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叔常印存(外一种)-预付365_综合福利消费平台
0 购物车
商品详情
首页 > 图书> 艺术> 篆刻 > 陈叔常印存(外一种)
陈叔常印存(外一种)
商品价格: ¥47.20 [定价  ¥68.00]
商品编号: 12506476
服      务: 图书 负责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商品运费: 全站满99包邮,不满收10元,实际运费以支付页面金额为准。
温馨提示: 不支持7天无理由退货
购买数量: - +
365商城不参加品牌方的满减优惠及赠品活动
商品介绍
规格与包装
  • 商品名称:陈叔常印存(外一种)
  • 商品编号:12506476
产品特色

辛未岁春间,陈俱奉其先德叔常先生篆刻遗蜕来,请为序,余与叔常先生相知深,不容辞。
叔常先生为闽县螺洲陈宝琛侄孙,澂秋馆藏古铜币、古封泥,历经研摩,成印癖。余识叔常先生于福州,屋数间,有园可涉,未为隘。平居治印抄书,至老不倦,品高行端方,有古之正人风。
其治印也,尚秦汉,又非十分矩   于秦汉者,喜作小印,愈小愈佳,印篆则取资籀文、鉥文及缪篆,无一字无所本,尤不屑以偏旁凑为一字,其审慎有若此;章法茂密不局促,均匀有风致,俱见雍容冲和,其严谨有若此;奏刀重平实,柔而不弱,锋芒全敛,其质朴有若此。叔常正人也,“印如其人”有是哉。册中姓名印,多为学者、词人、书画家刻者,有仿元人风格暨八分字入印一二,是偶作非所长也。
叔常尝手抄历代印谱序跋,积数百篇,辄谓如斯文章,间虽出自非篆刻家手笔,但其说理论艺,不无中肯处,有或篆刻家所不能道出刀笔真谛者,藉用参究,备述作,未可谓无补。致力之勤,委非他人所及,是以交亲知之者,多赞赏焉。
夫名家篆刻,大都胎息秦汉印,然复各有新意,绝不作欹斜颠倒,甚或丑怪体态,缘知其工力所在,非徒守成,盖更善于用拙。于今作者,多好时趋,便欲破秦汉藩篱,胆识固可嘉,奈不解学养何。妄揣其处心积虑,似从赵宧光之草篆正者偏、藏者露、静者躁、庄者佻、舒者促、敛者肆诸如此类获启迪,以为可以自立门户,创古今未有之奇,俾览者茫然不知所谓,亦从而竞相仿效,几成时尚,殊不知宧光草篆未百年而迹熄,未闻有谁称道。余举斯例,比诸篆刻新创,容或未当,惜乎不能起亡友而商讨之。序成,诵刘长卿“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诗句,不禁感喟系之矣。

一九九一年辛未小雪潘主兰序

编辑推荐

陈叔常、陈俱父子出自螺江陈氏,系出名门,家学深厚,在篆刻方面颇有所得。此次在对旧版《陈叔常印存》进行修订的基础上,将《陈叔常印存》《陈俱印存》二者合编,读者得以一览陈氏父子在篆刻艺术方面的成就。同时,从陈叔常、陈俱印章中也可遇见许多熟悉的名字,这些印章可以成为研治福建地方文史、中国近代人物等领域的线索和资料,有“文史互证”之效。

内容简介

本书所录系陈叔常、陈俱父子所创作之印章600余枚。陈氏父子为福州螺江陈氏后裔,诗礼传家,累世簪缨,底蕴深厚,于印学一道多有所得,并与吴适、陈子奋、何振岱、林仲易、沈祖牟、潘主兰等文艺界名家多有交往。陈叔常于周秦小鉥用力尤深,能吸取其神髓,治印端庄清丽,雅淡有致,其事迹曾入林乾良《福建印人传》(福建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陈俱得家学熏冶,业余篆刻治印,多年累积,已有一家气韵。此次将陈氏父子二人印章结集为《陈叔常印存(外一种)》出版,于螺江陈氏家族可谓一大盛事,亦有助于促进新时期以来印章艺术的繁荣局面。

