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一起成长-预付365_综合福利消费平台
0 购物车
商品详情
首页 > 图书> 心理学> 心理健康 > 与孩子一起成长
与孩子一起成长
商品价格: ¥37.40 [定价  ¥48.00]
商品编号: 12719908
服      务: 图书 负责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商品运费: 全站满99包邮,不满收10元,实际运费以支付页面金额为准。
温馨提示: 不支持7天无理由退货
购买数量: - +
365商城不参加品牌方的满减优惠及赠品活动
商品介绍
规格与包装
  • 商品名称:与孩子一起成长
  • 商品编号:12719908
产品特色
  关于如何教育孩子,恐怕每一位家长都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吧!从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来看,用“无畏”、“无知”、“无能”来概括也许并不为过。
  先说说“无畏”。
  我们中国人素来谦虚低调,很多时候都喜欢“韬光养晦”,不愿出头露面。如文体表演场合,如果不是有十足的把握,一般都会往后躲,绝不会主动站出来,生怕会“献丑”,这恐怕是长期浸淫于特有的人际文化氛围下的中国人所共有的“集体潜意识”吧。甚至那些传说中的武林高手,也往往不轻易将绝技示之于人。但是,换之以教育儿女的情境,又有多少家长有此谦虚的胸襟呢?在无伤大雅的一般表演场合害怕献丑的家长们,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哪个不是毫不犹豫地冲在前面?虽然教育孩子确实是一个远比文艺表演甚至科学难题更复杂、更不可预测的问题,但有多少家长会畏惧呢?即使最终失败了,献丑了,又有多少家长检讨过自己的过失与无知无能呢?很多家长把孩子教育的失败要么归咎于学校的老师,要么归咎于孩子的顽劣与愚笨。自己的责任呢?对不起,绝对没有。曾经有一个家长多少还有些悔悟地说过:“我的小孩真是没教好,如果还有一个,我就不会犯过去的错误了。”所以,这真是一个令人大惑不解的矛盾问题:为什么平常在一般场合都内敛被动的中国人,在教育自己孩子这个重大复杂的问题上,竟如此一致地无所畏惧不怕后果呢?难道家长们都有“能生就一定会教”的错觉吗?
  再来谈谈“无知”。
  常识上,不少家长毫不怀疑自己的“教育者”身份,那么,孩子就是理所当然的“受教育者”了。推广开来,在家长与孩子的关系中,家长一定是主动的一方,即教育者、抚养者、监护人、管理者、施爱者、成熟者等。与此相应,孩子就一定是被动的一方,即受教育者、被抚养者、被监护人、被管理者、受爱者、不成熟者等。但这是天经地义的吗?世界上没有绝对不变的事情,家庭关系也不一定就是上述固定的角色定位。从心理发展的角度而言,每个人的心理都是可以也应该是不断发展着的,心理的发展既取决于内因(即人的主观能力),也取决于外因(即客观环境条件)。这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规律。根据这个规律,就不能认为在家长与孩子的关系中,只有孩子的心理才需要发展,或者家长的心理发展一定走在孩子前面。这种理解很普通,很符合常识,但并不符合心理学知识。
  人的心理发展与成长,除了主观方面的不断努力,还受惠于很多人。其中有我们的父母,他们是我们成长的第一任老师。还有我们的老师,他们“行”同我们的再生父母。可是,有谁想过我们的孩子也是我们成长中的“恩人”呢?试想,如果不是孩子的降临,你能有做父母的心理体验吗?比如成熟感或新的希望体验;如果没有孩子的求学以及青春期的行为,你还会关注学校生活与情感的问题吗?总之,正如没有父母我们难以长大,没有老师我们难以成才,如果没有孩子,我们也难以成人啊。
  最后再来看看“无能”。
  所有家长都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才,却很少知道这其中有很多知识与方法是可以学也需要学习的。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长足发展提供了很多教育儿童的知识。遗憾的是,家长们由于各种原因(如工作忙,缺乏基础,或是没有学习的态度)不能顺利地掌握并有效地利用这些提高他们教育孩子能力的知识。一般说来,有两类家长可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一类是自己没时间或没能力去教,于是全部托交给学校这个专门的教育机构,完全信任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即学校的老师,自己的任务就是以身作则,勤奋地工作,诚实地为人,以无声的德育配合学校的教育。如一些教育程度低的劳动者。另一类是自己有教育的心愿,同时承认自己没有家庭教育的专业能力,于是便怀着对孩子的爱心与责任感,谦虚低调,努力学习。哪里有家庭教育的讲座,再远也赶去认真听;谁家的小孩教育有成,再忙也去结识其家长,请教其教育的经验。他们十分注意学习有关教育孩子的知识,不仅买有关的书籍刊物,而且每天坚持阅读,学以致用。他们不认为自己能生就会教,但相信可以通过长期而专门的学习掌握教育的知识,提高教育的能力。他们也不会轻率地走入教育孩子的两个误区:要么溺爱为教,要么苛律为教。他们慎重地对待家庭教育的问题,在认真学习的过程中把自己变成一个专家,即先学习,再教育。以上两类家长的共同特点是尊重家庭教育的规律,相信孩子的教育依赖于专业的能力,或是认真的学习与教育方式的灵活运用。
