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系列读本:创新理论导论-预付365_综合福利消费平台
0 购物车
商品详情
首页 > 图书> 科学与自然> 自然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系列读本:创新理论导论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系列读本:创新理论导论
商品价格: ¥32.10 [定价  ¥38.00]
商品编号: 10339593
服      务: 图书 负责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商品运费: 全站满99包邮,不满收10元,实际运费以支付页面金额为准。
温馨提示: 不支持7天无理由退货
购买数量: - +
365商城不参加品牌方的满减优惠及赠品活动
商品介绍
规格与包装
  • 商品名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系列读本:创新理论导论
  • 商品编号:10339593
产品特色
  “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党中央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出发,综合分析国际环境和国内形势后提出的面向未来、体现时代特征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面对汹涌澎湃的世界新科技革命浪潮机遇和挑战的最重要任务。“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对于我们实施“十一五”规划以及未来更长时期加快科学技术发展、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和深远的指导意义。<br>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用15年时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是一项极其繁重而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极其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我们务必深刻认识实现这个宏伟目标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国科协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要发挥好科协组织在推动科技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重要作用。我们一定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宽广的世界眼光和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发努力,扎实苦干,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投身到自主创新的伟大事业中来,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力量。<br>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我们进一步坚定自主创新的信心,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完善自主创新的环境,总结自主创新的经验。为此,中国科协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开展了自主创新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探索,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主要有《创新思维和方法》、《创新学习》、《创新能力训练与测验》和《创新经典案例》等。
编辑推荐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系列读本》这套丛书以广大干部群众为主要读者对象,以人们最直接、最普遍、最迫切需要了解的问题为出发点,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密切结合人们日常工作的实际,使读者了解创新学习、思维、方法和案例。这对于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掌握创新思维和方法,提高创新能力,激发创新热情,树立创新精神,培养创新智慧,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内容简介
    《创新理论导论》以宽广的理论视角与深刻的哲理高度,深入而系统地探讨了一般创新的基本理论问题。它从本质论、系统论、过程论、环境论、价值论五个基本方面,首次比较全面地论述了一般创新研究的核心主题,分别包括创新究竟是什么、创新发生在哪里、创新是怎样实现的、创新如何被促进以及创新结果的评价等内容。它既深入揭示创新这一核心概念的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又侧重于探讨现实意义上创新的一般机制与目标;同时,也从理论上重点研究了诸如技术创新、国家创新系统等实际层面的运行原理。
目录