作者简介

陈叔常(1910—1976),原名经,以字行。福州市郊螺洲镇人。陈宝琛侄孙。专攻篆刻,治印端庄清丽,雅淡有致。陈俱,1927年生,陈叔常之子,其母为晚清名臣沈葆桢孙女沈师箴。翻译家。曾任福建省科协副主任。翻译并出版美国学者庞百腾《沈葆桢评传——中国近代化的尝试》、19世纪美国汉学家卫三畏所著《中国总论》。

目录

序  潘主兰

陈叔常其人

谈印章艺术  陈叔常

陈叔常治印润格  何振岱代订

陈叔常印存

陈俱印存                                                                                                                                                                                                                                                                
 陈俱学篆刻

附录一  陈叔常自制印章展板

附录二  陈子奋与陈叔常篆刻交往钤印留存

跋  陈绛

精彩书摘

谈印章艺术
陈叔常
印章为中国独特的民族形式的传统艺术,它除了实用的价值以外,还具有高度的艺术水平。远在上古时期就有印章。古书《周礼》记载:“汤放桀,大会诸侯,取玺,置天子之座。”至于苏秦佩六国相印,秦始皇制传国玺,这些史实是我们所熟悉的。可见印章相传应用到现在,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
随着历史的推移,印章的用途,由帝王的国玺,官吏的官印,推广应用到私人的私章。它起先是“执而取信,或以为佩”,又用以“封检”。清末出土的古代封泥,与我们所有的火漆印,是相类似的。以后用蜡代替青泥、紫泥。元明拓印有朱记、墨记的分别。至于油硃印泥制造尤妙,上好的能够久不变色。
印文的内容,除了姓名以外,有表字印、卑称印、启事印、吉语印、肖形图案印等,这些都是汉魏六朝以前所创造的。到了唐代,李泌的端居室印,为斋堂馆阁印的开端。别号印、收藏印、鉴赏印相继产生。宋贾似道模仿古代吉语印,把成语入印,明清之间,这种风气很盛。至于花押印,也是宋代所创,元代大为风行,又因蒙人多不认得汉篆,并有参以蒙文,又好像把蒙文来代替花押字。元代的官印多用蒙文,清代以汉满二种文字并用。
古代印章,既然有了那样优美的风格,到底是什么人所刻?是良工,还是文人?罗振玉认为是出于工匠之手,他说:“古拙自然,意趣不失,有非后世士夫所能模拟,乃时世使然,晋嵇叔夜自为锻工,戴安道手镌郑主碑,士夫始兼擅良工之业。”张治如的见解更为确当,他说:“醇古朴茂,近乎自然。……古之良工,即古之文人,不必强为区别。”黄宾虹也说:“刀笔之用,其在三代,多属文臣,故能尺寸之间圆转自如,治勒攻坚,以成绝艺。”这是汉以前的情况。魏晋以还,印风衰退。诚如沙孟海所说,当时官印的制作,“如江河日下”,“毫无艺术意致,还侥幸民间的私印不与它同化。”
元代吾邱衍、赵子昂、钱舜举等,擅长文艺,提倡自刻印章。吾邱衍所著《学古篇》,更是专为刻印而作。此后刻印艺术日趋盛行,在我国艺林中可以与书画相辉映。许多文艺工作者也都懂得篆刻的理论,懂得如何欣尝印章艺术,有的还直接从事篆刻创作,鲁迅先生说过:“篆刻虽华夏所独,而其理极通于绘事。”又说:“如印人刻印一样,可以成为创作。”正是因为能够在那方寸之中,用各种的笔法和刀法,来表现各种不同的体裁和格调,而成为我国独特的艺术创作。在使用汉字的日本等国也同样受到重视。
