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宝典:文化百科溯源-预付365_综合福利消费平台
0 购物车
商品详情
首页 > 图书> 旅游/地图> 导游必备 > 导游宝典:文化百科溯源
导游宝典:文化百科溯源
商品价格: ¥20.70 [定价  ¥29.00]
商品编号: 11186511
服      务: 图书 负责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商品运费: 全站满99包邮,不满收10元,实际运费以支付页面金额为准。
温馨提示: 不支持7天无理由退货
购买数量: - +
365商城不参加品牌方的满减优惠及赠品活动
商品介绍
规格与包装
  • 商品名称:导游宝典:文化百科溯源
  • 商品编号:11186511
编辑推荐
  导游员在带团过程中常常遇到游客提问,他们的问题有时候五花八门,千奇百怪,导游员如果平时不注意积累,就有可能回答不出游客的提问。导游员只有注意在平时业余时间多充电,多学一点知识,腹中满满,才不至于在关键时刻语塞。赵捷、谭风编著的这本《导游宝典:文化百科溯源》从帝王将相、典章制度、宗教佛寺、古迹名胜、教育文化、考古科技、体育美术、服饰用品等方面精选了300多个知识点,从源头说起,力求为导游员排忧解难,帮助广大年轻、缺乏经验的导游员渡过难关。
 
内容简介
  《导游宝典:文化百科溯源》分为文史溯源和科卫溯源两大部分,从帝王将相、典章制度、宗教佛寺、军政武器、求真索实、地名旅游、古迹名胜、教育文化、字词语句、法制币制、考古科技、体育武术、音乐美术、饮食卫生、服饰用品、民俗行业、节目历法、新闻视听、邮电通信、交通运输等方面追根溯源,内容涵盖广泛,包罗万象,可作为导游员的讲解工具书。
  《导游宝典:文化百科溯源》由赵捷、谭风编著。
目录
文史溯源
帝王将相
“三皇”
“五帝”
“燧人氏”
“有巢氏”
“伏羲氏”
“神农氏”
“国”和“邦”
“华夏”
外国对中国的称呼
我国建都时间最长的“古都”
我国历代的“都城”
我国古代的“国号”
“春秋”用作时代名称的由来
我国古代的“年号”
中国古代皇帝的种种称谓
“皇帝”的由来
“尊号”的由来
“谥号”的由来
“庙号”的由来
武则天“大足”年号的由来
清朝“国号”的由来
“废封建,设郡县”的由来
“古俑”的由来
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建造者是谁
宫殿黄瓦红墙的由来
历史上的几次“垂帘听政”
慈禧太后为何称“老佛爷”
中国历史上的“娃娃皇帝”
皇帝的印章
“公主”的来历
皇帝别称考
“万岁”源于对联
漫话“状元”
进士的由来
尚书的由来
知州的由来
知府的由来
总督和巡抚的由来
宦官与太监的由来
使节的由来
节度使的由来
书记的由来
中国古代朝代名称的来历
典章制度
我国姓氏的主要来源
我国假日制度的由来
明清两代“六部”的职能
总督、都督、提督的职能
“朝仪”小史
“考勤”的由来
公堂打屁股的由来
最早的“八股禁令”
最早的“裹足禁令”
“翰林”的由来
“公车上书”
税收的来历
世界上最早的“保险”
“小时”的由来
“顺时针”的由来
“礼拜”、“星期”的由来
大小月的由来
我国古代的退休制度
宗教佛寺
“佛教”是何时传入中国的
“达赖”与“班禅”
和尚“剃头”和“烧香疤”
“罗汉”的由来
《贝叶经》的来历
庵的由来
寺的由来
观的由来
和尚的由来
和尚吃素、削发的由来
尼姑的由来
道士的由来
八仙的由来
财神的由来
城隍的由来
袈裟的由来
舍利的由来
敖包的由来
《圣经》的由来
原罪的由来
女娲的由来
三宝殿的由来
十字架的由来
修道院的由来
五百罗汉的由来
九个香疤的由来
单手行礼的由来
南无阿弥陀佛的由来
佛教尊崇莲花的由来
军政武器
“联合国”一词的由来
最早的“最后通牒”
