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人性 人类行为精神意识感知幻想潜意识健忘焦躁怯懦恐惧自卑生存安全适应性孩子健康 个体心理学书籍 -预付365_综合福利消费平台
0 购物车
商品详情
首页 > 图书> 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 > 理解人性 人类行为精神意识感知幻想潜意识健忘焦躁怯懦恐惧自卑生存安全适应性孩子健康 个体心理学书籍
理解人性 人类行为精神意识感知幻想潜意识健忘焦躁怯懦恐惧自卑生存安全适应性孩子健康 个体心理学书籍
商品价格: ¥15.50 [定价  ¥39.80]
商品编号: 12624468
服      务: 图书 负责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商品运费: 全站满99包邮,不满收10元,实际运费以支付页面金额为准。
温馨提示: 不支持7天无理由退货
购买数量: - +
365商城不参加品牌方的满减优惠及赠品活动
商品介绍
规格与包装
  • 商品名称:理解人性 人类行为精神意识感知幻想潜意识健忘焦躁怯懦恐惧自卑生存安全适应性孩子健康 个体心理学书籍
  • 商品编号:12624468
产品特色
  我撰写此书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知道最基本的个体心理学理论。本书引用了诸多实例来说明:如何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来解释人类自身和人类世界。同时,本书还阐释了这些原理和人类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此前,我在维也纳教育学院授课一年。来听课的人,无论是年龄层次,还是专业情况都各不相同。此书便是以授课内容为基础编写的。编写此书的原因有三:一是想要说明,不正确的个体行为对社会和群体生活是有损害的;二是想要让人们知晓,如何判断自身行为是否出错;三是想要让人们懂得应对之道,以便让人类能与环境和谐相处。尽管人们总是觉得商业和科学方面的错误会让人类付出巨大代价,然而要知道,不正确的生活方式所引发的后果会更严重,甚至会威胁生命!
  愿此书可以让你对人性有更好的理解。
内容简介

我撰写此书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知道最基本的个体心理学理论。本书引用了诸多实例来说明:如何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来解释人类自身和人类世界。同时,本书还阐释了这些原理和人类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作者简介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02.07-1937.05.28)是奥地利的心理学和精神病学家,同时,他也是一名医学博士。阿德勒童年患有佝偻病,这使他备感自卑。5岁时,他与死神擦肩而过,此后,他立志成为一名医生。他创建的个体心理学,对当代西方心理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恢复了“意识”在心理学中的地位,并确定了心理学的走向,使得个体心理学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运动中得到广泛应用。

目录

自 序 1

引 言 2

第一部分 何为精神

一、何为精神

何为意识 02

精神之作用 03

研究目的及目标 04

二、 社会性

绝对真理 11

群体生活的必须要性 12

生存安全和适应性 13

社会感 15

三、 孩子与社会

婴儿时期 18

阻 碍 20

个体乃社会一员 24

四 、你我所处的世界

精神结构 26

如何感受世界 28

人类的感知 29

人类的记忆力 30

人类的想像 31

五、 虚幻的一面

关于幻想 38

关于梦的思考 40

情感转移和情感认同 41

影响、暗示和催眠 43

六 、自卑情结

童年初期 49

生命图表和宇宙大象 58

七、精神之特征

生活的准备 68

注意力的集中与分散70

过失犯罪 73

健 忘 74

潜意识 74

梦 82

智 力 90

八、男性和女性

男性、女性及劳动分工 93

男性的支配地位 95

对女性角色的否定114

女性的自卑 100

两性关系告急 112

能做些什么 114

九、家庭排行 116

第二部分 与性格有关的科学

十、 一般性概念

关于成长 126

个体社会感、群体的精神以及个体性格的形成 131

性格的发展 135

以往的心理学派 140

气质与内分泌 142

小 结 148

十一、攻击型性格的特征

自 负 150

自居为上帝 171

嫉 妒 175

妒 忌 177

贪得无厌 180

充满仇恨 182

十二、非攻击型性格的特征

避 世 186

焦 躁 188

怯 懦 192

绕道综合征 194

不懂社会礼仪 199

十三、其他一些性格特征

情绪以及性情 203

话语中的态度 205

学院派行为 206

炫耀和偏见 206

顺 服 208

蛮 横 211

不走运 212

宗教狂 213

十四、感觉与情感

分离性感觉 217

愤 怒 217

难 过 220

反 感 221

恐 惧 222

滥用情感 223

连结性感觉 226

欢 愉 226

怜 悯 227

谦 卑 228

十五、总论:孩子的抚养和教育问题

结 论 235


精彩书摘

何为意识

在我们看来,只有能运动的有生命特征的有机体,才能作为意识的主体。因为“意识”本身有着自由运动的隐藏意义,因此,我们不能把固定在某一点的有机体称为意识。倘若把橡树视为有感情、有意志的有机体,一定很奇怪。我们不能认为橡树“接受”了会被砍掉的命运;抑或是橡树早就知道“被砍”是自己的命运,并就此认定橡树有理性或是有自己的思想意志,毕竟,它们一辈子也用不上这些东西。

运动与意识之间必然存在关联,而且这种关联是十分严格的,同时也是区分动植物的标准之一。因此,我们在讨论精神的发展时,必定少不了探讨和运动有关的事物。在人类的运动过程中,一切艰难困苦都对精神的发展有帮助,可以丰富人类经验,也可以提升人类的记忆能力,并使人类可以适应整个大环境。首先我们十分肯定,精神的发展一定与运动有关,并且有机体活动能力可以调节一切心理现象,使之进化或发展。同时,那些更为集中的精神活动,会受到有机体运动能力的刺激,也为运动能力提供依靠。倘若有个体遭受了全方位的运动力刺激,那么其精神生活一定无法再继续下去。

