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的力量:打开心扉的35则诀窍-预付365_综合福利消费平台
0 购物车
商品详情
首页 > 图书> 励志与成功> 名人励志 > 倾听的力量:打开心扉的35则诀窍
倾听的力量:打开心扉的35则诀窍
商品价格: ¥31.80 [定价  ¥36.00]
商品编号: 11377425
服      务: 图书 负责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商品运费: 全站满99包邮,不满收10元,实际运费以支付页面金额为准。
温馨提示: 不支持7天无理由退货
购买数量: - +
365商城不参加品牌方的满减优惠及赠品活动
商品介绍
规格与包装
  • 商品名称:倾听的力量:打开心扉的35则诀窍
  • 商品编号:11377425
产品特色

  说实话,出版这本书是否合适,直到现在我依然犹豫不决。尽管在文春新书出版社编辑部向坊健先生的鼓励下,我把书写了出来。但一想到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呢?我不禁感到忐忑。
  忐忑的第一个原因是,我并不具备出版“新书”的资格。所谓“新书”,原本是那些在专业学术方面拥有知识、技术、想法的人士所撰写的,并把这些教给人们去掌握的著作。而我并不属于这一类。更直接点儿说,我完全沾不上边儿。
  另外,虽然我的访谈连载一直勉勉强强地持续着,但是我觉得在做访谈方面自己还处在学习阶段。我在《周刊文春》 的谈话栏目“欲见此君”始于1993年5月,至今已经连载了九百多次,到今年春天就进入第二十个年头了。“哇,竟能持续这么长时间”,每当听到人们说这话,连我自己都很佩服自己,可是当听到人们说“既然能持续如此之久,做访谈大概很拿手吧”,这话我绝不敢苟同。我在正文中也写到,即便现在,我去做访谈前也是提心吊胆、惴惴不安的。“啊,做访谈啊?”我常常紧张得无所适从。唉,为什么会如此不从容呢?
  还有,最近开始做起了电视访谈节目,不仅加上了字幕,通过电视画面我访谈时的样子也被完完全全地展现出来了。哎,如果不喜欢不接此活儿便罢,可是您瞧,这就是我这种“受到夸奖连树都敢爬的胆小鬼”①的弱点。总之,还处在访谈学习期的过渡阶段的我,如果出版了这种“倾听的秘诀”之类的书籍,很容易将自己置于尴尬的境地。
  “哎呀,阿川,原来你以前都是只做那么点准备,就跑去访谈了啊?”
  “哟,阿川啊,原来你是这样掩饰自己的无知,然后若无其事地提问呀。”“是吗,阿川那样提问是一种权宜之计吧。”
  当读者或嘉宾都了解我的秘密时,很难说不会影响到我今后的访谈工作。还是不应暴露出来吧……
  然而,转念一想,我又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告诫着自己。
  哎哎,阿川啊,你怕什么呢?没有人期待着你写出优秀的学术书啊。所以,尽管我非常清楚自己在访谈方面还处于成长阶段,但是,只要读者能够从阿川拙劣的访谈经验和屡次失败中对“倾听”这一行为获得重新思考的机会,或者哪怕获得一点启示,那也足够了,不是吗?
  2011年3月11日的东北大地震之后,与众多没有受灾的日本人一样,很长一段时间内,我都被一种手足无措的虚无感侵袭着。
  我到底能做点什么呢?难道完全没有用武之地吗?这种无力感使我万分焦虑,那时我感觉所有必须做的工作都是徒劳的,因此无精打采、郁郁寡欢。尽管如此,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生活逐渐回归正常。暂且先赶在截稿日期前写出文稿吧,电台、电视台的工作也不能耽误,还有必须熟悉在《周刊文春》的谈话节目。在这样的忙碌中,去年5月我见到了糸井重里先生。
  糸井先生正在挑战新的媒体制作项目,我想知道关于这次地震他有怎样的感受?日本人往后怎样生活下去?为了找到答案,我拜访了糸井事务所。糸井先生跟我说:“我一直找不到要去灾区的理由,但又总觉得必须去,可是如果没有理由,那和观光旅游又有什么区别呢?我这样自问自答着。”
  想不到糸井先生在地震后也是过着惴惴不安的日子。那时,糸井在网上结识了一位赈灾女性。
  “我在推特上认识了一位22岁的女子,她遭遇了海啸,好不容易捡回一条命来。最近我在这个事务所见到了她。”
  糸井先生坦率地向她表露了想去灾区的想法,那种心情极其迫切。可是不知道去哪里,该做什么。于是,那位女子回答说:“如果要去,我倒是想推荐一些地方。”
  其中之一便是避难所。避难所里的人们没有可以说话的人。即使向别人倾诉房子被毁了的惨况,因为大家都有着同样的遭遇,所以也不会有人感到意外。
  向别人说起自己失去亲人、九死一生的经历,就会听到这样的回话,“啊,那我的经历更惨呢。”似乎谁都不会跟你亲密起来,听你诉说你的那段经历。
