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解读与发展转型:中国城市化综合思辨-预付365_综合福利消费平台
0 购物车
商品详情
首页 > 图书> 社会科学> 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 结构解读与发展转型:中国城市化综合思辨
结构解读与发展转型:中国城市化综合思辨
商品价格: ¥46.60 [定价  ¥48.00]
商品编号: 12195459
服      务: 图书 负责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商品运费: 全站满99包邮,不满收10元,实际运费以支付页面金额为准。
温馨提示: 不支持7天无理由退货
购买数量: - +
365商城不参加品牌方的满减优惠及赠品活动
商品介绍
规格与包装
  • 商品名称:结构解读与发展转型:中国城市化综合思辨
  • 商品编号:12195459
内容简介

本书重点从结构方面对城市进行了探索性剖析。一是从时间结构上,在中国城市发展的五千年历史进程中分析城市功能和结构的变化;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城市发展速度和质量的空间结构演化上把握规律。二是从城市结构上,分别站在规模结构、职能结构和布局结构的视角,从宏观角度分析中国不同区域的结构与功能的相互转化。三是从城乡结构上,分析我国城市和乡村关系的转型发展,提出城市化发展的机制和模式。四是从微观结构上,以典型区域为实证,研究具体城市的人口结构、经济结构等空间演化。

作者简介

王成新,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博士生导师,山东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主要从事人文地理、城市发展与规划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近年来,先后在《地理研究》、《地理科学》、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出版专著5部。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山东省科技攻关项目、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等十余项省级以上研究课题,获得各类奖励近20项。