序<br>引论  创新理论的源流<br>一、创新研究的起源<br>二、创新理论的分化<br>三、创新理论的综合发展<br>四、创新研究领域的拓展<br>第一章  创新本质论:创新究竟是什么<br>第一节  创新的本意与含义<br>一、对创新的不同理解<br>二、语言学上的创新本意<br>三、常用创新的多重含义<br>四、宇宙系统观视野的创新<br>第二节  创新的本体论与生成论<br>一、古希腊本体论的创新观<br>二、中国古代生成论的创新思想<br>三、现代宇宙论中的创新观<br>四、自然界创新的相对性与持续性<br>五、自然人的创生<br>第三节  作为人类生活本质的创新<br>一、作为人类生存本质的创新<br>二、作为美感的创新<br>三、作为社会发展不竭动力的创新<br>四、作为人类进步灵魂的创新<br>第四节  作为人类创新本质展现的各种形象<br>一、创新的经济形象<br>二、创新的社会形象<br>三、创新的历史形象<br>第二章  创新系统论:创新发生在哪里<br>第一节  创新的要素、系统与环境<br>一、创新研究的系统范式<br>二、创新系统的要素与类型<br>三、创新系统的结构与属性<br>四、创新系统的环境<br>第二节  主体能力、个体思维和组织协调<br>一、创新主体的形态<br>二、创新主体的能动性<br>三、创新思维及其特征<br>四、创新组织及其协调<br>第三节  创新的客体及其属性<br>一、创新客体的形态与属性<br>二、创新客体的结构与功能<br>二、创新客体对主体的反作用<br>第四节  创新系统的演化与控制<br>一、创新系统的稳定性与演化性<br>二、创新系统演化的基本特征<br>三、创新系统演化的一般模式<br>四、创新系统演化的控制<br>第五节  国家创新系统与创新型国家<br>一、国家创新系统的含义与实质<br>二、国家创新系统的内容、结构与功能<br>三、作为特定创新系统的创新型国家<br>四、国家创新系统与创新型国家的关系<br>第三章  创新过程论:创新怎样实现的<br>第一节  创新过程的实现机制<br>一、创新过程的自然机制<br>二、创新过程的社会机制<br>三、创新过程的实现模式<br>第二节  创新过程的动力与激励<br>一、创新过程的作用要素<br>二、创新过程的动力范式<br>三、创新过程的内在动力<br>四、创新过程的外在激励<br>第三节  继承与创新的过程关联<br>一、继承与创新过程的本质<br>二、继承与创新过程的机理<br>三、继承与创新过程的中介<br>四、继承与创新过程的耦合<br>第四节  知识创新与技术转移过程<br>一、知识创新过程的结构与生成<br>二、知识创新过程的特点<br>三、技术转移过程的结构与生成<br>四、技术转移过程的隐性知识<br>五、知识创新与技术转移的互动过程<br>第四章  创新环境论:创新如何被促进<br>第一节  社会环境对创新的影响<br>一、社会环境对创新的作用<br>二、社会环境因素对创新的影响<br>三、社会环境对创新主体的制约<br>第二节  教育与创新:创新型人才培养<br>一、教育与创新型人才<br>二、创新型人才对于社会发展的意义<br>三、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策略<br>四、造就创新型人才的教育创新<br>第三节  文化与创新:适合创新的文化因子<br>一、文化是创新的土壤<br>二、中国文化创新能力解析<br>三、创新文化与文化创新<br>第四节  体制与创新:有利于创新的体制<br>一、体制是创新的社会支撑<br>二、国外创新体制的借鉴与反思<br>三、创新体制基本层次的建构<br>四、创新体制主要领域的建设<br>第五章  创新价值论:创新结果的评价<br>第一节  创新的功能、目标与结果<br>一、创新的功能<br>二、创新目标及其特点<br>三、创新结果的含义和特点<br>四、创新目标与创新结果之间的关系<br>第二节  创新的价值与评价<br>一、创新的价值<br>二、创新的评价<br>三、创新价值与评价的关系<br>第三节  创新价值的异化<br>一、创新价值异化的追溯<br>二、创新价值之异化形象<br>三、创新价值异化的根源<br>四、创新价值异化之规避<br>第四节  多元的创新价值标准与综合评估<br>一、创新的价值标准与创新系统的关联<br>二、多元的创新价值标准及其关系<br>三、创新综合评价的作用和意义<br>四、创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br>第五节  创新系统基本价值的实现<br>一、创新的基本价值<br>二、当前我国创新活动的基本价值<br>三、我国创新系统活动价值实现的路径<br>主要参考文献<br>后记
精彩书摘
    (2)创新客体具有价值性<br>    创新客体是创新主体的整体创新价值观的终极体现,因而创新客体具有价值性。所谓创新客体的价值性是指创新客体具有满足主体及社会的目的与需求、实现主体与社会欲望的属性,这是创新客体的固有属性,亦即内在属性,这种属性不以外界评判标准的改变而改变。创新客体必定具有价值性,不具有价值性的产物不能称之为创新客体。创新客体的价值性与效用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根本的区别在于创新客体的价值性是固有属性,而创新客体的效用性是附有属性,前者是不变的、永久的和无条件的,而后者是可变的、暂时的和有条件的。创新客体的价值性与效用性既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其实现的程度也是不一样的。所有的创新客体都具有价值性,但并不是所有的创新客体都能实现其效用性。<br>    (3)创新客体具有不完善性<br>    创新客体的某方面的不完善性是创新客体的基本属性。创新客体的不完善性是创新主体与其发生创新关系的必要性之所在。创新客体的不完善性主要体现在创新客体结构的不合理。创新客体的结构决定创新系统的功能,因此,创新客体结构上的不合理,必然影响创新客体功能最高程度上的发挥。创新客体的结构既包括一般意义上的时空结构,又包括具体的由其要素构成的内在结构。时间结构的不合理性在于创新客体在发展过程中不能满足新的要求,不适应新的发展速度等;空间结构的不合理性在于创新客体所处的空间位置对其功能的要求与该客体实际所发挥的功能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或者产生某种偏差,因而造成其所在空间结构的不合理;所谓具体结构的不合理是指,创新客体本身作为一个系统,其所具有内在结构(如果存在的话)无法最高程度上保证其功能的发挥,需要进一步完善。<br>    (4)创新客体具有可变性<br>    创新客体的不完善性决定了创新的必要性,而这种必要性得以实现的前提就在于创新客体的可变性。创新客体的可变性是指,创新客体在与创新系统其他要素,或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其结构、功能、形式等可以发生变化,且通过结构或者形式的改变而达到增强功能的目的。
  • 著者李士,等
  •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12025716
  • 版次1
  • 包装平装
  • 出版时间2009-09-01
  • 用纸胶版纸
  • 页数306
  • 正文语种中文

温馨提示

由于部分商品包装更换较为频繁,因此您收到的货品有可能与图片不完全一致,请您以收到的商品实物为准,同时我们会尽量做到及时更新,由此给您带来不便多多谅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