  看来,最容易在家庭教育上失败的家长,至少可以归纳出以下共同点:一是不愿承担责任,喜欢怨天尤人的家长。他们往往把孩子的问题归咎于学校的老师,或者自己的爱人,或者孩子的本质,从不反省自己的失误与过错。二是那些自以为有知识而不愿学习家庭教育专业知识的所谓文化人。他们认为自己读过书,有文化,孩子的知识全部能教,于是乎在家里俨然成为一个全能化的老师,殊不知家长和老师是两个很难兼融甚至互相抵消的角色,于是结果常常是,不仅自己的老师梦破灭了,而且孩子的学习没有丝毫起色,反而产生了厌学情绪,甚至与孩子之间的亲情出现了隔阂甚至对抗。所以,家庭教育成功的关键一是相信学校,二是以谦卑的心态认真学习家庭教育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家庭教育能力,三是拜孩子为师,以辩证的态度看待亲子关系,与孩子一起体验并享受成长的过程。
内容简介
  《与孩子一起成长》立足于家长,以青少年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与困扰为主线,来探讨当青少年遇到心理问题和困扰时,作为家长,能为孩子做些什么,如何去帮助孩子渡过难关,如何对孩子的成长给予正确的引导,如何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与孩子一起成长》共有五编,分别是情绪情感、行为发展、自我适应、人际交往和学习心理。每编中又包含了多个具体问题,并分别对具体的问题进行了问题概述、原因分析、应对策略以及相关的案例说明。在孩子的情绪情感上,他们会遇到孤独、抑郁、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等问题;在孩子的行为发展中可能会出现很多的不良行为习惯,如吸烟、偷盗、沉迷网络等;在自我适应上,孩子缺乏自信心、没有责任感等都是常见的问题;在人际交往上,很多孩子不被同伴接纳,与同学闹矛盾,甚至有的孩子“拉帮结派”等;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学习对他们来说是头等大事,然而他们在学习上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努力了可学习成绩却上不去,考试焦虑,偏科等。另外每编后面还有一个知识专栏,旨在针对每编中所提到的心理学理论和知识进行详细的解释与说明。这样的内容体系和结构增强了《与孩子一起成长》的可读性与实用性。
  所有家长都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才,却很少知道这其中有很多知识与方法是可以学也需要学习的。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长足发展提供了很多教育儿童的知识。遗憾的是,家长们由于各种原因(如工作忙,缺乏基础,或是没有学习的态度)不能顺利地掌握并有效地利用这些提高他们教育孩子能力的知识。一般说来,有两类家长可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一类是自己没时间或没能力去教,于是全部托交给学校这个专门的教育机构,完全信任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即学校的老师,自己的任务就是以身作则,勤奋地工作,诚实地为人,以无声的德育配合学校的教育。如一些教育程度低的劳动者。另一类是自己有教育的心愿,同时承认自己没有家庭教育的专业能力,于是便怀着对孩子的爱心与责任感,谦虚低调,努力学习。哪里有家庭教育的讲座,再远也赶去认真听;谁家的小孩教育有成,再忙也去结识其家长,请教其教育的经验。他们十分注意学习有关教育孩子的知识,不仅买有关的书籍刊物,而且每天坚持阅读,学以致用。他们不认为自己能生就会教,但相信可以通过长期而专门的学习掌握教育的知识,提高教育的能力。他们也不会轻率地走入教育孩子的两个误区:要么溺爱为教,要么苛律为教。他们慎重地对待家庭教育的问题,在认真学习的过程中把自己变成一个专家,即先学习,再教育。以上两类家长的共同特点是尊重家庭教育的规律,相信孩子的教育依赖于专业的能力,或是认真的学习与教育方式的灵活运用。
  看来,*容易在家庭教育上失败的家长,至少可以归纳出以下共同点:一是不愿承担责任,喜欢怨天尤人的家长。他们往往把孩子的问题归咎于学校的老师,或者自己的爱人,或者孩子的本质,从不反省自己的失误与过错。二是那些自以为有知识而不愿学习家庭教育专业知识的所谓文化人。他们认为自己读过书,有文化,孩子的知识全部能教,于是乎在家里俨然成为一个全能化的老师,殊不知家长和老师是两个很难兼融甚至互相抵消的角色,于是结果常常是,不仅自己的老师梦破灭了,而且孩子的学习没有丝毫起色,反而产生了厌学情绪,甚至与孩子之间的亲情出现了隔阂甚至对抗。所以,家庭教育成功的关键一是相信学校,二是以谦卑的心态认真学习家庭教育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家庭教育能力,三是拜孩子为师,以辩证的态度看待亲子关系,与孩子一起体验并享受成长的过程。
目录

