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录用考试专项突破教材:2010中公教育专项突破·申论考试热点标准表述-预付365_综合福利消费平台
0 购物车
商品详情
首页 > 图书> 考试> 国家公务员 > 公务员录用考试专项突破教材:2010中公教育专项突破·申论考试热点标准表述
公务员录用考试专项突破教材:2010中公教育专项突破·申论考试热点标准表述
商品价格: ¥28.70 [定价  ¥29.00]
商品编号: 10048161
服      务: 图书 负责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商品运费: 全站满99包邮,不满收10元,实际运费以支付页面金额为准。
温馨提示: 不支持7天无理由退货
购买数量: - +
365商城不参加品牌方的满减优惠及赠品活动
商品介绍
规格与包装
  • 商品名称:公务员录用考试专项突破教材:2010中公教育专项突破·申论考试热点标准表述
  • 商品编号:10048161
产品特色
  正确洞察热点事件、轻松掌握官方表述是每位准备公务员考试的考生梦寐以求的目标。但是,碍于有限的备考时间和备考精力,考生往往无暇顾及卷帙浩繁的理论书籍和浩如烟海的海量信息。
  中公教育为了便于考生及时了解和洞察社会的时事热点,精准掌握官方言论,特组织权威师资精心筛选时事热点,将热点事件与理论阐述相结合.帮助考生全面了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各个领域的热点事件,洞察热点背后暗含的政治哲理,掌握解决热点问题的对策思路,把握针对热点问题的官方言论,从强化语言、完善对策、丰富文章的角度,打牢应对申论的基础。
  一、体例新颖
  针对公考辅导教材一直沿用“申论教材+试题演练”的传统模式,本书打破常规,另辟蹊径研发了以“热点事件+标准表述”的图书体例。帮助考生在学习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的同时,了解并掌握丰富多彩的热点事件,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热点事件和理论表述结合学习的过程,帮助考生掌握轻松应对申论考试的方法。二、资料丰富本书共分四篇三十三个专题,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四个领域。与十七大通过的新党章规定的“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相契合。尺幅之间为考生展现了现代中国恢弘壮观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从而帮助考生深化对申论写作规律和规则的认识,弥补自身的理论背景的不足,提高应对申论的能力,掌握解决热点问题的对策思路,准确把握申论命题的题材,强化对策和文章表述的准确性和丰富性。三、紧贴实战本书基于对社会热点的精准把握,符合公务员考试关注热点事件的宏观和中观考察规律,具有一定的预测性质,在某种程度上缩小了考生备考的范围,减轻了考生备考的压力。
  《申论考试热点标准表述》是国内首部洞察热点事件、系统阐释官方言论,以“热点事件+理论阐释”相参照的形式帮助考生轻松掌握申论语言的工具书。
编辑推荐
  《2010申论考试热点标准表述(中公版)》是公务员录用考试专项突破教材系列之一。
  ●创新公考教材体系理论+实证精辟总结命题规律深入解析试题结构
  ●问答+误例+改进思路紧扣考生关心问题有针对性促进应试水平提高
  ●对应新大纲全面修订完善内容丰富拓展知识单元破解试题热点难点
内容简介
  针对公考辅导教材一直沿用“申论教材+试题演练”的传统模式,《2010申论考试热点标准表述(中公版)》打破常规,另辟蹊径研发了以“热点事件+标准表述”的图书体例。帮助考生在学习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的同时,了解并掌握丰富多彩的热点事件,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热点事件和理论表述结合学习的过程,帮助考生掌握轻松应对申论考试的方法。二、资料丰富《2010申论考试热点标准表述(中公版)》共分四篇三十三个专题,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四个领域。
作者简介
  李永新,中公教育首席研究与辅导专家,毕业于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具有深厚的公务员考试核心理论专业背景及丰富的公务员考试实战经验。对中央国家机关和各省公务员招考有博大精深的研究,主持研发自成体系、独具特色、效果显著的公务员考试辅导课程和全系列教材。讲授深刻、系统、精彩,极受考生欢迎。
目录
第一篇 总纲——科学发展观
专题一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材料1】科学发展观的含义
【材料2】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历史背景
【材料3】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材料4】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材料5】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原则
【材料6】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途径

