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科学史十大经典论著(套装共10册)-预付365_综合福利消费平台
0 购物车
商品详情
首页 > 图书> 科普读物> 科学史话 > 人类科学史十大经典论著(套装共10册)
人类科学史十大经典论著(套装共10册)
商品价格: ¥171.20 [定价  ¥428.00]
商品编号: 12372507
服      务: 图书 负责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商品运费: 全站满99包邮,不满收10元,实际运费以支付页面金额为准。
温馨提示: 不支持7天无理由退货
购买数量: - +
365商城不参加品牌方的满减优惠及赠品活动
商品介绍
规格与包装
  • 商品名称:人类科学史十大经典论著(套装共10册)
  • 商品编号:12372507
编辑推荐

一、“世界经典科普读本”系列精选了人类科学史和文明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著作,包括《几何原本》《天体运行论》《物种起源》《自然史》《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基因论》《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相对论》《海陆的起源》《通俗天文学》等。

二、它们是科学创造的结晶,是人类文化的优秀遗产,是经过历史检验的不朽之作,同时也是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载体,具有永恒的价值和意义。

三、名家名作,全新翻译,装帧精美,插图珍藏版。

四、《几何原本》:西方思想界里程碑式的著作,集整个古希腊数学的成果与精神于一体。

    《天体运行论》:这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它的发表成为现代天文学的起点,开启了人类宇宙观的新纪元!

    《物种起源》:彻底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全面揭示生物进化的奥秘!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被誉为“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书”。

    《自然史》:了解地球、生物起源与演变的通俗读本,集科学性与文学性于一身的博物学巨著!

    《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了解生物进化论的经典著作,解读《物种起源》的必选读本!

    《基因论》:遗传学三大定律之一。破解生命遗传的密码,开启基因科学的新篇章。现代生物学史上的里程碑之作。

    《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经典力学的旷世巨著,牛顿“个人智慧的伟大结晶”,一次科学革命的集大成之作。

    《相对论》:一部彻底颠覆经典物理学观念的创世之书,也是一部现代及未来科学伟大的奠基之作。

    《海陆的起源》:“大陆漂移学说之父”魏格纳关于地球运动及海洋形成的革命性阐释,开创了地球学说新纪元的经典论著。

    《通俗天文学》:现代天文学的奠基之作;一本人人都能读懂的天文学经典著作。


内容简介

《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

《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是赫胥黎在《物种起源》广受争议的背景下写成。赫胥黎通过梳理类人猿的发现史,人类、类人猿和大猩猩在解剖结构和行为习性等方面的比较,胚胎学方面的证据,详细讨论人类和次于人的动物的关系。赫胥黎的立场十分明确,他不仅拥护达尔文的进化理论,而且他毫不犹豫地从中推论,人类正是、也只能是进化的产物。赫胥黎在本书中强调,人类与黑猩猩等猿类如此接近,表明人就是源于这样的动物祖先。但是,他更深信,文明人和兽类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这就是说,不论人是否由兽类进化而来,但肯定不属于兽类。


《相对论》

《相对论》是爱因斯坦为引导读者了解狭义相对论与广义相对论所撰写的相对论入门读物。书中的一部分在匀速直线运动的参照系(惯性参照系)下提出狭义相对论;第二部分则推广到具有加速度的参照系中(非惯性系),并在等效原理的假设下,广泛应用于引力场中,即广义相对论;第三部分提出有限无界宇宙的设想。这本书以简洁和易于理解的形式论述了复杂的相对论原理。


《物种起源》

《物种起源》是达尔文的代表作,主要讲述了生物变异、生存斗争、杂种性质、地质记录的不完整性、生物分布等内容,用大量资料证明了所有的生物都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慢慢发展起来的,这不是超自然力量干预的结果,而是自然界内部斗争的结果。该书首次把生物学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以全新的生物进化思想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对整个生物学领域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也是人类思想上的一次伟大革命。


《自然史》

这是一部博物志。作者综合了大量的事实材料,以科学的观察为基础,用形象的语言勾画出地球、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演变历史。本书精选了地球史、人类史、动物史中观点具代表性,论述为精彩的片段,依写作年代进行编排,既浓缩了《自然史》的内容,又相对完整地呈现了其结构风貌。本书对物种起源贡献巨大,以唯物论的观点指出了物种因环境、气候、营养等因素的影响而变异。这对后来的“进化论”有直接的影响。