第一编 情绪情感
§1.孩子孤独了怎么办
§2.孩子抑郁了怎么办
§3.孩子的情绪情感易走极端怎么办
§4.如何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5.如何进行青春期性教育
§6.如何看待孩子与异性同伴之间的交往
§7.家长教育理念不一致时怎么办
§8.如何消除家庭矛盾对孩子的影响
知识专栏
专栏一: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专栏二:归因和归因理论

第二编 行为发展
§1.如何对待孩子的谎言
§2.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时怎么办
§3.如何对待孩子的偷窃行为
§4.如何对待孩子的吸烟行为
§5.如何对待孩子的追星行为
§6.如何看待孩子的攀比心理
§7.特殊家庭的孩子怎样更好地成长
§8.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
知识专栏
专栏一:家庭教育中的心理知识
专栏二:情绪ABC理论

第三编 自我适应
§1.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
§2.孩子不能适应集体住宿生活怎么办
§3.如何避免男生女性化、女生男性化
§4.如何看待孩子的逆反心理
§5.孩子任性怎么办
§6.如何看待孩子的自私
§7.孩子缺乏责任感怎么办
§8.孩子出现恋父(恋母)情结怎么办
知识专栏
专栏一:逆反心理
专栏二:自卑情结与自我实现

第四编 人际交往
§1.孩子不被同伴接纳怎么办
§2.孩子嫉妒他人怎么办
§3.如何看待孩子的"拉帮结派
§4.如何看待教师对孩子的批评
§5.孩子与同伴闹矛盾了怎么办
§6.如何增强孩子的防范意识
§7.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教育孩子
§8.如何有效地与学校沟通合作
知识专栏
专栏一:人际吸引规则
专栏二:印象形成及其管理