专题二 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
【材料1】社会主和谐社会的本质和内涵
【材料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材料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材料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五方面任务
【材料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系
【材料6】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专题三 科学发展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材料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位一体布局
【材料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第二篇 经济建设
专题四 改革开放三十年
【材料1】“三不”的含义及其引申应用
【材料2】改革开放的性质、目的及发展进程
【材料3】改革开放的意义与成就

专题五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材料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材料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材料3】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材料4】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专题六 金融危机
【材料l】树立信心积极应对
【材料2】辨证认识危机与机遇的关系
【材料3】在应埘金融危机促进经济转型积极改善民生
【材料4】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将危机转变为企业发展的机遇

专题七 节约型社会
【材料l】标准表述
【材料2】社会现象面面观
【材料3】原因分析
【材料4】措施对策

专题八 创新型国家
【材料l】标准表述
【材料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材料3】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材料4】建设创新型国家
【材料5】举措总结

专题九 地区发展差距问题
【材料l】标准表述
【材料2】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指导原则(科学发展观)
【材料3】邓小平的“两个大局”思想和地区发展差距
【材料4】西部大开发战略
【材料5】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材料6】中部崛起
【材料7】统筹区域发展的具体举措

专题十 生态文明建设
【材料1】标准表述
【材料2】生态问题现状
【材料3】原因分析
【材料4】具体举措

专题十一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与宏观调控
【材料1】事件概述
【材料2】2009年经济工作的五项重点任务
【材料3】2009年经济工作首要任务
【材料4】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措施
【材料5】扩大投资前提是优化结构
【材料6】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材料7】积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
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专题十二 节能减排
【材料1】标准表述
【材料2】政策背景
【材料3】过去几年取得的成绩
【材料4】我国“节能减排”工作仍面临的问题
【材料5】实现“节能减排”的对策措施

专题十三 灾害应急机制
【材料l】情况综述
【材料2】南方雪灾
【材料3】汶川大地震
【材料4】洪涝灾害
【材料5】灾难与信息公开
【材料6】灾害应对与应急机制建设
【材料7】看毒奶粉事件中媒体的角色和信息公开化

专题十四 知识产权问题
【材料1】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材料2】进一步加强专利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材料3】深入开展知识产权宏观管理工作
【材料4】加强专利审查综合能力建设
【材料5】着力推进知识产权信息化建设
【材料6】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宣传工作
【材料7】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
【材料8】进一步开拓知识产权国际合作与交流
【材料9】进一步加强条件保障能力建设

第三篇 政治建设
专题十五 服务型政府
【材料1】服务型政府的含义
【材料2】为什么要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
【材料3】服务型政府的特征
【材料4】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途径
【材料5】“大部制”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
【材料6】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材料7】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进一步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专题十六 解放思想
【材料1】标准表述
【材料2】三次思想大解放
【材料3】新的解放思想
【材料4】解放思想的重要性
【材料5】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
【材料6】怎样落实解放思想、加快发展的要求

专题十七 基层民主建设
【材料1】标准表述
【材料2】发展基层民主的重要意义
【材料3】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
【材料4】完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
【材料5】深化乡镇机构改革

专题十八 政府公信力
【材料1】华南虎事件
【材料2】加强政府公信力建设的重要性
【材料3】政府公信力的评价标准
【材料4】政府公信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材料5】提高政府公信力的措施

第四篇 文化建设
专题十九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
【材料1】标准表述
【材料2】文化的基本定义和具体任务
【材料3】当前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
【材料4】解决当前影响和制约文化科学发展突出问题的思路
第五篇 社会建设
附录
精彩书评
  