《几何原本》

《几何原本》是一部集前人思想和欧几里得个人创造性于一体的不朽之作。这部书基本囊括了古希腊从公元前7世纪一直到公元前4世纪的几何学发展历史。书中不仅保存了许多古希腊早期的几何学理论,而且通过欧几里得开创性的系统整理和完整阐述,使这些远古的数学思想发扬光大。它开创了古典数论的研究,在一系列公理、定义、公设的基础上,创立了欧几里得几何学体系,成为用公理化方法建立起来的数学演绎体系的典范。


《通俗天文学》

《通俗天文学》介绍了天体的运行、观察天体的工具——天文望远镜,以及行星、恒星、彗星、流星等天文学知识。用流畅的文字和形象的描述将复杂的天文知识直观化、简单化、亲切化,让天文学这个名词变得不再高深得难以触及,让人轻轻松松就能看懂天文学知识。


《基因论》

《基因论》全面阐述了摩尔根的染色体遗传理论,其内容包括遗传学的基本原理、遗传的机制、突变的起源、染色体畸变、基因和染色体在性别决定方面的作用等。本书不但总结了摩尔根小组自己的遗传研究成果,而且对当时已经发现的重要遗传学现象都做出了解释,是孟德尔-摩尔根学派观点的系统展现,其理论是遗传学发展史上的一次大飞跃。


《海陆的起源》

《海陆的起源》是大陆漂移说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魏格纳的经典论著,系统地阐述并论证了他在1912年提出的大陆漂移说。全书共分三个部分。一部分论述大陆漂移的基本内容,并把它同地球冷缩说、陆桥说和大洋永存说进行对比,指出了这些学说的缺点和问题,认为只有大陆漂移说才能解释全部事实。第二部分从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古生物学、古气候学、大地测量学等方面论证大陆漂移说的合理性。第三部分为解释和结论,从地球的黏性、大洋底、硅铝圈、褶皱与断裂、大陆边缘的构造形态等方面,讨论了大陆漂移的可能性以及漂移的动力。此书一问世,即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引起全世界地质学界、地球物理学界的重视。


《天体运行论》

《天体运行论》是哥白尼关于自己的天文学说的不朽著作。书中详细地阐述了日心地动学说,不仅提出了崭新的宇宙图像,而且对日、月和行星的运动都有严格的数学论证和定量探讨。由于时代的局限,哥白尼只是把宇宙的中心从地球移到了太阳,并没有放弃宇宙中心论和宇宙有限论。虽然哥白尼的观点并不完全正确,但他推翻了在天文学上统治了几千年的地球中心说,是天文学上一次重大的革命,引起了人类宇宙观的革新。


《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

《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是一本划时代的科学巨著,是人类掌握的一个完整的科学的宇宙论和科学理论体系,其影响遍布经典自然科学的所有领域。本书对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运动定律进行了描述。这些描述奠定了此后三个世纪里物理世界的科学观点,成为现代工程学的基础。它标志着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本书是人类科学史、思想史上的伟大著作。它不仅影响了人类几百年自然科学的研究,而且对人类的思维方式也产生过十分重要的影响。《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被法国科学家拉普拉斯评为“人类智慧的产物中卓越的杰作”。


作者简介

托马斯•亨利•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1825—1895)

英国生物学家、教育家、作家,因捍卫查尔斯·达尔文的进化论而有“达尔文的坚定追随者”之称。赫胥黎在比较解剖学、海洋生物学、人类形态学和古生物学等方面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主要著作有《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生命的物质基础》《科学与文化》《进化论和伦理学》等。


李思文

辽宁大学英语文学学士,吉林大学世界史硕士,师从任东波教授。曾参与《奎恩的秘密》等多部外国文学作品及论文的翻译工作。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

犹太裔物理学家,“相对论之父”,量子理论的主要奠基人和开创者之一。1879年,爱因斯坦出生于德国乌尔姆市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1905年获苏黎世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提出光子假设,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因此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创立了狭义相对论。1915年创立广义相对论。1916年提出宇宙空间有限无界的假说,之后致力于相对论“统一场论”的建立,尝试将电磁场理论与引力场理论统一起来。相对论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石之一,开创了现代科学技术新纪元,因此,爱因斯坦被公认为是继伽利略、牛顿以来伟大的物理学家。


张倩绮

北京语言大学国际新闻学专业,英语专业八级。曾参与美国奥斯卡颁奖典礼及《海底总动员》《蚁人》《星球大战》等电影主创的采访翻译工作,还曾参与多部科普读物及儿童文学作品的英文翻译工作。


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1882)

英国生物学家、博物学家,生物进化论的奠基人。1831年,达尔文从剑桥大学毕业后,乘坐英国海军“小猎犬”号舰开始了历时5年的环球科学考察航行,对动植物和地质结构等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标本采集。1859年,出版《物种起源》一书,引起科学界乃至全世界的震惊。恩格斯将“进化论”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余丽涛

