暖人间。我想。绚烂是人生的追 求。而平淡亦是人之福分。人的灵魂藏于躯体内。也可飞越天地外。但它是 灵鸟。在飞达长空后须回返。否则无家可还。灵魂便会污染、肮脏。甚至变 成一潭腥血。一个人的灵魂在于精气。而一个国家的灵魂在于文化。人若缺 失灵魂。不过是行尸走肉。而国家没有灵魂。其建设一个现代化的躯壳有甚 意义?青年学子需要为生计奔波。但不可为挣钱失魂落魄。甚至出卖自己的 灵魂。我很真诚地呼吁。中国的知识分子。请你们考问下自己的灵魂。是不 是丢失了?丢失了是否拾起?千万不要忘记知识分子“铁肩担道义”。不可 像果戈理描写的“死魂灵”那样。把现有的中国现实改变成形形色色、贪婪 愚昧的地主家园。腐化堕落的官吏天堂。以及悲惨处境的农奴地狱。 让自己的灵魂清醒。则需要珍视自己的精神生活。有时需要学会孤独沉 思、甘于寂寞。孤独是人最好的伴侣。沉思是人最亲的友朋。它们无待于你 的微笑、眼泪、赞美、讴歌。而你也无待于它们的慰藉、抚爱、嗔怪、共鸣 。在孤独中可获得宁静。在沉思中可享有遐想。这一切。尽在“无我”、“ 无待”中汲取与收获。如惠特曼德的诗句:“退到深藏着的隐避的地方。远 离人群的喧闹。在那里深思冥想。度过快乐和幸福的时光。”可见。孤独并 非一无是处。沉思其实并不吝啬。你的思想、灵魂在提升。能够进入全新境 界。 基于我的人生经验。很想提醒青年学子:忙忙碌碌遂会使人心气浮躁。 精神亢奋之后不免让人感到疲倦。人的心灵也许只有徜徉在一块静谧的芳草 之地。一个闲适的绿洲之甸。方能获得一时半刻的轻松惬意。“宁为宇宙闲 吟客。怕作乾坤窍禄人”。生而为人。不能去做争利逐禄的蟊虫。人是需要 看看鼻底下碗盆中的食料。摸摸口袋里的钱币。但有时也该看看头顶之上的 星星和白云。关注身边周围的人间世界。更须回眸自己的心灵宇宙。一个人 倘若遗忘或抛弃精神家园。失掉灵魂。一生劳碌。匆忙一世。岂不白白到人 世走一遭? 但愿青年知识分子能与质朴率直的人相处。与民众融合。尽管在这扰攘 的世间。那份清纯本色、那种人间挚爱似乎已成为“稀有元素”。但“路遥 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我们需要坚持。更加努力。人性之光。灵魂之辉。 必将照亮神州大地。P1-4 
  • 著者管志华
  • 出版社上海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7104051
  • 版次1
  • 包装平装
  • 出版时间2012-11-01
  • 用纸胶版纸
  • 页数258
  • 正文语种中文

温馨提示

由于部分商品包装更换较为频繁,因此您收到的货品有可能与图片不完全一致,请您以收到的商品实物为准,同时我们会尽量做到及时更新,由此给您带来不便多多谅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