勋章绶带的由来
娘子军
中国第一艘兵船
缠足溯源
奴婢制度的历史
“左”、“右”趣史
纽扣“男右女左”的由来
度蜜月的来历
礼炮21响的由来
印度妇女的“吉祥点”
《九九消寒图》的来历
“□”的由来
“□”字的来历
“□”字的来历
“百战不殆”指的是哪“百战”
三十六计指什么
“三百六十行”的来历
各行各业的祖师
“三教九流”说法的由来
“五花八门”的由来
“八仙”的由来
“青洪帮”简史
“剪彩”溯源
集市的由来
画押的由来
叩手礼的来历
“炼仙丹”溯源
月下老人的由来
“结发夫妻”的由来
婚礼蛋糕的来历
娶亲放鞭炮的由来
十二属相的来源
十二生肖地名之趣
节日历法
元旦溯源
祭灶的来历
“除夕”溯源
“扫尘”的由来
“腊月”掌故的由来
春联溯源
春节贴“福”字的来历
“年”的由来
“拜年”史考
贺年卡的历史
植树节的由来
“端午节”原是“龙”的节日
“父亲节”的由来
“感恩节”的来历
“情人节”的由来
印度雪拉拉的“蛇节”
“十二生肖”溯源
“阳历”溯源
历法溯源
日历探源
春节的来历
灶神的传说
“除夕夜”由来
元宵节的由来
元宵赏灯今昔谈
腊月说年糕
倒贴“福”字的由来
“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
酒神杜康的传说
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扫墓的由来
“中秋”溯源
母亲节的由来
圣诞节的传说
新闻视听
“通讯社”溯源
记者的来历
报纸的由来
杂志的起源
“编辑”溯源
电影的历史
奥斯卡金像奖的由来
电视的历史
“戏剧”史考
我国第一所“戏院”的由来
“皮影戏”的历史
邮电通信
第一枚邮票的由来
邮票齿纹的来历
中国第一套纪念邮票
绿色作为邮政标志的由来
邮戳溯源
信封溯源
信封上“缄”字的由来
明信片的历史
电话的来历
交通运输
轿子溯源
桥梁溯源
“斑马线”溯源
火车是谁发明的
火车自动挂钩并非詹天佑发明
车的由来
汽车的由来
电车的由来
的士的由来
吉普车的由来
公共汽车的由来
飞机的由来
波音707名称的由来
轮船的由来
马路的由来
立交桥的由来
高速公路的由来
中国铁路的由来
铁路轨距的由来
地下铁道的由来
交通信号灯颜色的由来
航标的由来
海底隧道的由来
车辆左右行驶的由来
中国古代路名的由来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空袭
“燃烧弹”的由来
谁最早制成“定时炸弹”
最早的“地雷”
中国第一个“租界”
飞艇的由来
飞碟名称的由来
飞行服的由来
信号灯的由来
望远镜的由来
火箭发射倒计时的由来
求真索实
孔子不是文弱书生
勾践“尝胆”未“卧薪”
华佗不是曹操杀死的
甘露尚未建寺,何来刘备招亲
“空城计”乃王平所设
唐僧其人其事
杨贵妃死于马嵬坡吗
崇祯自缢于何处
“扬州八怪”为何聚集在扬州
“甲骨文”究竟是谁发现的
“鸿沟”在哪里
“舞剑器”不是“舞剑”
昭君出塞是否抱过琵琶
“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昆仑”指意何在
地名旅游
我国省、市、区简称的来历
“四川”是如何得名的
“巴”不是四川的简称
“天津”名称的由来
“香港”得名的由来
“澳门”地名溯源
“九龙”城名的传说
“台湾”名称的由来
“三角洲”一词的由来
世界上最早的“运河”
我国最早的导游
“春游”溯源
“中国”的由来
祖国美称说由来
江河名称的由来
东京名称的由来
纽约名称的由来
罗马名称的由来
雅典名称的由来
洛杉矶地名由来
“旧金山”的由来
金边城的来历
突尼斯城名称的由来
阿拉斯加的由来
“四大洋”名称的来历
古迹名胜
“故宫博物院”的来历
“午门”的由来
“圆明园”史略
“黄鹤楼”的得名
“书院”的来历
“塔”的由来
“碑”的来历