攀枝花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长期从事外语翻译教学与研究工作。译有《哈佛百年经典:物种起源论》等。


布封(Buffon,1707—1788)

法国博物学家、作家,原名乔治·路易·勒克来克。生于蒙巴尔城的一个律师家庭,从小热爱自然科学。1733年,进入法国科学院,在力学系担任助理研究员。1739年,被任命为皇家御花园总管。1753年,当选为法兰西科学院院士。布封耗费一生的心血经营御花园,收集了大量的动、植、矿物样品和标本,用40年时间完成了36卷的《自然史》。布封是人文主义思想的继承者和宣传者,在他的作品中常用人性化的笔触描摹动物,呈现大自然的尊严与灵性。


陈筱卿

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享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法语专业。翻译出版法语名著多部:《巨人传》《忏悔录》《新爱洛伊丝》《巴黎圣母院》《基督山伯爵》《一个世纪儿的忏悔》《梵蒂冈地窖》《名人传》《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昆虫记》《哈德良回忆录》《蠢事》《往事如烟》等。


欧几里得(Euclid,公元前330—公元前275)

古希腊数学家,被称为“几何之父”。他著名的著作《几何原本》是欧洲数学的基础,被广泛认为是历史上成功的教科书。除了《几何原本》,欧几里得还有《已知数》《圆形的分割》《反射光学》《现象》《光学》等著作流传至今。


李彩菊

天津外国语大学毕业,兼职译员。曾参与纪录片《两万五千英里的爱情》的翻译工作。


西蒙·纽康(Simon Newcomb,1835—1909)

天文学家。1835年生于加拿大。1857年进入美国航海天文年历编制局从事计算工作,同时进入哈佛大学学习,1858年毕业并获得理科学士学位。24岁时,作为一名年轻的大学毕业生,因小行星轨道的计算而声名大噪。1861年被美国总统林肯委任为美国海军的数学教授。他在海军天文台进行了16年的天文观测,并从事数学研究。1877年担任航海天文年历编制局局长,开始制定天文常数系统。1897年担任美国数学学会会长,1898年卸任后创建美国天文学会,并任一任会长。1909年卒于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他有17个欧美著名大学的名誉学位、许多外国政府的高级勋章以及世界所有主要科学团体纪念章和名誉会员资格。


汪亦男

吉林大学硕士。现任职于吉林大学图书馆。曾赴美国康奈尔大学交流学习。译有《美国人民——创建一个国家和一种社会》等。


托马斯·亨特·摩尔根(Thomas Hunt Morgan,1866—1945)

美国进化生物学家、遗传学家、胚胎学家。曾任哥伦比亚大学、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实验动物学教授,美国全国科学院院长、美国遗传学学会主席、实验动物学和实验医学学会会员。荣获英国皇家学会授予的达尔文奖章(1924年)和科普勒奖章(1939年)。摩尔根一生致力于胚胎学和遗传学研究,由于发现染色体在遗传中的作用,获193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主要著作有《基因论》《进化与适应》《实验胚胎学》《胚胎学与遗传学》等。


刘守旭

吉林大学硕士,现任吉林省实验中学教师,参编《大国风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历程》《新兴市场国家:融入体系还是挑战格局》,多篇译作收录于《英国学派理论与国际关系史研究》《中国与世界(一辑)》。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Alfred Lothar Wegener,1880—1930)

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大陆漂移学说”创始人。1880年生于德国柏林,1905年获得柏林洪堡大学天文学博士学位。1906年,魏格纳参加丹麦远征格陵兰的探险队,从事气象研究和冰川考察。1912年,在法兰克福地质协会上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理论。1915年,出版《海陆的起源》,系统地阐述并论证了大陆漂移说。1930年,魏格纳在格陵兰考察冰原时遇难。


王春雨

吉林大学文学院世界史系讲师,世界史硕士。主要承担世界近代史、犹太历史与文化、中东区域史及世界三大宗教之佛教等课程的教学,译有《世界史中的国际体系:国际关系研究的再构建》《美国人民:创建一个国家和一种社会》等。


李辰莹

吉林大学世界史(近现代)硕士,师从徐萍教授。曾参与《东北亚国家加入联合国历程研究》的翻译整理工作。


尼古拉·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1473—1543)