随着时代的推移,篆刻艺术各有不同的面目和风格。近代*突出的,就是皖、浙两大派。浙阳刚而皖阴柔。好像书法和绘画之有南北二宗。派别虽然不同,而每个印章都要讲求篆法、章法和刀法。有了好的篆法和章法,没有配合好的刀法,固然不可;同样的,有了好的刀法,如没有好的篆法和章法,也是不行的。它们之间相互关联,不可偏废。与绘画书法一样,要注意气韵,才能给人们以生活的美感,才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近代印人赵次闲,为西泠八家之一,他的作品过于着重刀法,所以觉华老人何元锡评它:“所刻合作甚少。盖印之所贵者文,文之不贯,印于何有!不究心于篆而徒事刀法,惑也。”赵之谦也说:“浙宗自家次闲后,流为习尚,虽极丑恶,犹得众好。”以赵次闲的成就,还有这些毛病,我们更当引以为戒。仁和徐竹堂说得好:“铁笔虽雕虫小技,然必须先识篆法,笔法、章法,而后纵之以刀。”沈野在他所著的《笔谈》中也说:“每作一印,先以章法字法,往复踌躇至眉睫间……然后下刀。”
印章艺术,同其他艺术一样,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前代遗留下来有关刻印的资料,以及许多不同流派的作品,各家有各家的精神面貌,各个时期有各个时期的风气格调,这些丰富的遗产可以启示途径,引导我们如何去探讨、学习。清朝乾嘉时期的杰出印人邓石如,运用写字的方法来刻印,浑穆自然,赵?叔说他“书从印入,印从书出”,是很有道理的。道咸以后,出土的古器物鉥印很多,使人们的眼界大为开阔。赵之谦、黄牧甫,近师邓石如,出入浙皖,把刀法笔法揉合在一起,远又取材古代金石文字,融汇贯通,所以他们的作品能够如此丰富多彩。吴昌硕所刻更为苍劲奇肆,魄力宏大,力矫各派轻佻纤巧的毛病,其中神味直接来自秦汉鉥印,而又有独特的创造。齐白石刻印,师承赵之谦、吴昌硕,又能戛戛独造,它的章法妙处尤在于“疎处可走马,密处不通风”。这位人民艺术家自称“诸艺以刻印为*”,确实造诣过人。
古人对印章的研究功力虽深,然而他们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不特缺乏实物资料如钟鼎古鉥等,就是谱录也难以找到(*早的印谱是宋代《宣和印谱》,可惜早就不传了。明代宝鼎斋所出的也名为《宣和印史》)。所以他们的学习过程是相当艰难的,以致有的拘拘于门户之见,有的少所见多所怪,知其一不知其二,比如,古鉥印大半作朱文,而甘旸在《印章集说》里却说:“朱文印上古原无,始于六朝。”可见当时所见有限。文字原是随着时代而演变的,三代古鉥文字与殷墟甲骨文、周代钟鼎文多能相合,秦统一文字,摹印为秦书八体之一,汉以缪篆摹印,屈曲缜密,变化万方。有的刻印家墨守于《说文》,就是由于不懂文字源流变迁的缘故。叶持伯一首绝句说得好:“西京缪篆*矜奇,增损那移总合宜。墨守偏旁拘点画,可怜未睹汉官仪。”有些固执的人们好像道学先生,一看到新奇的创作便以为万万不可,对于赵凡夫创草篆,宋比玉以隶体入印,就大惊小怪地喊了起来,说什么“寒山(指赵凡夫)草篆终堪议,休论莆田(指宋比玉)杂八分”,“爱奇竞道翻新样,古法终嫌尽扫除”。其实,赵凡夫极力发掘两汉遗制,而且有所创造,对印章艺术起着推动的作用。有人公允地指出,赵的草篆“别立门户,自成一家”,“豪迈过人之气不可磨灭”。至于隶书入印,谱录中早已有之,并非自宋比玉始。把以宋为代表的莆田派(也称闽派)说成是“野狐禅”是毫无道理的。闽派如江皜臣、吴平子、练元素、蓝公漪、陶石公、魏伯建、林晋白等,承继徽派之后,在大江南北是有相当声誉的,他们的作品为人们所珍重。勇于创新,开拓新路,是艺术进步所不可少的;为此奉献出自己心血的艺术家,值得我们的学习和纪念。各立门户,互相排挤,文人相轻的旧习是会阻碍进步和发展的。我们应当虚心学习,取长补短,才符合新社会的新风气。

作于一九五八年

原载《福建乡土》1991年第4期

  • 著者陈俱
  •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 ISBN9787532652617
  • 版次1
  • 包装平装
  • 出版时间2018-12-01
  • 用纸纯质纸
  • 页数156

温馨提示

由于部分商品包装更换较为频繁,因此您收到的货品有可能与图片不完全一致,请您以收到的商品实物为准,同时我们会尽量做到及时更新,由此给您带来不便多多谅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