“天涯海角”的由来
“瘦西湖”名称的由来
“石钟山”名称的由来
凡尔赛宫小史
巴黎凯旋门
“白宫”名称的由来
美国“唐人街”的起源
“旧金山·金门·金门桥”的得名
嵩山名称的由来
天安门的由来
颐和园的由来
紫禁城名称的由来
“八达岭”的由来
万里长城的由来
三山五岳的由来
明十三陵的由来
红场的由来
唐人街的由来
唐宁街的由来
华尔街街名探源
富士山名称的由来
埃菲尔铁塔的由来
白金汉宫的由来
凡尔赛宫的由来
克里姆林宫的由来
伦敦塔桥的由来
比萨斜塔的由来
自由女神像的由来
狮身人面像的由来
教育文化
学校名称溯源
世界最早的高等学府
“函授”小史
“教师”称谓的由来
“先生”称谓溯源
“密封试卷”溯源
我国第一批留欧学生
点字的由来
中国古代的“胎教”
“篆书”的由来
“隶书”的由来
古代的“文”与“字”
“文”与“笔”
何谓“语”
何谓“言”
“O”的来历
“册”与“卷”的来历
《二十四史》指哪些书
“四书”和“五经”
《论语》得名的由来
什么叫“经、史、子、集”
“方志”溯源
我国古代第一篇人才专论
《史记》书名的由来
类书——古代的百科全书
司马光因《资治通鉴》而死吗
我国最早的词总集
我国最早的文学批评论文
我国最长的古典小说
陈廷敬与《康熙字典》
《古文观止》为何广泛流行
《今古奇观》是怎样一部书
《干字文》的来历
《百家姓》、《干家姓》、《万家姓》
《百家姓》与《千家姓》
“日记”溯源
世界上最长的史诗《格萨尔》
谁最早翻译中国旧体诗
“小品”一词的由来
“传奇”溯源
书市溯源
“藏书票”的起源
“名片”溯源
“沙龙”的由来
字词语句
“天字第一号”的由来
“博士”溯源
“哲学”一词的由来
“兼听则明”溯源
“三令五申”溯源
“三只手”的由来
“三不知”溯源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溯源
“岳父”、“岳母”称呼的由来
“东西南北”四字形义溯源
“楚河汉界”的由来
“桂林山水甲天下”溯源
“巴蛇吞象”溯源
“时髦”一词的由来
“您”字溯源
“服务员”的古代称呼
“破天荒”的由来
“冠军”的由来
“模范”溯源
“高足”一词的由来
“凯旋”一词溯源
“染指”一词的由来
“墨客”、“墨吏”溯源
“喝墨水”的由来
“首级”一词的由来
“死”的别称
“红尘”一词溯源
“天花乱坠”的由来
“三生有幸”的由来
“一丝不挂”的由来
“一尘不染”的由来
“大干世界”的由来
“本来面目”的由来
“不二法门”的由来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的由来
“替罪羊”一词的由来
“烂醉如泥”溯源
“知音”的由来
“青春”溯源
“幽默”溯源
“开后门”一词的由来
“铜臭”一词的由来
“钱可通神”的来历
“吝啬”一词的由来
“不倒翁”的来历
“马虎”的由来
“拍马屁”的由来
“老鼠”称“耗子”溯源
“经济”一词的由来
“七十三、八十四”的由来
“法西斯”一词的来历
“香格里拉”的由来
“十里洋场”的来历
“卖猪仔”的由来
“OK”来历种种
“老”字小考
“爱人”一词探源
“丈夫”的由来
“夫妻”的雅称
“老婆”的含义
“新郎”的由来
“千金”小考
“小姐”的由来
“老伴儿”的由来
“太太”的由来
“老丈人”称谓溯源
“青楼”的由来
“秋波”的由来
“小费”的由来
“靠山”一词是怎么来的
“千古”的由来
“碰杯”的起源
“傻瓜”溯源
“吃醋”的来历
“混账”的来历
何为“杀风景”
普通话小史
“二百五”的来历
何谓“一窝蜂”
“磨洋工”的由来
“拿手菜”一词的由来
戴高帽的由来
“马后炮”到底是何意
“摆架子”的由来
“百花齐放”的由来
“临时抱佛脚”的由来
“天作之合”的由来
“五子登科”的由来
“龙的传人”的由来
“炎黄子孙”的由来
“岁寒三友”的由来
“独占鳌头”溯源
加减乘除的来历
“门当户对”溯源
“纨绔弟子”的由来