波兰天文学家、数学家。1473年出生于波兰维斯瓦河畔的托伦市的一个富裕家庭。18岁就读于波兰旧都的克拉科夫大学,学习医学期间对天文学产生了兴趣。成年后的哥白尼大部分时间是在费劳恩译格大教堂任教士,业余时间研究天文学。40岁时,他提出了“日心说”,并经过长年的观察和计算完成了这部伟大的著作《天体运行论》。1543年5月24日哥白尼在弗龙堡辞世,遗骨于2010年5月22日在波兰弗龙堡大教堂重新下葬。


徐萍

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国际政治学专业博士,历史学博士后。曾在美国曼斯菲尔德研究中心做过一年访问学者。著有《新兴市场国家:融入体系还是挑战格局》《冷战与东北亚史论》《基辛格均势战略研究》《战争背面的战争》等书籍,在《国际问题研究》《史学集刊》《社会科学战线》等杂志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译著有《长长的阴影》《极简世界史》等。



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1643—1727)

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1661年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1669年,被授予剑桥大学卢卡斯数学教授席位。1703年任皇家学会会长。1705年被安妮女王封为爵士。牛顿在诸多领域都有卓越成就:在力学上,提出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牛顿运动定律;在光学上,发明了反射式望远镜,并基于对三棱镜将白光发散成可见光谱的观察,发展出了颜色理论;在数学上,他与莱布尼茨分享了发展出微积分学的荣誉。牛顿在自然科学领域里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他的理论和发现影响了人类几百年自然科学的研究。


余亮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曾多次接待外宾来访并陪同口译,有着多年笔译经验。参与过多部英文著作及影视剧的翻译工作,译有《野性生活》《蜂鸟》《神勇老爸》《沙漠呢喃》《低地国家的高雅艺术》《阿尔伯特·卡恩的映像奇观》《鸭丫俱乐部》《艺术海盗》《弗兰妮的小脚丫》等。


目录

《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


第一章 类人猿的自然史 001

第二章 人和次于人的动物的关系 051

第三章 关于几种人类化石的讨论 095


《相对论》

第一部分 狭义相对论

一、几何命题的物理意义 002

二、坐标系 006

三、经典力学中的空间和时间 009

四、伽利略坐标系 012

五、狭义相对性原理 014

六、经典力学中运用的速度相加定理 019

七、光的传播定律与相对性原理的表面抵触 020

八、物理学的时间观 023

九、同时性的相对性 027

十、距离概念的相对性 030

十一、洛伦兹变换 032

十二、量杆和时钟在运动中的行为 037

十三、速度相加定理:斐索实验 040

十四、相对论的启发价值 044

十五、狭义相对论的普遍性结论 046

十六、经验和狭义相对论 051

十七、闵可夫斯基的四维空间 057

第二部分 广义相对论

一、狭义和广义相对性原理 064

二、引力场 067

三、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相等是广义相对性公设的一个论据 071

四、经典力学的基础和狭义相对论的基础在哪些方面不能

令人满意 075

五、广义相对性原理的几个推论 078

六、时钟和量杆在转动的参照系上的行为 082

七、欧几里得和非欧几里得连续区域 085

八、高斯坐标 089

九、狭义相对论的时空连续区可以当作欧几里得连续区 093

十、广义相对论的时空连续区不是欧几里得连续区 095

十一、广义相对论的严格表述 098

十二、在广义相对性原理基础上理解引力问题 101

第三部分 关于整个宇宙的一些思考

一、牛顿理论在宇宙论方面的困难 108

二、一个“有限”而又“无界”的宇宙的可能性 110

三、以广义相对论为依据的空间结构 115

附录一 洛伦兹变换的简单推导

附录二 闵可夫斯基的四维空间(“世界”)

附录三 广义相对论的实验证实


《物种起源》

关于物种起源观点的进步的历史简述 001

绪论 011

第一章 家养条件下的变异 016

第二章 自然状况下的变异 049

第三章 生存的斗争 069

第四章 自然选择即适者生存 087

第五章 变异的法则 145

第六章 学说的难点 184

第七章 对自然选择学说的种种异议 224

第八章 本能 266

第九章 杂种性质 302

第十章 论地质记录的不完整 338

第十一章 生物在地质上的演替 370

第十二章 生物的地理分布 403

第十三章 生物的地理分布(续前) 439

第十四章 生物间的亲缘关系:形态学、胚胎学和器官退化 465

第十五章 综述和结论 519


附录 553


《自然史》

论研究与论述自然史的方法 001

第一编 动物

第一章 动物与世界 010

第二章 人与动物 015

第二编 论人

第一章 童年(1749年) 028

第二章 青春期 (1749年) 039

第三章 论壮年(1749年) 055

第四章 老年与死亡(1749年) 063

第五章 人的本性(1749年) 071

第六章 情绪(1753年) 088

第七章 人种的多样性 103

第三编 方法与理论(1949年)