精彩书摘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就是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思想,不断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发展就是在实现工业化、信息化的基础上摆脱贫困,发展就要在实现工业化、信息化的基础上推进社会全面进步。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把依靠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共同进步,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共同发展,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协调发展,就是要使各个地区、各个部门、各个领域比例适当、结构合理、相互促进、良性运行,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相协调。坚持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国家、建设环境友好型国家,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对“什么是发展”、“靠谁发展”和“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等发展观的基本问题,做出了科学的回答,极大地深化了对人类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与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做出了重大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实现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一条宝贵经验。从方法论意义上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根本的是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切实做到统筹兼顾,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个统筹”的思想,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党的十七大报告在“五个统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要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这些方面的统筹,拓展了统筹兼顾方针的内涵、对象和范围,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从而成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切入点和重要现实途径。
  【材料2】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历史背景
  当前,中国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中国的发展成就前所未有,中国的发展难题前所未有,中国处在一个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又处在一个发展的矛盾凸显期。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我国发展出现的新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把握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形势下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要看到:
  第一,我国经济发展由缺乏财力难以兼顾解决长期积压的问题的阶段,进入到了一个有较为充裕的财力开始能够解决长期积压问题的阶段。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2,23万亿美元的规模,一举赶上英国和法国,成为全球排名第四的经济体,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1999年,全国税收收入首次突破了1万亿大关。2003年突破了2万亿大关,2005年突破3万亿大关。经济实力的显著增强,为我国的发展奠定了新的历史起点。
  第二,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由能够支撑我国快速发展的阶段进入到了已无力支撑我国进一步发展的阶段。靠粗放型增长方式,我国可以实现“三步走”的第一步、第二步战略目标,但不可能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我国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仅占世界总量的5,5%,而我们消耗的能源占世界的15%,钢材占30%,水泥占54%。这些数字表明,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在我国已经没有后续空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势在必行。
  第三,我国贫富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协调状况,由可以为社会所承受的阶段进入到了社会越来越难以承受的阶段。近年来群体性事件大量增加。规模趋于扩大,手段趋于激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发展不协调已到了非下大力气解决不可的时候。
  第四,我国社会矛盾关系由不突出抓好主要矛盾就无法解决非主要矛盾的阶段,进入到了不兼顾解决好某些非主要矛盾就难以继续抓好主要矛盾的阶段。虽然社会事业发展、政治体制改革、资源状况和生态环境问题,相对于我国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而言,不是主要矛盾,但是这些方面的问题和矛盾在不断激化。成为严重制约我国发展的瓶颈和薄弱环节。如不投入更大的力量去解决,我们已经难以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这个主要矛盾。
  当前我国发展的这些阶段性特征和出现的新矛盾新课题,决定了我们必须自觉地、坚定地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时也决定了我们能够凭借20多年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经验,贯彻和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只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才能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巩固已有的发展成就。破解面临的发展难题,创新发展的方式,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发展要义、发展本质的进一步深化和创新,是在坚持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充分肯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的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努力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提出来的。
  首先,科学发展观是针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提出来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不可否认,也存在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发展不够全面,也不够协调,持续发展能力较弱,如城乡差距拉大、就业压力增加、区域差距扩大、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社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的发展等等。从“九五”以来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消耗一度下降,但近两年有的地方却出现了旧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回潮的势头。这些矛盾和问题,有些是在中国发展的现阶段难以避免的,有些则是由于发展观的偏差所导致的或者所加剧的。针对发展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紧迫性。
  其次,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客观要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难点在农村,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在城市里也有两三千万居民生活水平较低。怎样才能让城市和农村中生活困难的群众过上小康生活,充分享受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光是追求GDP的指标。它还应包括社会的发展、环境的改善、文化生活和精神道德水平的提高,推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全面发展。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要求,需要我们转变过去的发展观念。
  再次,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总结了过去各种经验教训后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在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中,我们有一些比较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如建立社会公共卫生体系、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等,然而这些好的做法却在体制转轨过程中有所流失。与此同时,社会、文化等领域的一些新的体制、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相对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水平,社会领域的发展明显滞后,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更不能适应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改善的要求。所以,我们要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的要求来做。另外。过去由于过多地注重经济增长的速度,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造成资源大量消耗、环境严重污染、生态进一步恶化。在制定“九五”计划时,我们提出要实现两个战略转变。一个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一个是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根据历史的经验教训,我们一定要走降低能源消耗的路子,靠高投资、高消耗来实现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
  最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也表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水平使我们有条件解决过去想解决而解决不了的问题。许多社会发展问题,如科技进步、教育发展、环境治理、生态改善等,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过去在温饱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增加供给,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上,其他方面很难顾及到。经过2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已基本实现了小康,国家的财力和经济实力有了明显增长,人均GDP已经达到1000美元。经济发展到目前这种水平,我们有条件、也有能力解决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事情。
  【材料3】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提高党和政府领导各项工作的水平和驾驭全局的能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至关重要。这既是做好各项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和问题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 著者李永新,等
  •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 ISBN9787802087798
  • 版次1
  • 包装平装
  • 出版时间2009-04-01
  • 页数209
  • 正文语种中文

温馨提示

由于部分商品包装更换较为频繁,因此您收到的货品有可能与图片不完全一致,请您以收到的商品实物为准,同时我们会尽量做到及时更新,由此给您带来不便多多谅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