目录

序……………………………………………………………………… 1

第一篇 风雨里程与宏观辨识……………………………………… 1

第一章 发展的印迹 ……………………………………………… 3

一、古代的城市辉煌(鸦片战争以前)………………………………3

二、近代的城市发展滞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8

三、当代的城市崛起(新中国成立以来)………………………… 13

四、未来的中国城市再次辉煌… …………………………………… 23

第二章 城市化速度的反思 ……………………………………… 26

一、城市化速度的衡量标准… ……………………………………… 26

二、中国城市化速度动态演变… …………………………………… 32

三、城市化速度的影响因素… ……………………………………… 39

四、适宜城市化速度的思考… ……………………………………… 44

第三章 城市化质量的反思 ……………………………………… 55

一、城市化质量的评价方法和已有结果… ………………………… 55

二、中国城市化质量总体评价及空间差异… ……………………… 59

三、中国城市化质量的动态演变… ………………………………… 65

四、中国面临的城市化陷阱… ……………………………………… 69

五、中国城市化质量的提升建议… ………………………………… 79

第二篇 结构剖析与规律阐释…………………………………… 83

第四章 城市规模结构 …………………………………………… 85

一、城市规模结构评价方法与演化规律… ………………………… 85

二、中国城市规模结构的时间变化… ……………………………… 88

三、中国城市规模结构的空间变化… ……………………………… 96

四、中国城市规模划分标准调整的理性思考… ……………………102

五、中国城市规模发展的人口与土地城市化再思考… ……………111

第五章 城市职能结构 ………………………………………… 121

一、职能结构透视… …………………………………………………122

二、中国城市职能结构的演化… ……………………………………124

三、中国城市职能结构的区域分异… ………………………………148

四、中国城市职能结构优化趋势及发展对策… ……………………156

第六章 城市空间结构 ………………………………………… 159

一、空间结构透视… …………………………………………………159

二、中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163

三、中国城市宏观布局结构… ………………………………………175

第三篇 机制转型与模式重构…………………………………… 201

第七章 城市发展机制转型 …………………………………… 203

一、中国城市发展的政府作用机制… ………………………………203

二、当前发展机制的特点… …………………………………………208

三、未来发展机制的预测… …………………………………………211

第八章 新时期城市化模式的重构 …………………………… 214

一、新时期中国城市化模式重构的必要性… ………………………215

二、城市化模式重构的时代要求与内涵… …………………………217

三、中国城市化模式重构的重点层面… ……………………………220

四、城市化模式重构的对策措施… …………………………………224

第九章 新时期城乡统筹模式的重构 ………………………… 227

一、我国城乡统筹历程与问题… ……………………………………228

二、新时期我国城乡统筹转型的必要性… …………………………231

三、新时期我国城乡统筹的重构视角… ……………………………233

四、新时期我国城乡统筹的模式重构… ……………………………235

五、新时期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创新对策… ………………………237

第十章 中国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 241

一、中国城市群问题的现象表征… …………………………………242

二、中国城市群问题的产生机理… …………………………………246

三、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248

第四篇 实证研究与典型借鉴…………………………………… 251

第十一章 城市群辐射范围的实证分析 ……………………… 253

一、省会城市群经济圈辐射范围的实证研究… ……………………253

二、高速铁路对区域城市空间联系的影响… ………………………260

第十二章 城市空间重构实证 ………………………………… 274

一、人口空间重构… …………………………………………………276

二、经济空间重构… …………………………………………………279

三、城市功能重构… …………………………………………………281

第十三章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实证研究 ……………………… 305

一、济南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307

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机制… ………………………………328

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对策… ……………………………………336


精彩书摘

(二)古代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

1. 政治作用下带有明显的等级特征

封建社会是体现统治者权力意志的社会形态。政治一直都是最为重要的城市职能,城市作为行政职能发挥作用的载体,其发展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在整个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体系中,城市层次呈现金字塔状的严格等级分类,作为最高统治中心的都城总是处于金字塔的顶部。如秦代咸阳,汉唐时期长安、洛阳,三国时期南京,北宋时期开封,元、明、清时期北京等城市,规模和实力远远在其他省县城市之上,这虽然与其本身的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密切,但其封建统治中心地位、统治者的扶持以及帮助对其发展有更重要的影响。秦始皇时期曾迁很多富户到咸阳,大兴土木建阿房宫,这些人为因素对咸阳的发展同样有重要作用,汉唐长安、洛阳等城市的发展也得益于其封建政治中心地位。

2. 军事防御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出发点

在古代,城破就意味着国亡。因此,为强化防御,一般城市都建设有城墙,这是中国古代城市的重要标志。由于中国特殊的历史环境,筑城与建国几乎是同义语,受到统治阶级的极大重视。按中国的传统观念,如果一座城市没有城墙围绕,就不能算作传统意义上的城市。 b 城墙形状也就固定了城市的行政,多为方形、圆形。城墙初产生时只是防御工程,与城市毫无关系。不管什么形状的城,都有具体的位置和范围,最终形成城市。城墙在早期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尤为显著,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墙逐渐成为城市扩张和发展的障碍。

3. 频繁的战争破坏导致城市发展的曲折性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其国家、民族形成、社会形态演变、王朝更迭、阶级及集团权力纷争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战争始终是一个重要而残酷的社会现象。有学者统计,自原始社会末期到辛亥革命之间,所爆发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战争和武力冲突达 6000 余次,而自阶级社会形成后至鸦片战争前所爆发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战争和武力冲突就近 5000 次。 众多而频繁的战争,给中国城市打上了深深的历史烙印,每当战争大规模、频繁爆发时,一方面是筑城的高潮迭起,另一方面则是毁城、屠城事件的不断出现。秦都咸阳被一把大火焚烧殆尽,像长安、洛阳、建安、开封等都多次遭受兵燹。

4. 古代城市区位选择具有傍水特色

世界上每一个文明的发源地,都是依傍江河湖泊,河流不仅孕育了人类早期伟大的文明,而且还在两岸培育出大批繁华的城市群。凡是河网水系发达的地方,往往也是城市文明比较发达的地方。中国城市发展自古以来兴建于长江、黄河及其支流沿线,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带动了沿线一大批城市的繁荣和发展。因为人们生活、生产、交通都离不开水,水自然成了城市选址的首要条件,对城市发展和繁荣具有重要影响。一方面可以稳定城址,中国古代许多城市由于种种原因曾多次拆建,而城址较稳定的城市,多数具有稳定的水系;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工商业发展,城市河流使城市内外交通十分发达,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城市工商业的发展。

(三)古代中国城市发展的地位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世界城市的发源地之一。与其他文明古国和城市发源地相比,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史从未中断过。中国城市化的历史起点与西方国家及一般的发展中国家不同,西方国家在城市化起步初期,城市的历史较短,发展水平较低,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一直都比较少。然而中国城市的历史相当悠久,城市文明持续发展,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也在多个重要时期内处于较高水平,长期居于世界前列。

中国的城市在历史上曾多次达到相当繁荣的水平,城市人口比重之高,城市数量之多,城市规模之大,都远远超过了其他国家。据胡焕庸、张善余教授等一些学者估计,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唐朝就达到了 10% 左右;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繁荣时期,人口达 10 万户以上的城市较唐朝有所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也超过了唐朝。明朝的商品经济和城镇的发展在历史上也十分突出,初期就出现了 33 个大中型工商业城市,小城镇 2000 多个,农村集镇 4000…—…6000个。海外学者赵冈、陈仲毅对中国古代城市人口的比重则有更高的估计:战国(公元前 300 年)14.3%,汉代(公元 2 年)18.2%,唐代(745 年)20.8%,北宋(1077年)20.1%,南宋(1193 年)22.4%。据不完全统计,19 世纪以前,在整个人类历史上像咸阳、长安、建康、开封、杭州、南京、北京等达到 50 万人口的城市