第一章 一种方法 130

第二章 一个理论 137

第四编 从一个种属到另一个种属

第一章 从原型到变种 150

第二章 从变种到“物种的亲缘关系” 173

第五编 世界史(1778年)

第一章 贝壳和獠牙 198

第二章 大自然的时期 202

第三章 地区地质:朗格勒山脉 213

第四章 人类出现后,发现并改造着大自然 222

第五章 伊壁鸠鲁派之死(1777—1778年) 234

附录

论风格 238

拜访布封——蒙巴尔之行 246

布封生平创作年表 262

生物分类小知识 265


《几何原本》

第1卷 平面几何基础 001

第2卷 几何代数的基本原理 051

第3卷 与圆有关的平面几何 072

第4卷 与圆有关的直线图形的作法 117

第5卷 比例 138

第6卷 相似图形 169

第7卷 初等数论 213

第8卷 连比例 252

第9卷 数论的应用 280

第10卷 无理量 310

第11卷 简单立体几何 479

第12卷 立体几何中的比例问题 534

第13卷 正多面体 572



《通俗天文学》

第一章 天界运动

第一节 宇宙概况 002

第二节 天空万象 007

第三节 时间和经度的关系 014

第四节 如何确定天体的位置 019


精彩书摘

《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

    实际上,人类的胎儿和狗的幼体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容易进行区别。但在较早时期,通过两者的附属物,即卵黄囊和尿囊的形状,也可以对它们进行区分。狗的卵黄囊比较长,并呈纺锤状,人的则呈球状。狗的尿囊体积大,从尿囊上发育出血管突起,排列成环状带,最后形成胎盘(胎盘扎根到母体中吸取营养,如同大树扎根于大地,从土壤中获取养分一样)。人类的尿囊相对较小,血管的细根最后固定在一个圆盘状的点上。因此,狗的胎盘像一个环形物,而人的胎盘呈圆盘状,“胎盘”的名称就是由此而来的。

    但是,正是那些在人体发育过程中与狗不同的地方,却和猿类似。猿和人一样有一个球形卵黄囊和一个盘状胎盘——有时胎盘分成了几叶。

所以,只有在发育的最后阶段,人的胎儿才和猿的胎儿有显著区别。猿的胎儿在发育上不同于狗的胎儿,正如人的胎儿在发育上不同于狗的胎儿一样。

这个断言或许让人惊讶,但却被证明是真实的。我有充分的理由认为,人和其他动物的结构是一致的,更和猿类有很近的亲缘关系。

所以,人类和次于人类的动物最初的身体进化过程是相同的——早期的形成过程相同,出生前后获取营养的方式也相同。这使我们可以预料到,成年人和成年猿在构造上惊人地相似。人和猿之间的相似等同于猿和猿之间的相似,人和猿之间的差异等同于猿和猿之间的差异。尽管这些差异和相似不能被衡量,但它们的分类价值最终可以被估计出来。衡量这种价值的尺度或标准,可以用动物学家现在所使用的动物分类系统表示。

对动物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的研究,使博物学家将动物划分为若干群组或集团,每一群组的成员都表现出特定数量的相似特征。群组越大,相似性就越小。反之,群组越小,相似性就越大。所有生物中只具有动物特征的个体组成了动物“界”。动物界中只具有脊椎动物特征的动物组成了一个脊椎动物“亚界”。这个亚界又可以分为五个“纲”: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纲”可以再被分为较小的群组,即“目”“科”“属”。属分成最小集团,称为“种”。这个最小的集团具有恒定的、非性别方面的特征。

    动物学界关于这些或大或小的群组和特征的界限的观点已经渐趋统一。例如,现在已经没有人怀疑哺乳类、鸟类、爬行类这些纲的特征,对于人们所熟知的动物应该归入哪一纲也不再有疑问。再如,对于哺乳类中每个目的特征和界限,以及根据动物的形体特征应归入哪一目,也有了普遍一致的意见。

例如,现在没有人会怀疑树懒和食蚁兽、袋鼠和负鼠、虎和獾、貘和犀牛,都是同一个目的成员。把这些动物按上述顺序排列并进行对比,可以发现每一对动物之间都可能有巨大的差异。例如,它们四肢的构造和大小,胸椎和腰椎的数量,骨骼对攀爬、跳跃、奔跑的适应性,牙齿的数量和形状,头骨和脑的特征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同。尽管有这些差异,但它们躯体的主要基本特征却是相似的,这些相似的特征又不同于其他动物,这使动物学家认为有必要把它们归入同一个目。如果发现新的动物,如果它与袋鼠或负鼠之间的差异不大于袋鼠和负鼠之间的差异,动物学家就会合乎逻辑地将其与袋鼠和负鼠归入同一个目,而不会作其他考虑。