  她对糸井先生说:“所以请你去避难所倾听他们的诉说。只要去了,他们就会感觉到自己不是孤单的,自己没有被人遗忘。”
  那女子还列举了其他想让糸井先生前去的地方:安置那些至今没有辨明身份的遗体的“遗体安放处”,以及被海啸吞噬的“墓地”。
  “听了她的话,我决定去!虽然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但是我要去。”
  听完糸井先生的话,我虽然没有立刻下决心说“我要去”,但我明白了一点——仅仅是倾听也能帮到他人。顿时,我心中的郁结一下子全都消失了。
  下面换一个话题。我大概从十年前开始一直在参与由农林水产部主办的“倾听书写甲子园 ”活动。这是一项由全国各地一百名高中生参加的采访一百名著名的森林工作人员的活动,每个参加者独自去采访,然后将“倾听书写”的内容整理成一份总结报告。所谓森林工作人员就是从事锯木、造林、烧炭、剪枝、种香菇等工作的行家里手。从2010年起,接受采访的范围扩大,河川、海上等领域的名人也被列入其中。
  那么,我都在做些什么呢?
  “请给这些即将去采访森林名人的高中生们传授一下你做访谈的心得吧。”
  接受了这一委托,我就办了一个简单的讲座。实际上,派给高中生的劳动任务是相当严苛的,或许比我的谈话工作更加艰辛。首先,要打电话给那些完全陌生的名人(几乎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约定采访日,采访当天换乘电车和公交车,独自一人前往森林深处。从一见面时“初次见面”的问候之后,便打开录音带,开始访谈。此时,可没有大人从旁协助。有时,访谈中会遇到晦涩的方言,完全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尽管如此,高中生们也不放弃,一丝不苟地倾听名人们诉说自己的人生和工作。
  采访结束后,他们回到家,自己整理录音磁带(这是很艰难的工作,每一位高中生都哭过),挑选出重点内容,以名人自述的口吻做成一份报告。
  半年后,一百篇作品完成,我与高中生们再次见了面。那时发表了几篇优秀的作品,作为采访对象的森林名人和作为采访者的高中生一起站到舞台上,谈了他们的艰辛。
  “这次采访,感觉怎么样?”
  负责采访的高中生在麦克风前轻声回答,声音中带着一分羞涩,“刚开始名人带我去森林中,我心想,难道这个老爷爷是猴子吗?他只用一根绳子,噌噌噌地就爬到一棵很高的树上,速度惊人!”
  接着,这位名人说:“这个……本来听说有人要来采访我的,可能因为他太紧张,居然什么问题也没提,反而弄得我担心起来,所以说说这,说说那的,说着说着就……”
  名人看着采访他的高中生,就像亲爷爷看着孙子一样,眼中充满了体贴之意。
  我觉得这很有意思。这项活动原本的意图是让那些年轻的高中生了解森林中的工作,这些工作因为没有后继者,正走向绝迹。至少我是这样理解的。然而,参与这项活动并获得体验的高中生却说:“虽然很艰辛,但很有意思!”年事已高的名人们在一旁听到这番话后,脸上不禁漾出了喜悦的神情。
  “刚开始的时候,我真的不知道跟这个与我孙子年龄一样的高中生说些什么,或者能帮到他什么。见了面,他开始问我一些问题,我感到非常高兴,因为家人和朋友都对我的工作不感兴趣,我也从来没有机会聊这么多自己的故事。”
  “已经不需要后继人了!这种工作到我这里就告终吧!”立下豪言的名人们向高中生表达着谢意,“谢谢你愿意倾听我们说话!”看到这一幕,我的眼泪夺眶而出。
  我认为“倾听”这种行为,就像呼吸一样,即使不像我一样以此谋生,每个人每天也会自然而然地重复多次。问路、问价钱、听课、聊天、听人抱怨、听人吹牛,敷衍了事地听、热心地听、不耐烦地听……倾听方式有很多种。即使在同一个地点听同样的话,事后,不同的人留在记忆中的话语也各不相同。
  “前几天他说过这话吧。”
  “哎,是吗?我对那句话倒是印象很深。”
  “哎?那句话我一点都不记得了。”
  哪句话会在脑海里存留,这会因为听话人的不同而产生很大差异,对此我感到很意外。不过,这也是“倾听”的乐趣所在,所以人们才会不断倾听,不断询问。
  无论是相同的话题、新话题,还是可笑的话题、感人的话题,我们总是希望通过倾听他人而使自己内心愉悦。以坦率的心情,在好奇心的牵引下倾听他人之语,倾听的一方将自己的记忆和心情融入其中,就一定能有所收获。而诉说的一方,一边讲述,一边重新整理自己的思绪,揭开正要忘却的尘封已久的记忆,或许会有意外的发现。
  如此说来,以前那些因为上司的讲话太过冗长,因而总是置若罔闻的人,从明天起是否应该试着稍微耐着性子聆听一下呢?抑或因为奶奶讲的故事每次都是一样的,就敬而远之地说:“哎呀,那个故事听过了,听过了。”然后打断她的人,今后是否偶尔也耐心地听她讲讲呢?
  如果各位已经做好了这种心理准备的话,那么就请翻开下一页吧。