大概加起来多达 10 余个,足见中国古代城市在世界城市史的辉煌成就。

二、近代的城市发展滞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

(一)近代中国城市文明的进程

19 世纪中叶(1840 年)到 20 世纪中叶(1949 年)的 100 余年,是我国充满灾难和屈辱的百年。根据当时城市发展的特点,将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分为萌芽起步、初步发展和停滞衰败三个阶段。

1. 近代城市的萌芽起步阶段(1840—1895 年)

1840 年的鸦片战争打断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固有进程,闭关自守的满清王朝被迫走向开放。据统计,自 1840 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始,中国政府被迫与各国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共计 1182 个,被迫开辟的商埠达 79 个。从1843 年英国在上海设立第一个租借地始,到 1914 年,先后共开辟租借地 34 个,中国的城市逐步变为列强侵略中国的据点和商业基地。

伴随西方国家的入侵,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开始在中国沿海和沿江地区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中国金融业、商业、航运业及工业的发展。这些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国近代城市人口的集聚,这一时期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较之前有所提高,但速度仍然缓慢,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部分地区。据施坚雅教授不完全统计,在 1843…—…1893 年的 50 年间,中国城市人口仅从 2072 万人增加到 2351 万人,城市人口比重仅从 5.1% 上升到 6%。 a 推动或制约此一阶段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现代经济发展迟缓,未形成聚集规模效应等原因外,该时期普遍存在的社会动乱则是导致中国城市化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2. 近代城市的初步发展阶段(1895—1937 年)

这一阶段中国城市化进程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下取得一定发展进步,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由于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一批大城市兴起,同时小城镇也出现了较快的发展,但城市化的发展在区域上表现出极大的不平衡。

20 世纪初期,清末新政的推行,标志着中国现代化运动的全面展开,加快了缓慢发展的城市化趋势,新型工商业城市迅速崛起,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启动源和加速场。从 20 世纪初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 30 余年间,城市发展较前一个时期有了较大的变化。通商口岸的人口大幅增长。如以 1843 年人口数为基本指数 100 的话,到 1933 年,上海人口指数为 1520、天津为 600、南京为560、北京为 150、长沙为 190。上海人口在 90 年间增长了 15 倍,天津增长了6 倍,北京也增长了 1.5 倍。该时期城市化加快推动了一批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兴起,城市的现代化转型也较之前明显。据统计,1915 年,中国 10 万人以上的城市大约有 43 个,100 万以上的 2 个,50 万…—…100 万人口以上的 12 个,20 万…—…50 万的 11 个,10 万…—…20 万的 18 个。 a 据慈鸿飞研究,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共有 2000 人以上的镇 1.6 万余个,城镇化水平约在 16%…—…18%,是近代和纵观百余年间中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高峰。

3. 近代城市的停滞衰败阶段(1937—1949 年)

这一阶段由于战争连续不断且规模大、破坏性强,从而使中国城市化整体出现停滞甚至衰退,但局部地区出现较快的发展。由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大多数大城市遭受严重破坏,人口锐减,城市发展长期中断。特别是集中了中国民族企业总数 60% 的上海、天津、武汉、

广州、无锡等五大城市,在日军进攻和占领期间,遭到特别严重的破坏和摧残。抗战结束后,只出现了很短暂的和平安定时间,随即就发生国内战争,一度出现的城市化复苏再次中断。

这一时期,由于战争的原因而造成了中国东部人口大规模向西迁移,这就是近代中国人口的“西进运动”,使得中国的城市化由沿海沿江向西推进了千余公里,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西南、西北落后地区,特别是西部城市的发展。如,1946 年重庆城市人口达 124.56 万人

,为战前人口的 2.63 倍,从一个地方性的城市一跃成为战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开创了西南地区城市发展史上的新纪录;1946 年成都人口达 762.61 万人,为战前的 1.4 倍,一跃成为联结中外的国际运输线的交通枢纽,其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都空前提高。


  • 著者王成新,等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175126
  • 版次1
  • 包装平装
  • 出版时间2017-08-01
  • 用纸轻型纸

温馨提示

由于部分商品包装更换较为频繁,因此您收到的货品有可能与图片不完全一致,请您以收到的商品实物为准,同时我们会尽量做到及时更新,由此给您带来不便多多谅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