记住这个动物学的推理过程,暂时把我们的思想从人性的面具中脱离出来。假设我们是具有科学素养的土星上的居民,熟悉居住于地球上的各种动物,并接受了一个克服了空间和引力等困难从地球来到土星的有魄力的旅行者的委托,鉴定他从地球带来的、保存在一桶酒精中的一种新奇的“直立而无羽毛的两足动物”(即人类。——译者注)。我们首先会赞同将其归入脊椎动物的哺乳类。根据其下颌骨、臼齿和大脑来确定他毫无疑问属于哺乳类中的一个新属。因为他在胎儿时期在母体中通过胎盘获得营养,所以我们将其称为“有胎盘的哺乳动物”。

更进一步,即使是最粗浅的研究也足以使我们确信,在有胎盘的哺乳动物中,不能把人类与鲸类或有蹄类、树懒和食蚁兽,或食肉类的猫、狗和熊,或啮齿类的鼠和兔子,或食虫类的鼹鼠、刺猬、蝙蝠,归入同一个目。

只剩下一个目,即猿类(广义的),可以和人作比较。这样,所要讨论的问题的范围就缩小了:人类与这些猿类之间的差异是否大到有必要单独构成一个目?或者人与猿的差异比猿类自身之间相比的差异小,因而要将人类和猿类归为同一个目?

因为这个问题的结论与我们没有实际的或想象中的利益关系,所以我们应该不偏不倚地考虑各方面的论证,并像讨论关于一种新的负鼠的问题那样冷静、公正。我们应不放大,也不缩小,尽力查清我们人类与猿类之间的不同之处。如果我们发现,与猿类和同目的其他动物的差异相比,这些构造特征的价值不大,那么我们应毫不犹豫地把地球上的这个新发现的物种与猿类归入同一个目。

现在,我要更加详尽地讨论一些事实。这些事实让我别无选择,只能得出上述结论。

在整体结构上最接近于人类的猿是黑猩猩或大猩猩。对于我现在所论述的,选用这两种动物中的哪一种都没有太大差别。我选择了大猩猩:一方面与人作比较,另一方面与其他灵长目动物作比较。之所以选择大猩猩,一方面是因为它的身体构造是已知的,另一方面是因为大猩猩现在在诗文中已经赫赫有名了,人们一定听到过它,并且对它的形象也已经有了概念。考虑到本文的篇幅以及论证的需要,我将尽量多地提出人类与这种动物之间的差别要点,并且把这些差别与大猩猩和同一目中的其他动物之间的差别进行比较,来探究这些差别的价值和大小。

    通常来说,我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大猩猩和人在躯体和四肢的比例上有明显的差异。与人类相比,大猩猩的脑容量更小,躯干更大,下肢更短,上肢更长。

我在爱尔兰皇家外科学院博物馆中见到了一只完整的成年大猩猩的标本。我对它进行了测量:它的脊柱从第一颈椎上边缘沿着前弯曲到骶骨末端的长度是27英寸,臂(不包括手掌的长度)长31.5英寸,腿(不包括脚的长度)长26.5英寸,手长9.75英寸,脚长11.25英寸。

换句话说,如果以脊柱的长度100作为基准,那么手臂的长度就是115,腿的长度就是96,手的长度就是36,脚的长度就是41。

利用同样的方法,我对这个博物馆的藏品中的一个成年的博斯杰斯曼男人的骨骼进行测量,以脊柱的长度100作为基准,则臂长78,腿长110,手长26,脚长32。同族的女人的臂长为83,腿长120,手长26,脚长32。测量一个欧洲人的骨骼,则是臂长为80,腿长117,手长26,脚长35。

所以,大猩猩和人的腿依照与脊柱的比例,第一眼看起来区别不是很大,只是大猩猩的腿比脊柱稍短些,人的腿比脊柱长至。大猩猩的脚稍长些,手则更长些。最大的差异是臂的长度:大猩猩的臂比脊柱长很多,人类的臂却比脊柱短很多。

那么就会有这样的问题:以脊柱长度100为基准,使用同样的测量方法,其他猿类在这些方面与大猩猩有什么关系呢?一只成年黑猩猩,臂长为96,腿长为90,手长为43,脚长为39,所以它们的手和脚与人类的比例相比差别很大,臂长相差较小,脚却和大猩猩的差不多长。