编辑推荐
  

  ●有人问:“我是不是胖了?”
  这时回答太快或者反应迟钝,都会让人质疑你的真诚。
  停顿两面在回答,让对方感受到你是真心想要安慰他。
  ●真正的倾听,是听见那些没有说出口的声音;真正的述说,是深入对方内心的传达;你需要的不是对方说出来的话,而是内心真正的OS。
  ●伶牙俐齿显得咄咄逼人,不善言谈反而更能获得信任,打开对方心门的不是你的谈话内容,而是你乐于倾听的态度。倾听,就是接纳对方,倾听者才是谈话节奏的掌控者。 

内容简介
  

  作者阿川佐和子曾经在《文春周刊》上连载专栏18年,超过900次。为什么她能持续获得读者的支持?
  因为不论企业老总、名人演员,还是十多岁的小童星,无论男女老少,她都能在谈话中挖掘出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本书中,她强调禁止过多地表达自我,而是要“非常高兴地倾听”,这是连记者和商人都需要的“高境界的倾听力”。
  曾经对谈话很不擅长的作者,经过与1000个人的会面和30次相亲,总结成35则沟通绝技,用她独有的谦虚与幽默细细道给读者听,呈现倾听与对话深刻的人性观察。真正掌握倾听术的人,将更加敏锐的洞察人心,了解对方,交上朋友,获得信任。

作者简介

  阿川佐和子(Sawako Agawa),1953年出生于日本东京,毕业于庆应义塾大学文学部西洋史系。1983年起在《信息Desk Today》节目担任助手,1989年起担任《筑紫哲也NEWS23》的新闻解说员,1998年起主持《北野武的TV TACKLE》,2011年起主持谈话节目《佐和子之晨》。
  1999年,与檀文氏的书信往来《那么说,这么吃》(集英社出版)获得第15届讲谈社散文奖。2000年,《梅子》(小学馆出版)获得了第15届坪田让治文学奖。2008年,《订婚之后》(新潮社出版)获得了第15届岛清恋爱文学奖。
  目前,在《周刊文春》上的专栏《阿川佐和子想见的人》已连载超过900次。曾采访过渡边淳一、北野武、远藤周作、村上龙、小泽征尔、摩根?弗里曼、章子怡等人。

目录

一、何谓善于倾听
并不擅长访谈
饶有兴致地倾听,胜过咄咄逼人的提问
电子邮件与谈话不同
谁都希望有听众
提问的三要素
谈话的窍门就是找到疑问点
用心观察能创造惊喜
妄下论断可能错过好的风景
攻破第一道防线
换位思考
随声附和也应用心


二、倾听的乐趣
谈话是灵活即兴的
挖掘记忆
跑题后如何引回正题
听众的重要性
聊到最后会有惊喜
基本的问题往往被忽略
老套话题的新谈法
难以启齿的问题怎么说出口
发掘不为人知的一面