“十字街头”溯源
“吉祥如意”溯源
一字千金
“三姑六婆”何所指
“三长两短”的由来
“龙凤呈祥”考
“花好月圆”的由来
“老马识途”的由来
“喜上眉梢”的由来
“藕断丝连”的由来
“相依为命”的由来
“石沉大海”的由来
“芝麻开门”的由来
“击鼓鸣冤”的由来
“V”字手势的由来
宋氏三姐妹名字的由来
惯用右手溯源
古代的人口普查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由来
“百家姓”的由来与逸闻趣事
法制币制
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
世界上第一部环境保护法
“诉讼费制度”的起源
“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溯源
“大赦”溯源
“锦衣卫”
“警察”的由来
古代的“八议”
“十恶不赦”溯源
中国银币溯源
最早在我国流通的外国银圆
“钞票”一词的来源
“公债券”溯源
科卫溯源
考古科技
最早发现美洲的可能是中国人
“扶桑”小考
古老的“日晷”
南极探险的历史
“宇航”的最古老传说
“太空时代”始于何时
“天气预报”的由来
古今时间对照表
水井的历史
“牛耕”溯源
我国植树的历史
我国造纸技术始于西汉
毛笔的来历
麻醉术的由来
我国古代造船与航海小史
我国最早的数学专著
“计算机”的来历
激光的由来
原子的由来
密码的由来
飞船的由来
马力的由来
天线的由来
打字机的由来
避雷针的由来
传真机的由来
荧光灯的由来
指南针的由来
蒸汽机的由来
机器人的由来
SOS的由来
地震定级的由来
太阳能飞机的由来
天文望远镜的由来
体育武术
“体育”一词的由来
奥林匹克运动会史考
奥运会的传家宝——会旗
奥运会的奖章
奥运会圣火溯源
奥运会期间火炬不灭的由来
拔河的历史
“斗鸡”的历史
篮球的由来
羽毛球的由来
我国“溜冰”的历史
“芭蕾舞”的由来
赛跑向左转圈的由来
“少林拳”的来历
围棋溯源
象棋的历史
桥牌的由来
鱼钩溯源
麻将的历史
奖杯的来历
“锦标”一词的由来
比赛荣誉称号的由来
赛场哨音第一响
音乐美术
我国第一部《琴史》
用蝉装饰竖琴的由来
胡琴的历史
口琴的由来
箫的历史
小提琴的诞生
吉他的起源
“五线谱”的起源
“数字简谱”的来历
随想曲、狂想曲、幻想曲的起源
音乐之王
“圣诞歌”的来历
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国歌”
爵士乐的起源
《霓裳羽衣曲》的由来
我国著名古乐曲的得名
“指挥棍”的来历
我国第一部“书法史”
我国第一部《画品》
我国“漫画”之始
《最后的晚餐》并非油画
为什么古希腊雕塑都是裸体
剪影的由来
特技摄影的来历
饮食卫生
十字架的来历
“红十字”的来历
改良显微镜的人是谁
眼镜的历史
“x光”的发现
血压计的由来
温度计的由来
“厨师帽会”的由来
口罩溯源
筷子溯源
餐叉的历史
菜单的由来
“味精”的由来
名茶“碧螺春”雅号的由来
酒是谁发明的
我国烧酒溯源
威士忌的由来
制冷的历史
馒头溯源
春饼的由来
饺子的历史
古代的厕所
“火炕”溯源
“炼丹”溯源
古人到底多高
服饰用品
中国古代服装的演变
我国历史上的一次服装改革
裙子溯源
帽子的前世今生
乌纱帽的来历
耳环溯源
戒指的由来
燕尾服的由来
中山装的来历
旗袍的来历
“三点式”泳装为何叫“比基尼”
玻璃溯源
电炉是谁发明的
洒水车溯源
火柴趣史
蚊香的历史
肥皂的由来
民俗行业
皇帝不跪拜佛像的由来
火葬溯源
“降半旗”的由来
“佩黑纱”的由来
“烧纸钱”的由来
面具溯源
精彩书摘