猩猩的臂比大猩猩的臂长得多(122),腿却短些(88);脚(52)比手(48)长,按照与脊柱的比例,手和脚都很长。

关于其他种类的类人猿,如长臂猿,这些比例更让人吃惊:臂长和脊柱长的比例达到了19∶11,腿也比脊柱长,比人的长些,而不是短些。手长相当于脊柱长的,脚比手短些,约为脊柱的。



《相对论》


一、几何命题的物理意义

   你们之中的大多数人或许曾在学生时代知道了欧几里得,也一定曾试图攀上欧几里得几何学这幢雄伟的高楼。你们或许也记得,这更多的是出于崇敬而不是热爱,你们那尽职尽责的老师在身后鞭策督促甚至追赶着你们,一层一层地,领略欧几里得几何学的精美构造。从我们以往的经验来看,当有人断定这其中的一些即使是最不着边际的命题是假命题时,你也会对他报以些许轻蔑。但当有人再反问你:“等等,你不会还坚持认为这些命题都是真命题吧?”你之前的那种高傲的态度就会瞬间烟消云散了。别急,我们再好好考虑一下这个问题。

    几何学开始于“平面”“点”和“直线”这些特定概念,在这些简单概念的基础上,我们又能同其他更为抽象或更为准确的观念进行联系;凭借这些观念组成的简单命题(公理),我们开始有意去接受所谓“真理”。接着,在逻辑推理的基础上,我们被迫承认那些根据公理推导出的命题是正确无误的,这也就是说,它们已经被证实。因此,当一个命题被认为是用公认的方法从公理中推导出来的,那这个命题就是正确的(真的)。一个几何学命题的真实性问题也因此归结为某个公理的真实性问题。现在,众所周知,最后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几何学研究方法所无法回答的,更重要的是,这个问题本身没有任何意义。我们不能问“两点之间只有一条直线”这个说法是否正确。我们只能说,欧几里得几何学就是跟“直线”打交道的,每一条直线都因为位于直线上面的两个点而被赋予了独一无二的性质。“真实”这个概念不适用于纯几何学,因为“真实”这个词最终往往指向一个与其相对应的“真实”的物体。然而,几何学不关心概念与经验客体之间的关系,它研究的是这些概念本身的逻辑关系。

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以“真理”来定义几何学命题会让我们觉得不太舒服了。几何学的概念对应于自然界中或宽泛或精确的对象,这些物体最终无疑就是这些概念的不二之源。几何学应当摆脱这种限制,它应该将它的结构置于最大可能的逻辑集合中。例如,通过一个刚体上的两个点的位置来处理“距离”的方法,是深深地嵌入了我们的思维方式中的。因此,只要我们挑选适当的位置用一只眼睛观察,让三个点的视位置重合,我们就倾向于认定三个点在一条直线上。

根据我们一贯的思维方式,如果我们现在在欧几里得的几何学命题中增补一个简单的命题:在一个刚体上的两点永远对应同一距离,不考虑在物体位置上我们可能造成的任何改变。这样的话,欧几里得几何学命题就归结为关于各个实践上可视为刚体的所有可能相对位置的命题。几何学以此方式被补充之后即可被视作物理学的一个分支。现在,我们就可以在这种范畴内合理地讨论欧几里得几何学命题的“真实性”问题。既然我们已经将这些几何学观念和真实的物体相联系起来,那么这么问也就合情合理了。我们可以用不太准确的话这么表达,在此意义上,我们像用标尺和圆规绘制一幢建筑那样来理解几何命题的“真实性”。

当然,在此意义上对几何学命题真实性的说法是非常独断的,也是建立在不完整经验上的。当前,我们应该假设几何学命题“真实性”的确实存在,然后,再从一个更大的格局(广义相对论原理)出发,我们就能够看出来,这种“真实性”具有非常大的局限性,我们还需要考虑这种局限性的适用范围。


二、坐标系

    就像我们之前所提过的,在“距离”这个概念的物理学解释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在刚体上取两点建立这段距离的坐标以测量这段距离的长度。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需要一段“距离”(线段)以作为可永久反复使用的标准化量度。如果现在一个刚体上有、两点,我们可以通过几何学定律建立一段通过两点的直线,那么,以为起点,点为终点,我们可以在直线上接连标注出的长度,这些标准度量的数量就是之间距离的数值。这是所有长度测量的基础原理。描述一个事件的场景或者一个物体的空间位置,都基于一个为描述这个事件或物体而在刚体(参照物)上确立的点。这不仅适用于科学描述,在生活中亦是如此。假如我要观察一个具体位置“北京天安门广场”,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地球是为这个具体位置提供参照的刚体,“北京天安门广场”是一个清晰明确的定位,人们为这个位置冠上了名,也因此,这个名词与空间中的一个事件形成对应关系。