第五编 学习心理
§1.孩子学习很努力,可成绩上不去怎么办
§2.孩子学习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
§3.孩子厌学,家长该怎么办
§4.家长如何进行优等生的教育
§5.如何帮助孩子缓解考试焦虑
§6.如何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7.孩子偏科怎么办
§8.如何帮助孩子缓解学习压力
知识专栏
专栏一:记忆规律及其应用
专栏二: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专栏三:系统脱敏法治疗焦虑症
专栏四: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
专栏五:教育中的十大心理效应
专栏六:家长怎样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专栏七:缓解高考生压力,家长避开四大误区
后记
精彩书摘
  《与孩子一起成长》:
  三、应对策略
  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有利于促进子女身心健康的发展,有效的沟通是营造良好家庭氛围的必要条件。为此,我们必须掌握亲子间的有效沟通策略,才能建立起亲子间的良好沟通,营造和谐的亲子关系,发挥家庭教育的正常功能。在平等、尊重和接纳的基础上,父母应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来进行有效沟通:
  (一)提高父母素质,改善沟通方式
  父母应该转变学习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自身素质。首先,可通过参加家校合作等途径,学习有关的家庭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正确了解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进而获取成功的家庭教育经验和方法。其次,父母应严格要求自己,凡是要求子女做到的,自己应率先示范、以身作则,做到言而有信、表里如一。这样不仅会对子女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素质修养的形成起到耳濡目染的效果,而且也提高了父母的威信,使子女能更好地尊重父母,增进亲子感情,促进亲子沟通。
  在沟通时,父母要多表扬、多倾听。作为父母要允许子女犯错误。对待犯错误的子女,父母应该正确地对其进行批评教育,不要过早地下结论或横加指责,要给子女一个解释的机会,帮助其分析问题的所在,择其优点进行恰到好处的表扬和鼓励。父母还应多倾听子女的心声,并学会倾听。成长中的子女,非常希望与值得信赖的人分享自己的成长体验。若家长能全神贯注地倾听,并对他的话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子女渴望被尊重的需求就得到了满足。
  (二)更新父母观念,丰富沟通内容
  亲子沟通存在的问题,与父母陈旧的教育观念密切相关。父母要树立理解、尊重、信任子女的教育理念,转变家长制的作风,放下架子,以平等友好的态度对待子女。只有这样,父母才能从孩子的言行举止、喜怒哀乐中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他们的内心情感,进而增加彼此的信任和沟通,更好地指导和帮助子女。通过更新父母观念,使父母树立一种全新的子女教育观,使父母由权威的家长转变为无话不谈的朋友,能与子女平等地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进而使子女感到与家长之间不再有代沟,愿意敞开心扉向父母倾诉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经历和感受,从而丰富亲子间的沟通内容。
  (三)亲子共同活动,增加沟通时间
  父母与子女共同活动,共享欢乐,增进亲子感情。父母再忙,每天也要抽出一定的时间与子女在一起。建议父母利用工作之余,多抽出时间参与子女的活动,或与子女做一些共同感兴趣的事,也可以陪子女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性活动,如救灾捐献,这样不仅增加了亲子互动时间,而且有助于培养子女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感,并有利于青少年的理想和价值观的正向发展。此外,为了保证亲子共同活动的顺利进行,父母与子女之间可以定下“约会”,也就是说,亲子双方可以约好每次活动的日期、具体时间,并在日历上写清楚。若有急事出现,可以改期。家长与子女每周至少要有一次或以上的共同活动时间,活动可以选择亲子双方共同感兴趣的。这样不仅增加了亲子沟通的时间,而且有利于子女知识的增长和文化视野的扩大,进而促进亲子有效沟通。
  (四)理性控制情绪,把握沟通时机
  父母情绪的调控对亲子间的沟通是不可忽视的,可以说,这也是家庭教育中最不易突破的难点。要想帮助子女改正错误、避免对抗,父母首先要学会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把情绪始终控制在理智的监督之下。这就需要父母明确地认识到自身的情绪是可以控制的,情绪受思想和意识的支配,并正确了解子女身心发展的规律和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掌握调控自己情绪的心理方法,如暗示法、转移法等。通过调控将情绪平稳下来后,再去解决子女的问题,会达到良好的效果。
  父母与子女进行沟通交流时,不但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还要把握好沟通的时机。当子女、家长心情不好时,不要教育子女,此时父母、子女都带有消极偏激的情绪,亲子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亲子双方的情感也将会受到严重的伤害,进而阻碍亲子间的沟通。此外还应选择适当的时间和地点,在子女吃饭时、上学前、睡觉前、与同伴~起玩或亲友在场时,都不宜对其进行教育,否则会引起子女的反感,而且还有可能影响和干扰他们以后的学习和活动。
  ……
  • 编者邓云洲
  • 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811357653
  • 版次1
  • 包装平装
  • 开本19
  • 出版时间2011-04-01
  • 用纸胶版纸
  • 页数299
  • 正文语种中文

温馨提示

由于部分商品包装更换较为频繁,因此您收到的货品有可能与图片不完全一致,请您以收到的商品实物为准,同时我们会尽量做到及时更新,由此给您带来不便多多谅解,谢谢!