  漫话“状元”历史上中状元的人数是很少的。据史料记载:从宋建隆元年(960年)算起,到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科止,这近千年的时间,总共才出了341名状元(宋106人、元32人、明89人、清114人)。这些状元中,有的确实是出类拔萃的人才。如南宋绍熙年间的状元陈亮,就是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抗元英雄文天祥,20岁中状元,官至丞相。宋亡以后,坚贞不屈。他在《过零丁洋》诗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至今为人们所咏唱。明代的杨慎,23岁中状元,学识渊博,才华横溢,著作多达一百多种。其他如吕蒙正、王十月、陕西的王杰等,也都很有名望。但历代所有状元并不全是当时最有学问的人。因明、清以八股文取士,不知埋没了多少人才。八股文题目限于四书、五经,考生只能“代圣人立言”,不能自由发挥,写出的文章套话连篇,空洞无物。即使中了状元,不一定有真本领。
  封建王朝为了选拔官吏和笼络知识分子,对考中状元的给予很体面的荣誉。如传胪引见、赐琼林宴以及簪花披红和特赐乘马游行归第,或授以显贵之职,但并不等于就当上了最大的官。
  古典传统戏和小说里的状元,一旦得中,马上就锦袍加身,高官厚禄,封上御史或巡按,大权在握,衙役们前呼后拥,甚至连皇帝也愿把爱女赐婚。群众常说:“状元出朝,地动山摇,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好不威风。实际上,新科状元的地位历来都不高。即使在重文轻武的宋代,新科状元初任官一般也只能做个承事郎,在文官官阶中,只是第28阶,实甚低微。明清时期,新科状元照例担任翰林院修撰,官阶只有从六品,地位也并不高。
  进士的由来进士,其意是贡举的人员,始见于《礼记·王制》。唐代科目中以进士科最被重视。明、清两代,开始把殿试考中者称为进士。凡是通过会试考中者为贡士,由贡士经过殿试录取者为进士。进士也有未经考试而由皇帝封赐的,叫做“赐进士”出身,以区别于考试及第的进士。
  尚书的由来尚书,或称掌书,是古代官名,始置于战国,“尚”是执掌的意思。到了秦朝,尚书成为少府(九卿之一)的属官,掌政务文书,地位相当低。
  西汉时期,汉武帝设尚书五人,开始分曹治事。汉成帝也设尚书,群臣奏章都得经过尚书,地位虽不高,权力却很大。东汉时期,尚书正式成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员。从此三公权力大为削弱。
  魏晋以后,尚书事务愈来愈繁杂。隋代设置尚书省,分为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以左右仆射分管六部。宋代以后,三省分立之制渐成空名,行政全归尚书省。
  元代仅存中书省之名,而以尚书省各官隶属其中。明代初期,尚存此制,后来废去中书省,直接以六部尚书分管政务,六部尚书等于国务大臣,相当于今天的部长。清代相沿,末期改官制合并六部,改尚书为大臣。
  知州的由来在中国许多地方的名称,都带有一个“州”字,如杭州、福州、广州、永州、青州等。而且先秦时期还有刻“九州”于一鼎之说。这些名称都是历史上延续下来的,那么州的由来是怎么样的呢?在西汉时期,州这一名词开始出现。但当时的州,并不是行政区划。
  据史书记载,汉武帝为了有效地管理地方,将全国划分成13个监察区,称为“州”。每州都由中央派遣一长官,负责监察郡、县的官吏。这一长官,便被称为刺史。
  到了东汉后期,州慢慢演变成为一种地方行政区。州辖郡、县,刺史又称州牧,就是州的行政长官,拥有行政军事权。
  隋朝时,郡的建制被取消,只保留州、县。唐朝继承隋朝的制度,将地方分成州、县两级。当时州的行政长官仍称为刺史。
  在宋代,开始把州的行政长官叫做“知州”,知州下属的官员有同知、通判,分别掌管财政、刑法、治安等。