这个定位的原始方法仅适用于刚体表面的位置描述,且两个刚体上的位置必须是相互明显可见的。不过,我们可以在不改变位置描述的本质的同时将我们自己从这些限制中释放出来。举个例子,如果一朵云飘在天安门广场的上空,我们可以通过云彩立一根垂直于广场的杆,这样我们就能得到这朵云在地球表面上所对应的点。这根杆的长度可以用标准量度进行测算,再加上杆底在地球表面的位置描述,我们就得到了这朵云的完整位置描述。以此为例,一个更完备的坐标概念体系就这么形成了。

(1)我们设想将用于位置描述所参照的刚体加以增补,增补后的刚体可以延伸到需要确定其位置的物体。

(2)给物体定位时,使用数字(用量杆量出来的杆子长度),而不是依靠指定的参照点。

(3)即使没有竖立高达云端的一根杆子,我们也可以得到云的高度。我们站在地面从各个角度观测这朵云,根据相应光的传播性质,我们就能够得到高达云端的杆子的长度。


从这个角度考虑,在位置描述过程中,如果能用数值测量法代替参考刚体上被标记(冠名)的位置,将会是非常有利的。笛卡尔坐标系在物理学测量方法中的运用已经实现了这一点。

笛卡尔坐标系由三个互相垂直的平面组成,具有刚体的严格属性。在一个坐标系中,任何事件的位置都(主要)取决于其与其垂直投射到三个平面的对应点之间的距离,或者说坐标(, , )。根据欧几里得几何学所主张的原理和理论,这三条垂线的长度可通过一系列刚性量度线段测量而得。

在实践中,组成坐标系的刚性平面实际上用不到;此外,坐标的数值实际上不是用刚性量杆测量得到的,而是用间接方法测得的。如果说物理学和天文学的研究结果要保持科学的准确性,那么就必须按照上述考虑来寻求位置描述的物理意义。

我们因此得到以下结论:事件在空间中位置的每一种描述都要参照一个可以用来描述这些事件的刚体。所得出的关系是以假定欧几里得几何学定律适用于“距离”为依据,而在物理学上,“距离”习惯以一个刚体上的两个标记来表示。



《物种起源》


个体差异

   在同一父母的后代中所出现的许多微小差异,或者在同一局限区域内的,可以设想为源于同一父母的同种诸个体,它们所发生的许多微小差异,都可叫作个体差异。没有人会假定同种的所有个体都是在同一实际模型里铸造出来的。这些个体差异对于我们非常重要,因为,众所周知,它们常常是遗传性的;并且这种变异为自然选择进一步的作用和积累提供了材料,就像人类在家养生物过程中会朝着一定方向积累个体差异那样。在博物学者们看来,这些个体差异通常影响那些不重要的部分;但是,我可以用一连串的事实阐明,无论从生理学还是分类学的观点来看,被影响的那些部分肯定是重要的,它们有时在同种诸个体中也会发生变异。我相信,经验最丰富的博物学者也会惊讶于变异的事例如此之多,变异甚至会发生在构造的重要部分;这些事例他可以在若干年内根据可靠的材料搜集到,如同我所搜集到的那样。应该牢记,分类学家并不乐于见到重要性状中所发生的变异,而且很少有人愿意不辞辛劳地去研究内部和重要器官,并对同类物种的许多样本进行比较。我们大概从来不曾预料到,昆虫靠近中央神经节的主干神经分支在同一个物种里是可变异的;人们一直认为这种性质的变异可能只会缓慢地进行;然而卢伯克爵士曾经阐明了介壳虫的主干神经的变异程度,其程度几乎可以和树干的不规则分枝相比。我补充说明,这位富有哲理性的博物学者还曾证明,某些昆虫的幼虫的肌肉很不相同。当著者说重要器官绝不变异时,他们往往是用循环论证来辩论,因为恰恰同样是这些著者实际上把不变异的部分列为重要器官(如少许博物学者的忠实自白)。在这种观点下,重要器官发生变异的例子自然就不能被找到了;但在任何其他观点之下,这方面的例子却完全可以确切地列举出来。

...  ...


  • 著者〔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英〕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古希腊〕欧几里得,等
  •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 ISBN12372507
  • 版次1
  • 包装平装
  • 出版时间2018-04-01
  • 用纸轻型纸
  • 页数3642
  • 套餐数量10

温馨提示

由于部分商品包装更换较为频繁,因此您收到的货品有可能与图片不完全一致,请您以收到的商品实物为准,同时我们会尽量做到及时更新,由此给您带来不便多多谅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