三、容易交谈的倾听术
随声附和是一门学问
“鹦鹉学舌”提问法
如何应对初次见面的人
安慰的话语,停顿两秒后再说
看着对方的眼睛
与对方的视线高度保持一致
不要轻易地说“我懂”
不要不懂装懂
抓准提问时机
关注对方的节奏
切忌喋喋不休?
如何应对自己崇敬的人
 配合谈话对象挑选服装
先谈话再就餐


后记--从远藤先生身上学到的

精彩书评
  

  和阿川对话,不知不觉就变得话多,连不该说的都说出口了。
  ——北野武(日本著名导演、演员、作家,作品有电影《大逃杀》、《菊次郎的夏天》)

  


  同样做访问,有人就会让我想主动侃侃而谈。看了这本书才恍然大悟,原来不是发问技巧,是发问者“听的态度”,决定了受访者“答的深度”。
  ——余湘(WPP传播集团Group台湾区董事长兼总裁)

精彩书摘

  04 谁都希望有听众
  “我是个沉默寡言的人”“我不健谈”,很多人早早地如此自我定性。但是,我不太相信这些话。也许确实有人无法流畅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但是,不想有听众的人应该不存在吧。
  以写经济小说著称的作家高任和夫,有一部作品叫《改行》。不过,这本书不是小说,而是高任先生以自身经历为基础所写的纪实散文。高任先生50岁之前是一家一流商社的职员,过着上班族的生活,当他下定决心要以写作为生后,便辞掉了工作。同时,他对那些因退职、裁员、失业等等而导致生活发生巨变的男人们及其妻子们进行了采访,并加以整理出版。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结识了高任先生,当时高任先生送给了我这本书。但是当时一看到这本书的题目,我就觉得它是一本很难读懂的经济类书。虽然感觉很失礼,但我还是很久都没有打开过这本书。一次无意中,我翻开了这本书,没想到太有意思了,以至于我无法释手掩卷。读着读着,经常会因为它的风趣而忍不住扑哧笑出声。要问为什么我觉得有意思呢?那是因为,以前我都不知道男女之间会有这种差异。
  有个男人辞掉工作之后,就每天待在家里。不久以后,妻子的身体开始出现问题,长荨麻疹、食欲不振、经常感冒,但却一直找不到病因。于是去看医生。
  “啊,这是因压力所致。”
  “那是什么压力啊?”
  “丈夫在家的压力。”
  “你这样说也太过分了吧!”丈夫愤慨道。但是,从妻子的角度分析一下:将近四十年的时间里,每天从早到晚丈夫都不在家。妻子在家虽然还得做家务,但是可以随时跟朋友煲电话粥,或者看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三餐也不用在固定的时间段做。丈夫回来晚的时候,也可以悠闲地出去逛逛。但是,丈夫一辞职,家里的生活节奏就完全被打乱了。在跟朋友打电话的时候,丈夫在旁边转来转去,那眼神好像在说:“怎么还没打完啊?”因为对丈夫有所顾忌,所以不得不赶紧挂掉电话。
  电视也被丈夫霸占着,没有办法看自己想看的节目。想要出门的时候,丈夫就会跟到门口,“又要出去吗?今天去见谁?几点回来啊?饭怎么办啊?”如此这般,一项一项啰唆地追问。
  “心理上各种各样的压力,都表现到身体上了。”妻子把医生跟她说的话告诉了丈夫。
  但是丈夫也有自己的不满,很多事情辞职之后他才知道。其中最过分的是妻子几乎每天都会外出。当然,并不是说不能外出,但是他一直以为妻子每周也就出去两三次。他一直以为妻子一周几乎都是在家守着,等待家人的归来。但事实并非如此。
  高任先生采访了这一对夫妻之后,他也反观自身,仔细思量。
  一天,高任先生担心自己这样一声不响地待在家里是不是也会给妻子带来困扰,于是就出去散步了。在街道的拐角处,邻居家的太太们正欢快地交谈着,非常愉快的样子。高任先生用余光扫过这些后,继续往前走。在周边溜达了将近一小时,然后又回到了刚才的拐角处,发现刚才的那些太太们还在那儿继续说话。