精神之作用

我们研究精神到底有何作用时,发现有机体先天能力的进化或许与其相关。如果我们假设精神也是一种器官,那么,它一定会对生存和自我保护等方面都有帮助。心理活动总是具有冲突性,攻击和防守彼此交错,其目的是让有机体能够在安全地带持续生存并发展。有了之前的假设,我们便可以更深入地研究精神的真实含义了。外部刺激对心理活动是有用的,并且心理活动会做出反应。因此,心理活动和环境有紧密联系,绝不会独立存在。

于是我们发现,生理本能、美德以及善恶的潜在意义有很多,同时它们的能力和特点都错综复杂。究其根本,是因为眼下并没有哪个标准可以评定某一种能力,或是某项身体特性。只有在个体的自我发现过程中去评估这些能力和特性,才具有一定的意义。毋庸置疑的是,从某个维度来说,人类的脚可以说是退化了的手。若是某种动物需要爬树,那么人类的脚显然不适用,不过就人类而言,要在地面行走,双脚比双手有用多了。没有人会自愿选择用双手行走的。实际上,在生活中,有些人的生理缺陷根本不是他们的错,我们可以做的只是在特定的场合去判定某种缺陷的好与坏。

研究目的及目标

我们始终会向着一个固定方向去行进,这是人类的现实状况之一,并且十分重要。我们很难把人类精神想象为片面静止的实体,最好把它当作一个系统,里面有各种运动部件,而这些部件来自同一处,最终目标也是一致的。适应性在此类单一目标上建立起来。精神活动应是有方向的,而非散漫无目的的。

精神生活和内心目标密不可分。最终目的是建立、持续、发展和指导人类活动,若是缺少了它,就无法思考、感知,以及做梦。如此,说明有机体正在适应环境,并且会做出反馈。研究得知,身体与精神都会遵照一定的原理。心理活动过程会和生活目标有关,并因此而持续进行,同时生命动力也会影响长期目标。就目标本身而言,有的静止,有的会变化,从这个维度看,我们可以把一切心理现象视为个体为未来所做出的努力。简而言之,在灵魂中仿佛存在某种力量,正推动人类朝某个方向行进,而人类精神的一切现象和这种力量及其行进方向都有关,这是“个体心理学”的观点之一。

关于人类如何表达自我,有何生活方向,以及这些方向对他们实现自我目标的影响等问题,若想更好地去理解,就一定要清楚个体目标。自然地,我们也要明白,个体想要达成目的,需要经历哪些过程?例如,我们向天空中抛石子,接着仔细观察其落地轨迹。个体行为是没有规律可循的,因为目标经常会被更改。即便如此,一切个体都有一个最终目标,行为活动也都会围绕该目标,这样一来,人们便会产生某种错觉,误以为个体活动有规律可循。心理活动是肯定有规律的,不过绝不会是自然规律,它是人类特有的,不同于牛顿的万有引力。有人认为,已经有证据可以证明自然精神法则的存在,这种想法太过浅薄。还有人认定外部环境中有力量来自苍穹,永恒不灭。人类的思想被诸如此类的种种扰乱了。画家若是想画画,只会对与画画有关的事物感兴趣,而后思考并画出想要得到的作品,这一连串的行为看起来是受到了自然法则的召唤,不过,这种行为有多大的倾向性呢?依照我们的推断:倘若一个画家行动不受限制,则一定会拥有某个绘画目标。

首先要说明的是,身体活动与精神活动的概念是相异的,而一切和自由意志相关的问题,都可以从这个观点里找到答案。就当前而言,有些人觉得人类无法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只要是有目标的人,就一定会被束缚,同时,我们的宇宙、社会环境,还有身体状况等,都会影响生活目标。这正好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觉得,人的心理受着自然法则的控制。不过,若是人对于自己和社会的关系,始终保持着抗拒心态,或者总是自我孤立,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自然法则就会失效,而新的目标和法则就会出现。同理可证,那些对生活一片茫然,且抗拒承认自己与他人存在某种联系的人,是不适合群体生活的。在此我要强调一点,只有目标确立得合理,才有可能产生精神活动。第二点要说明的是,人类的生活目标,可以从观察自我行为来确定。然而鲜有人清楚自己的真正目标,因此,这是研究的重点之一。心理研究者认为,要想了解人类就必须认真观察人类行为,不过,由于对人类行为的解读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对人类行为的观察有很大难度。我们对个体行为进行取样,直接对比或绘制成图,观察可知,曲线图上的个体心理态度在不同时间点上是有差异的。这种比较法有助于我们理解人性,而且可以用来展现个体的一生。孩子的心理状态和成年人的行为模式有着惊人的共同点,接下来的实例足以说明。

某日,一位 30 岁的男性重度抑郁症病人到访,言语间不乏挑衅之意。他的童年生活很不幸,后来逐渐被人认可,成了一名成功人士。他埋怨说,自己不想工作,甚至不想活下去。其实他和女友已经在准备订婚了。可是他总是会为未来担心,时刻戒备,对女友的一言一行都异常……

……

  • 著者[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 译者尹彬
  • 出版社煤炭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502072797
  • 版次1
  • 包装平装
  • 开本7
  • 出版时间2019-06-01
  • 用纸胶版纸
  • 页数225
  • 正文语种中文

温馨提示

由于部分商品包装更换较为频繁,因此您收到的货品有可能与图片不完全一致,请您以收到的商品实物为准,同时我们会尽量做到及时更新,由此给您带来不便多多谅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