  明清两朝,州有两个级别:直隶州和散州。直隶州直属于省,级别与府相同;散州隶属于府,级别与县相同。
  知府的由来在中国的许多朝代中,都设置了“知府”这一职位。
  “知府”这一官职,是由“知”和“府”两词结合而来。府作为一级地方行政单位,它的演变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
  在魏晋时期,州刺史兼任将军之职。州刺史是文职,将军是武职。
  州有州的衙门和幕僚,将军另外有将军的衙门和幕僚。将军的衙门,就叫做“府”。
  到了唐朝,中央政府在首都、陪都以及皇帝登基前任职的州设置府,例如京兆府、河南府、太原府等。府的长官,统称府尹。
  宋朝时,府的设置逐渐多了起来。府隶属于路(路是介于中央与州之间的一级行政区划)。
  明、清两朝,省、县之间的一级行政单位被称做“府”。除了首都、陪都所在地的府长官仍然称府尹外,一般的府长官,都称做“知府”,意思是“知(主持)某府事”。
  知府之下,设同知、通判等官员,辅佐知府处理公务,分掌粮税、盐税、江海防务、水利等。
  在明朝,按照缴纳税粮的多少,“府”被分成三等:纳粮20万石以上为上府,20万石以下为中府,10万石以下为下府。当时,全国有150多个府。清朝时,各府因自然条件的差异、人口多寡、路程远近,相互间的差别很大。
  总督和巡抚的由来总督和巡抚,合称“督抚”,是清代地方最重要的行政长官。溯其源,最早出现于明朝。
  明朝中央政府派遣大臣外出处理地方军政事务,分别给予两种头衔,全称分别是“总督某地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巡抚某地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前者就是总督,后者就是巡抚。应该指出的是,这两个官衔都具有外派、临时的性质。他们回到中央政府后,官衔便失去,不再起任何作用。
  到了清朝,总督和巡抚才正式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总督一般管辖一省,但到后来总督也有管辖两省的,如两广总督等。总督负责治理辖区内的军民事务。总督的官品,一般要高于巡抚。
  巡抚是省级地方长官,总揽一省的军事、吏治、刑狱等事务。
  在鸦片战争以前,清廷在全国设置过8总督16巡抚。8总督有:直隶、两江、陕甘、闽浙、湖广、四川、两广、云贵。16巡抚有:江苏、安徽、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浙江、湖北、湖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江西、福建。另外,在一些特殊地区设将军管辖。
  鸦片战争以后,督抚的设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884年,建新疆省,设甘肃新疆巡抚,福建巡抚由闽浙江总督兼任。1906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督抚。直隶总督因地位特殊而拥有了极高的权力,甚至可以在中央政府呼风唤雨。如李鸿章、曾国藩、荣禄这些朝廷重臣,都担任过直隶总督。
  P20-23
 
  • 著者赵捷,谭风
  • 出版社中国旅游出版社
  • ISBN9787503245756
  • 版次1
  • 包装平装
  • 出版时间2013-01-01
  • 用纸胶版纸
  • 正文语种中文

温馨提示

由于部分商品包装更换较为频繁,因此您收到的货品有可能与图片不完全一致,请您以收到的商品实物为准,同时我们会尽量做到及时更新,由此给您带来不便多多谅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