  回到家,他这样跟妻子说:“真是让人惊讶啊。为什么女人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有说不完的话呢?而且是哇啦哇啦很高兴的样子。这样喋喋不休地说,压力什么的就消散了吧。女人真是令人羡慕啊!”
  “那么,男人也这样喋喋不休地讲不就行了吗?”
  高任先生被这句话吓了一跳。突然间让男人们去闲聊的话,他们还真是无法做到女人们那样。毕竟男人在组织里是在长年被灌输“尽量不要多嘴”的教育中过来的。
  于是,妻子就说:“但是男人不是有酒吗?去去小酒馆,去去有漂亮女招待的酒吧。在那些地方可以释放压力吧!”
  高任先生嘟囔道:“那才是误会的根本所在。”高任先生在书里写道:男人喝酒并不像女人聊天那样高兴。要听部下的抱怨,要拍上司的马屁,要安慰降职的同事,要为下次的工作做疏通。有时是因为公司的招待,有时是为了筹划策略而在一起互斟共饮。并不是那么简单悠闲地大醉一场……
  这是什么话?像他的太太一样,我也并不百分之百地相信高任先生的话。但在高任先生的叹息声中充溢着一种紧迫感,我忍不住大声笑了起来。
  原来是这样啊,原来男人一直被灌输“不要多嘴”啊,我以前都不知道呢。这么说来,越是嘴巴紧的男人就越值得信赖吧。真是可怜啊!
  在这一点上,女人就不同。女性即使是进入一个新的组织,即使面对棘手的工作,多多少少都会视场合和对象而抱怨几句吧,很少会出现缄口不语的情况。正因为面对棘手的工作,才要向某个人倾诉一下,来消除心中的忧愁。如果不这样做的话,就无法工作了吧。
  “第一次看到他如此健谈”
  从高任先生的书中我知道了关于说话这件事,男人和女人因所处的环境不同而产生很大的差异。但是,即使是沉默寡言的男人,只要面对适当的场合和对象也会做出说话的准备吧。我身边就有这样一个主妇朋友,她半开玩笑地说自己丈夫:“他呀,结婚前我以为他是一个特别不爱说话的人,可结婚之后却在家里喋喋不休,甚至没完没了,比我还厉害。以前不知道他是这种人,被他骗了!”
  我自己也被这种人惊吓过好多次。
  “这次阿川要采访的是一个寡言少语的人,可能会很辛苦哟!”
  听到这种话,我真想取消这次采访回家待着。但是,没有办法。不过,如果带着一脸的无奈去采访的话,对方肯定会更加沉默,所以适当地说些客套话,小心翼翼地接近对方。
  “真是难得呀,第一次见他如此健谈。”听到在一旁观看的编辑同事们这样称赞,我高兴得都要跳起来了。
  “虽然不善言谈,但是看她这个样子,我还是试着多说一点吧。”如果嘉宾这么想的话,那就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了。
  虽然并不是所有嘉宾都这么体谅我,但我的最终目标就是可以让嘉宾说:“一见到她,就不知不觉地聊了起来。啊,真开心!”然后都满意而归。
  05 提问的三要素
  虽然做采访工作这么长时间了,但是每次采访之前都会特别害怕。每次我这么说,与我长期合作的《周刊文春》访谈团队的同事们就会嘲笑我说:“又来了!”但是作为当事人,我的感受确实是这样。虽然最近有的时候会感觉某次采访进行得很顺利,但却并没有形成“习惯”,或者说刚觉得“习惯了吧”,却又掉进谷底。所以,在见嘉宾之前,我总是保持着初学者的心情。
  如果对方在中途变得不高兴了该怎么办呢?如果因为我准备不够充分,使采访变得没条理了该怎么办?更重要的是,在没有聊出充足内容的情况下就结束采访,不能让读者(听众或观众)感到有意思的话,全部责任都在于我这个采访者啊。因此,我总是担心,该怎么办啊?啊,该怎么办啊?因为自己话多、大惊小怪,最近同事们都不再同情我了。
  事实上,我刚刚开始学习采访的时候比现在更紧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比现在要认真,所以为了消除不安,我事先会做一些采访的模拟训练,把要提问的问题一一列在稿纸上,然后才开始正式的采访。
  我在稿纸上按顺序列出二十个左右的问题,比如说,在采访公司社长时,第一个问题是:“听说您就任社长一职已经是第二个年头了,不知道您坐在社长这个位置上的心情如何?”对方回答了这个问题之后,接着该怎样进行呢?第二个问题:“您就任社长之后,公司有什么变化吗?”这样一来,对方肯定会谈一些公司内部改革之类的话题。
  紧接着第三个问题:“听说明年是贵公司创立五十周年,您能回顾一下贵公司的这段历史吗?”
  如果采访对象是公司的领导,通常都会谈论这种刻板的问题。依据这种要领,我想象着自己的访谈流程,推测对方一定会这样回答,顺理成章,所以下一个问题就这样问。我那时想,把这些都记下来,如果采访能按照自己设定的流程进行的话,谈话总能顺利地结束吧。
  采访当天,我被领进了宽敞的社长办公室,坐在大沙发上,把稿纸放在膝盖上,然后行了个礼。
  “请多多关照!”
  社长笑容可掬地坐在斜对面的沙发上。
  “那么,首先……”我对着稿纸上的第一个问题开始提问。
  于是,社长回答说:“嗯,社长这个位置,让人不太适应啊。我觉得这个位置对我来说太高了。”社长认真地回答了我的问题,而且面带微笑。
  啊,太好了!放心了。与此同时,我不时避开社长的视线,偷偷瞟两眼稿纸。下一个问题是什么来着?哦,对了,是这个。可是把第三个问题放在前面来问好像比较合适。怎么办?先问哪一个好呢?
  在跟社长说话的时候,尽管我嘴上小声附和着“啊”“噢噢”“嗯”“原来如此”等,但是脑子里却十分混乱。不妙,我感觉社长的话就要说完了,怎么办?该下一个问题了,下一个问题是什么呢?怎么办?怎么办啊?
  “嗯……您就任之后,公司有什么变化吗?”
  社长沉默了。是在思考吧。我是不是该撤回这个问题呢?
  早知道就问下一个问题了。我又瞟了一眼稿纸。
  “要说变化嘛,我自己是没有什么变化,公司方面倒是进行了力度较大的改革。但这不是我提出的方案,是上一届社长在位时的计划。”
  话题竟然顺利地展开了,太棒了!这样的话,突然转到公司成立五十周年的话题上好像不太好吧。要不干脆谈一下前社长吧?虽然这个话题本来是想放在后面再说的。怎么办呢?要不要改变一下原定计划呢?这时我又偷瞟了一眼稿纸。
  这种情况下,我满脑子都是下一个问题,这可如何是好。我几乎没听见社长谈话的关键内容。不,倒不如说是完全没有听见。虽然时不时地很客套地随声附和几句,但却心不在焉。总之,我当时的心态就是只要确认对方回答了自己的问题,并说了点什么,仅此就放心了,至于谈话内容,并没想做更深的了解。
  一直持续着这种提问方式,我把精力全都投入到纸稿上,根本就没有听对方说话,使得话题没有任何连续性可言。
  “因为当上了社长,所以现在看起来很威风,当年刚进公司的时候什么都不懂,真是一个没用的员工啊。那些了解我过去的家伙们都知道我曾经的笨拙,他们不可思议地发问:‘为什么你这小子能当上社长啊?’”
  难得社长能跟我坦诚地说出这番有吸引力的真心话,我却受制于自己稿纸上的问题,“啊啊”地应付了事。接着又提出了稿纸上的下一个问题:
  “那么,您的爱好是什么呢?”
  和善的社长虽然有些吃惊,但还是回答道:“爱好吗?我的爱好是爬山。前段时间还去爬了一次白神山呢。”
  然后我点了下头,接着问:“您成为社长之后,觉得最棘手的工作是什么?”
  话题又回到了社长这个职位上。这个问题是事先列在稿纸上的问题,刚才跳过去了忘了问。而社长那边,觉得刚刚谈到了个人爱好,话题已转到私人问题上了,可是因为我的原因,思绪不得不再次回到工作上。
  如果受到这种没有连贯性的采访,被采访者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

  • 著者[日]阿川佐和子
  • 译者于华
  •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 ISBN9787539965963
  • 版次1
  • 包装平装
  • 出版时间2014-02-01
  • 用纸胶版纸
  • 页数256
  • 正文语种中文

温馨提示

由于部分商品包装更换较为频繁,因此您收到的货品有可能与图片不完全一致,请您以收到的商品实物为准,同时我们会尽量做到及时更新,由此给您带来不便多多谅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